南通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路径研究

2022-03-07 05:59何雄就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南通创新能力区域

何雄就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0 引 言

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我国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区域内27个城市的中心区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实际表明,创新是地区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需要区域内部资源实现有机整合。提升规划布局能力,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促进创新资源转化为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在一体化区域的 “中心—外围” 结构下,中心城市的创新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外围城市也应强化合力,避免创新资源配置失衡及外围城市间产业链创新重复。南通作为长三角区域内毗邻上海的外围城市,既受人才和资源虹吸效应影响,又受其产业溢出效应影响,城市的创新发展须考虑自身能力特点、现状,在区域科创共同体中找准定位,才能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路径。

1 南通创新能力分析

1.1 总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南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已有较大提升。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2021年,南通市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3,排除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南通排名仅次于苏州、无锡、常州、东莞和嘉兴[1]。在衡量创新能力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专利拥有量等具体指标上均有亮眼表现。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越发明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占比43.5%。各类高新产业机构、平台涌现,初步形成了 “国家—省—市” 分层结合,具备一定实力的科创体系。

1.2 创新内生动力较为强劲

据《评价报告》,南通创新能力得分58.69,排名在南通之前的4个城市是东莞、沈阳、郑州和嘉兴,得分分别是60.94、60.15、58.92、58.86。为更清晰地发掘南通城市创新发展的特点,将南通与这4个城市进行比较。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南通在技术创新力和创新驱动力等方面表现突出,评分甚至比郑州、沈阳等省会城市更高(表1)。技术创新力衡量的是产业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产业营收占比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表明,5个城市总分差距较小,南通与嘉兴排名差异主要源于原始创新力得分的差异。假设其他城市保持匀速发展,南通只需加大原始创新力,整体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有望跻身创新型城市20强。

表1 5个城市创新能力一级指标具体数据

1.3 领域创新绝对优势明显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南通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域。绝对优势领域是指在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处于头部的领域。船舶海工、纺织服装是南通的传统绝对优势领域,创新发展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高端家纺领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高端服装产业,新材料、纺织面料的创新发展也较为稳健。新能源产业是南通潜在的绝对优势领域。尽管南通目前不是整体新能源发展领军城市,但在电力设备等相关细分行业有较好基础。输配电领域的发展可圈可点,中天科技等企业在光纤通信和电力传输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此外,南通滩涂、海域面积广阔,风电发展资源优势明显,氢能、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严格意义上的新能源产业在南通也有一定产业基础。这些相关企业有望联合打造成特色新能源产业集群。

1.4 比较优势产业已具规模

比较优势领域是指尽管与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备绝对的规模优势,但可通过发展自身特色,寻找 “利基市场” ,打造隐形冠军,从而巩固创新地位的领域。南通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虽在规模和数量上均不及苏州和无锡,能级相对较低,但行业内企业已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汽车、零部件板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也在快速发展。金属制品产业领域,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生物医药领域,医药制造业位居江苏省内中上游,行业研发经费支出位居江苏省前列。集成电路产业是近年来南通较快形成产业格局的领域,通富微电、捷捷微电、越亚半导体、大唐恩智浦等逐步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

2 南通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传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船舶海工、纺织服装虽为南通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船舶海工领域的创新研发、集聚能力与行业体量不完全匹配,缺乏国家级、专业化的重点科研平台,关键技术突破进程较慢;纺织行业研发创新能力较弱,行业内仅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奖项获奖总数和占比均不高。

2.2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为有限

南通的汽车产业处于价值链下游,虽然已聚集部分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但规模较小,创新能力有限,本地汽车生产企业带动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医药生物作为发展较快的产业领域,仍处于小规模企业同质化竞争阶段;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生产等行业大多面向低附加值市场,创新成果产出较少。归根到底,南通缺乏这些新兴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领军型企业,行业创新发展步伐较为缓慢,进而导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缺乏,制约了行业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南通本地高校研发资源相对有限,新兴产业发展、孵化器转化需要的产学研联动不顺畅。

2.3 与临沪城市存在同质化竞争

南通位处长三角下游北翼,区位条件突出,拥有承接上海相关产业转移的基础。从地理位置来看,南通、苏州、无锡等城市距离上海都很近。在竞争上海溢出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同质化规划与投入的问题,区域内城市创新协同未能真正实现。由于区位、能级和产业成熟度的差异,南通在吸引溢出资源时存在一定劣势;由于产业完善度、城市能级、个人发展空间和交通便利度等的差异,南通在吸引产业所需高级人才方面存在劣势。

2.4 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创新是资源集聚、重新整合的过程,国内外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大多金融服务水平也较高,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创新最终成功的概率较小,资本投入的风险较大,要求投资过程有较为充足的回报。投资获得回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上市变现。若城市金融服务水平较低,辅导上市能力较弱,相关资金投入创新企业的意愿也较低。对比临沪的几个城市,南通上市企业数量与城市的GDP总量水平不完全匹配(见图1),且上市企业总市值与其他城市相比体量也偏低。苏州、无锡、嘉兴的上市企业前5强均为千亿级别,而截至2022年8月,南通上市企业前5强只有500亿元左右的市值水平。因此,提高城市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能力,完善从种子期到Pre-IPO期的金融服务对南通而言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图1 南通、嘉兴、无锡、苏州当前上市企业数量

3 南通有机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可行性路径

根据典型城市群发展特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终必然形成明显的 “中心—外围” 城市结构,城市间需要根据自身特征进行产业链分工。南通作为上海毗邻城市,要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中心城市,主动构建面向海洋经济的科创体系,实现苏通跨江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3.1 强调规划引领,聚焦优势产业发展

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进入成熟阶段,区域内城市将进入专业化、功能化的分工状态,这是资源集聚特点所要求的,也是区域壮大的必然结果。因此,区域内各节点城市需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行事,不能求大而全,而要求精而美。政府要根据城市群发展特征提前聚焦自身产业链特征,找准自身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一般来说,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总部设计、金融服务、高技术制造业为主,而外围毗邻城市或中心城市郊区的产业发展应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地处更外围的中小城市则可重点发展一般制造、零部件加工行业[3]。各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需要把握好总体定位,在此基础上,促进形成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并由此逐步打造相关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集群的出现能使城市产生局部的资源虹吸效应,即使不是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领军企业、产业集群也能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产生相对优势,在该领域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因此,南通应根据区域一体化规律进一步优化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定位。《南通市 “十四五” 科技创新规划》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蓝图。总体方向上,可强化船舶、纺织等标志性产业创新,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创新,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创新。具体策略上,应巩固绝对优势领域、发展比较优势领域。船舶海工领域应保持一定的科研资金投入,避免进入创新懈怠阶段。聚焦能源领域,突破LNG运输船天然气液化技术、LNG气化技术、超大风电安装平台自主设计技术,把握全球绿色转型和科技革命机遇,增强绝对优势。纺织服装领域创新可以新材料作为主要方向,打造纤维材料产业高地,同时加强染整技术创新,满足新时代的个性化、高端化需求。比较优势领域则要促进形成细分产业集聚群,打造产业链上下游标杆企业,在 “利基市场” 形成自身特色。

3.2 找准功能定位,形成有效产业链分工

典型都市圈从形成到成熟,经历了部门间分工、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的不断发展,区域内城市生产的产品从有产业边界的产品,发展为有需求差异的产品,再到产业界限模糊的产品(见图2)。程大中指出,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形式能解决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产业结构相同的问题[4]。马燕坤、张雪领指出城市群功能分工是由产业在城市群时空演变而来,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间的产业分工逐渐由以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依托产业链分工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的内部联系[5]。因此,成熟的城市群应当引导不同城市在产业间垂直化分工,产业链将成为区域一体化、区域整体价值提升的重要主线。

图2 产业链分工微笑曲线

上海在聚焦科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将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向周边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和产业。南通应全力满足上海产业差异化发展需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上海的创新资源,主动承担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分工。

3.3 模糊城市边界,加快构建都市圈联合体

国外成熟的创新集聚城市群,最明显的特点是区域内部城市交通都极为便利。东京都市圈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4次综合交通规划,使得都市圈中心与周边卫星城市实质上构建了一个1~2小时通勤圈的生活共同体,这也是东京都市圈从单核心转变为多核心的关键,解决了东京原来中心过度拥挤的 “大城市病” 。另外,交通的便利并不特指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两点间的通道畅通,也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外围城市之间交通畅通,这样才能使区域内各项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限于交通,还应包括外围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措施的同步优化。除了东京外,美国纽约—波士顿地区、旧金山湾地区无一不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地区。

因此,南通应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尽早打造成公铁港空一体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公路交通方面,加快建设张皋过江通道、海太过江通道、苏通二通道、崇海过江通道;港口方面,与上海港探索长江下游分工合作;铁路方面,全力推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含如东延伸段)、沪通城际等;机场方面,加快南通新机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为南通市区位提升带来质的飞跃。交通条件的完善有利于南通与上海形成同城效应,提升南通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以交通带动跨城融合,辐射公共服务、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进一步打造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格局。此外,南通与苏州、无锡、常州等近沪城市要强化创新协同,做到共同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式创新,实现互相成就式创新。

与此同时,要认识到都市圈内部城市边界的模糊,并不仅限于地理交通的便利,还在于区域行政管理趋于一致。长三角创新区域涉及四个省级行政区,在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执行力和政策的差异。同时,各地区自身求大、求全发展的主观意图也会降低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不同行政区域各级行政组织要 “模糊边界” ,转变单个城市发展的主体思维,形成区域整体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在此过程中,南通市要更加主动、积极地对接各级政府,有效打破行政壁垒,形成沪通科创一体化的格局。

3.4 优化营商环境,突出城市创新服务优势

创新是复杂的资源重组过程,需要资源的有效集聚,形成创新的 “生态雨林” ,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最终产出。国内外创新较为活跃的地区如旧金山、上海、深圳等均为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创新的集聚性使得创新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创新集聚区域内部的企业能受到区域创新水平的正向影响。经济学理论表明,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相关产品或服务存在供给不足的可能,需要政府以 “看得见的手” 来增加供给。政府应提升城市创新能级,营造大有可为的营商环境。

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投入的两类资源是人才和资本,这两类资源能否流入南通,与南通本地的营商环境是否优秀有着紧密的联系。创新人才既包括各类研发创新人才,也包括促进创新的企业家。吸引创新人才流入南通,根本上是要满足人才的诉求,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对于研发创新人才来说,物质需求是城市有符合自身市场预期的工作岗位,精神需求是有实现自身专业价值的行业存在。对于企业家而言,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联通的,若城市能为其搭建创业创新、做大做强的舞台,实现企业的升级发展,就能满足企业家的物质需求,进而满足精神需求。

为此,南通除完善诸如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外,还应大力优化营商软环境。一方面,需要继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完善各类产业,让想干事、能干事的研发创新人才有发展的舞台;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和细化科创服务,让创业创新的企业家提高成功率。可以考虑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推出便利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组织,构建高效政务体系等。

此外,上市是创新企业获得资金、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上市企业也是城市的名片。解决南通本地上市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的问题,可加强对相关企业上市指导,助其通过市场融资增加科研投入,进一步促进地区创新成果的出现。随着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南通在创业创新优秀人才群体中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提升,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的流入,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猜你喜欢
南通创新能力区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分割区域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