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提升乡镇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2022-03-07 23:53郭广平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作作风激励机制实效性

[摘要]提升乡镇工作实效性需要拓宽视野,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改进:上级部门转变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推进乡镇行政改革,实现乡镇责、权、利的统一,改革属地管理的规定,逐步优化政策制定程序。通过学习增强乡镇干部身份意识、规矩意识与群众情怀,通过教育培训与交流锻炼提升干部素质,在真抓实干中锻炼工作能力。建立健全干部保护与关爱制度、提升政治与物质待遇,激发工作动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乡镇干部被“污名化”,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净化社会风气,为乡镇基层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乡镇工作;实效性;工作作风;属地管理;激励机制;群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78—07

[作者简介]郭广平,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升乡镇工作的实效性不能单单局限于乡镇层面,很多乡镇工作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并不在乡镇本身,仅仅把目光放在乡镇本身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把视野从乡镇层面扩展开来,从上级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的转变、制度与规定的完善、乡镇干部能力的提升、乡镇干部工作动力的激发以及群众的教育强化这五个方面做相应的努力。

一、上级部门转变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

机构改革后,一般而言,县四个系统直属部门有57个,镇一级共有7办5中心,乡镇每个部门要应对多个上一级部门,且每个上级部门或多或少都掌握着相应的权力和资源,都能对乡镇发号施令、布置工作,都在争取乡镇一二把手的重视。每项工作不仅包括动员、再动员、传达、再传达的过程,而且包括检查、再检查、评比总结等诸多环节。同时,诸多省、市的工作任务也是一竿子插到底,如此繁多的任务与检查造成基层无法承受之重。因此,提升乡镇工作实效性,要先从转变上级部门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入手。

(一)转变上级部门的工作理念与工作习惯

乡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之外很多因素的影响,上级施政理念与行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乡镇正职的角度来讲,希望上级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少行政命令,多依法依规办事。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群众对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了解的程度也有很大提升,甚至在某些具体规定上比一般干部还熟悉。加上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乡镇工作在依法依规办事方面实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直言,涉及群众的工作,乡镇工作人员都基本上依照规定开展,否则群众会拿着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照。但是,上级布置任务和工作的时候依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直接指令要完成什么任务。对于这些工作在完成时间、完成的程序、权责范围方面,很多时候没有先查看一下是否符合相应的规定。这使得乡镇工作人员十分为难。在上级压力之下不得不开动脑筋想些路径与方法,在很多时候就会表现出党性不强、规矩意识不强的现象。

多担当,少推责。任何一级都有需要领导带好头,真正做到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围绕现实中的困难与问题真正用心想办法、出主意。上级敢于担当、干实事,下级也才敢想敢干。上级只会出台文件、传达文件、念文件,而不是深入地思考问题、真正地去解决问题,将责任都推给下级,下级大多也只能应付了事。当上级敢于为下级担当的时候,下级也就敢于放开手脚去实实在在做一些事儿,从而才能够将相应的政策落实到位。

多些务实态度,少些完美主义。杜绝完美主义与草木皆兵的态度,有一点点事情就像天塌了一样,大张旗鼓严厉追责,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客观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虚表现。尤其在群众上访这件事上,完全追求零上访不是一种完全客观的态度。诸如一个乡镇书记反映,完全把上访行为与社会不稳定等同起来是不合理的。该乡镇党委书记反映,在很多时候零星的上访并不代表该地区不稳定,他所在的乡镇四万三千多人,有三个常年上访的人,对此上级不问具体情况要求必须清零,导致每年光在这三个人身上的费用超过百万以上,这一巨大成本就是上面一种零上访的完美主义导致的结果。

(二)改进上级部门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

上级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下级的工作状态,实践中,必须改进上级工作方法,尤其要改进检查工作的方法和态度。检查工作应该遵循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减少越级检查的行为。现在对乡镇的检查省、市、县等诸多职能部门习惯一竿子插到底,导致乡镇应对检查过多,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准备各种检查资料,大量的人力与精力都用在陪伴上级检查上来。

把真正懂得乡镇工作实际状况的人员纳入检查组,不要让一些刚入职不懂乡镇工作情况的年轻人以及抽调一些对乡镇工作没有概念的人来检查工作。这些人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艰辛没有切身的感受,只会照本宣科地对照文件,部分检查人员无形中又持有一种优越感,不仅无法真正通过检查工作发现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会对很多基层干部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对乡镇工作要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乡镇工作处于一线,需要很大灵活度,需要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上级领导应该给予乡镇干部必要的信任,在心理上不能轻视乡镇干部,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在态度上更不能敌视乡镇工作人员,要杜绝那种以问责为目的的检查工作。要改变这种心理与导向,即检查工作没有揪出几个问题、没有批评几个干部就没有完成任务。

(三)持续改进工作作风

力戒形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论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着重指出,长期以来在工作中“痕迹管理”比较普遍,检查考核名目繁多占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因此,“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基层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1]调研中,根据华北某乡镇一名党政办工作人员反映,据不完全统计该乡镇一年参加召开县级及以上工作会议不低于320次。领导开完会需要传达会议精神,因此,乡镇干部全体会议每周不少于3次,有时候乡镇开一次会不得不更换不同会议主题电子屏(横幅)多达五六次。乡镇干部每周要到所包的村召开协商会不少于4次;接受县级各类办公红头文件不少于220件,一个乡镇每年下发的红头文件300多份,还有其他形式的各类工作通知平均每天2次。大量的会议耗费了乡镇干部太多的精力。提升乡镇工作实效性必须力进一步清除形式主义,减少耗费大量精力的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让乡镇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群众上。

多派人、少抽人。乡镇工作本身就人少、事多,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部分上级部门抽调乡镇工作人员协助完成工作的情形,而且被抽调的又是单位能干的人员,有干部将这一现象形象地描述为“硬抽人、抽硬人”。这就会使得本身人手吃紧的乡镇人员更加不足,对乡镇工作的落实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要严格规范上级部门随意借调乡镇人员的现象,如果有可能,以各种途径往下级派一些人手,则更有助于乡镇工作的推进。

二、加快放权赋能、优化考核评价机制与政策制定程序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乡镇承担的职责与任务比先前翻了几倍。但是限于自身资源和权力有限,诸多任务无法有效完成。因此,必须推进乡镇责权利的改革,改变乡镇政府权力小、责任大、资源不足的局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加快放权赋能,实现乡镇责、权、利的统一

乡镇承担着招商引资、税收、违占违建拆除、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农村社区治理等多种艰难险重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正风肃纪、从严治吏的背景下,乡镇干部面貌普遍焕然一新,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乡镇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等权利,乡镇干部有着想干事的精神状态。但在很多地方《意见》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及时落实,如在环保执法中,乡镇没有执法权,发现了问题却没有能力管。因此,要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向乡镇下放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要在人员编制上持续推进“减县补乡”,不断加强乡镇工作人员力量。要继续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推进执法服务职能和力量下沉,强化乡镇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权。

(二)改革属地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县级职能部门与乡镇之间履职双向考核评议制度

长期以来,诸多拥有执法权与资源的县直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的名义将本属于自己的职责推给乡镇,并将自己变成一个检查考评部门,反过来对乡镇关于该领域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而实际上乡镇并不具备相应权力和资源,无法有效解决该领域的问题。调研中,很多乡镇党委书记反映,长期以来市县大部分单位和部门都是“一文了之”“一会了之”把责任统统下放到乡镇,而不管乡镇有没有能力接收,然后以各种督导、调研的方式进行问责。乡镇应接不暇的时候,通常的处理办法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全身疼干等着”。很多乡镇干部指出,属地管理被滥用了,成为上级职能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属地管理的本意也被曲解了,应该是由该地方具有权力和资源的部门进行管理负责,而不是完全推给所在地的乡镇。进而,原本属地管理后面还有四个字叫条块结合,现实中也把后面的条块结合丢掉了。本来具有权力和资源、应该负主体责任的职能部门变成了配合方,本来没有该项权力、应该配合职能部门工作的乡镇政府成了主要责任者。权责不一致、事权与资源不匹配导致很多工作没办法真正落实到位。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专门指出:“縣级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将工作任务转嫁给乡镇政府。”并要求省一级政府制定扩大乡镇政府权限的具体办法。在推进乡镇行政执法改革内容时,《意见》也提出“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与县级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以及“完善科学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2]因此,属地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让县直职能部门负责其本身应有的主体责任,哪个部门拥有相应的权力与资源,就该明确哪部门的主体责任,年终考核时候要责任主体明确。建议建立健全县级职能部门与乡镇之间履职双向考核评议制度,赋予乡镇政府对该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的权力,并将这种考核评价程序性地纳入年终对该职能部门的考核中,从而促使其工作积极性,配合好乡镇将该领域的工作落实到位。

(三)完善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出台时多听听乡镇工作人员意见

当前的部分政策和内容不符合乡镇具体实际,但是在严厉追责和考核的背景下乡镇政府又不得不执行。很多时候乡镇层面明知道上级政策不切合实际,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只能是上面叫咋办就咋办。这必然造成乡镇工作人员的抵触心理,明知道不切合实际还非要让干,只能躲着走,从而形成一种懒政、不作为现象,不仅导致政策落实效果不好,反过来也会导致乡镇工作人员被问责。有人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上面生病、下面吃药。”

《意见》提出扩大乡镇政府管理权限时也着重指出:“强化乡镇政府对涉及本区域内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参与权和建议权。”[3]按照公共政策制定的原理,一项政策的实施要取得最优的效果,在政策出台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政策本身合理性、政策执行者情况、政策的影响对象三方面的因素。而作为行政体制中最低的层级,乡镇政府是几乎所有涉及农村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但是实践调研表明,长期以来诸多政策的出台,很少将乡镇政府这一具体政策执行者的意见纳入进来。忽视政策执行的实际环境、条件和政策执行者本身的能力、资源等相应的影响因素,则导致政策本身科学性、合理性不足,并在执行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涉及乡镇的政策出台的时候,多听听乡镇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使得政策本身更加合理,也更加接地气,更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到位。

三、提升乡镇干部队伍意识、素质、能力

乡镇也存在着知识老化、能力不足、手段不硬的痛点和短板。提升乡镇工作的实效性,在乡镇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强化乡镇干部的党性与规矩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乡镇干部的素质,并将这种内外提升的结合最终落实到真抓实干上来,在不断干实事中淬炼党性、提升能力。

(一)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身份意识、规矩意识与群众情怀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身份意识。有乡镇党委书记讲,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每一个党员干部知道啥能干,啥不能干,增强规矩意识。落实党的组织各项制度,强化基层党员的身份意识,通过组织的各种制度管理与活动,让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提升党员荣誉感,通过各种奖励与肯定,让乡镇工作人员、村级组织的党员荣誉感不断得到提升。

强化乡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群众情怀。有乡镇党委书记指出,没有群众情怀的人是做不了基层工作的。乡镇工作没日没夜、面对的都是普通群众生产生活中诸多琐碎事情,很多群众诉求并不合理,工作中受苦、受累、受委屈是常态。因此,只有内心深处真正具有服务意识与群众情怀的人才能够坚持下来。拥有群众情怀的人,才能听懂群众的话,才会说群众话,才能洞察群众工作中真正的关键点所在。强化了身份意识与规矩意识,拥有了群众情怀,才能将纪律性要求与工作中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二)通过教育培训与交流锻炼提升干部素质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常态化的教育培训与交流锻炼不可缺位。

健全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一方面,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履职服务水平。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立足岗位。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强手”,努力做本职工作的“活字典”“万事通”。另一方面,学好上级各种政策。要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区)的指示精神及重要工作部署,对于中央精神和地方政策规定必须吃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通俗易懂地表达。从而实现上级规定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努力做到方向明思路清,抓好落实不走样。

健全干部交流锻炼机制。一方面,加大县直、市直干部与乡镇干部交流力度。通过乡镇干部与县直、市直的交流,让乡镇干部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增加全局观念、在新的岗位上提升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县直、市直部门干部更真实了解到乡镇工作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选拔年轻有为的乡镇干部到村里担任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乡镇工作更多面临的是农村,锻炼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乡镇干部必须深入到农村实际工作一线中去,在农村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炼其意志、增长才干。

(三)在真抓实干中锻炼工作能力

抓落实是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必然途径,也是做好新时代乡镇工作的重要保证。真抓实干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乡镇工作的实效性。无论是学习理论提升思想认识、还是交流锻炼提升基本素质,最终都要落到真抓实干上来。乡镇干部要按照“认真、专业、务实”的工作要求,努力提升狠抓落实的能力。

要把调查研究当成工作习惯,乡镇干部只有坚持深入到自己负责的区域、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摸清下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深入研究问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务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4]乡镇干部要深入村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心思,掌握村内实情,真切感受真实状况,才能在工作中把准脉,才能有的放矢,工作才能真正作出效果来。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有效的工作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抓实干不等于埋头瞎干,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有鄉镇书记将其形象地总结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同时,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加强地区之间横向交流,相互学习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乡镇工作更好地开展。

在攻坚克难、应对风险挑战中增强本领,提升实干能力。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过硬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实践中砥砺磨炼出来的,不接几个“烫手的山芋”,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是练不出过硬本领的。乡镇党委书记也普遍反映,干部的能力是在经历一项项任务过程中逐渐锻炼出来的,乡镇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工作计划安排必然受到诸多临时性任务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是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一种信念,即定下来的事儿就要狠抓落实。在经历过重重困难、排除诸多干扰、创造一切条件干事过程中,干部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建立健全干部保护与关爱制度、提升政治与物质待遇

长期以来,乡镇人才面临三种困境:“下不来”“上不去”“留不住”。即上面干部不愿来乡镇工作,基层干部上升空间有限,乡镇人才流走现象严重。曾经出现的某县县直工作人员拒绝组织提拔到乡镇任职的事件折射了乡镇干部的“心酸”和“辛苦”。留住人才、激工作动力,需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健全保护与关爱制度,让乡镇干部工作放心

将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许多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政策文件已经制定,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落实上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全面落实有关制度规定,让乡镇干部在基层待得住、蹲得实,让乡镇干部辛苦不心苦,让乡镇更具有吸引力。

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与申诉机制。必须将严管和厚爱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细化相关规定。在全面从严治党向深处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问责的泛化与简单化,坚决避免乡镇干部流汗、流血又流泪的现象,为乡镇干部干事创业创造相应的保障条件,真正为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工作人员保驾护航。

改进“一票否决”绩效考核。尽管在政府绩效考核中“一票否决”有助于推进政府中心工作。但是,长期以来“一票否决”存在被滥用的现象。改进“一票否决”制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党内法规,阐明意义、明确其地位,明确设定应用范围,并详细规定实施的主体、标准、程序、监督等相关事宜。另一方面,鉴于该考核形式刚性强,对干部的发展影响很大,必须完善“一票否决”的申述途径,最大限度减轻其负面影响。

逐步出台相应的规定,保护乡镇工作人员的权利,维护乡镇干部的尊严,强化乡镇干部的荣誉感,让乡镇工作人员能够有尊严地去开展工作。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不能一发生群众与乡镇干部之间的矛盾,不问青红皂白就严格处理乡镇工作人员,而对负主要责任的群众则只是简单口头教育或者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得乡镇工作人员情感受挫、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二)提高政治待遇,让乡镇干部工作安心

乡镇“晋升难、留才难”是一个普遍现象。乡镇处于治理体系的“底座”,受编制和身份壁垒的影响,乡镇工作人员交流性差,没有得到晋升的乡镇干部一辈子只能在乡镇工作,无法到县直部门工作或其他地区工作。从而,乡镇成为绝大多数乡镇干部的退休地、终点站。事务多、待遇较差、压力大,同时晋升渠道窄,在当前动则问责的背景下,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乡镇“留才难”。基层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休息时间少,待遇低、难以顾及家庭现状和基层基础服务设施落后这些都是事实,导致一些年轻干部不愿留在基层、扎根基层,而是想着通过公开遴选、选调等方式离开乡镇。现实中,尽管通过设置服务年限的方式让年轻人留在基层,但是这些人心思没有能够留在基层,服务年限一满,大部分年轻人也都考走了。

要进一步拓宽乡镇干部晋升、交流的渠道。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要向乡镇一线倾斜,加大对乡镇干部选拔任用的力度。干部岗位空缺时能够优先考虑在乡镇工作、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尤其是长期在地理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基层一线上的乡镇干部,从而激励乡镇干部能够在基层岗位安心工作。

进一步改革当前的职级并行的规定,优化职级并行在乡镇的实施办法,尝试缩短乡镇一级工作人员级别晋升的年限。同时,继续拓宽乡镇干部交流任职的渠道,2021年河南省出台的《全省优秀年轻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墩苗育苗”计划实施方案》 是优化干部使用机制的实践探索,试图使干部任用“能上能下”。地市、县一级也可以参照这一精神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干部交流任职力度,可以扩大到副科级甚至股级。针对长期以来大量的工作是由事业人员来承担,可以考虑适当优化干部交流规定,将乡镇事业编制的人员也纳入干部上下交流的渠道中来。

(三)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让乡镇干部工作开心

进一步提升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乡镇的工作环境条件差是长期存在的现状,尽管在2016年全国提升公务员工资水平时,专门针对乡镇公务员建立基层补贴制度,体现了工资待遇向基层乡镇倾斜的特点。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诸多原因这一精神无法真正执行到位。例如根据调研显示:华北某地级市市区公务员(包括事业编制人员)每个月都按照国家规定发放的平时绩效考核奖励人均1280元。因财政关系,乡镇和县直从未发放过,单这一项同级别的人员工资每月相差近2000元。同时,该地市的乡镇补贴按照在乡镇工作年限共分几个档次:工作1—5年的每月补贴200元,6—10年的每月补贴220元,11—15年的每月补贴240元,16—20年的每月補贴260元,工作21年以上的每月补贴280元。鉴于当前的实际购买力,这点补贴事实上无济于事。鉴于工作的复杂性及地域的特殊性,乡干部需要经常走村入户,县直人员每次下乡都有相应的下乡补贴和午餐费(一般单位一天40元左右)乡镇一级工作人员则没有这份补贴。实地座谈中一位副科级干部说:在乡里大多数人每月到手工资也就2000多元,3000元出头的不多,这是到卡的,不算纯收入,纯收入比这个低。因为乡镇工作对象就是农村和农民,下村入户是基础工作,再加上往返县城开会、报送领取材料,干部每月花掉的开车油钱、交通费、电话费等问题加起来至少也有600—800元。尤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面临的衣食住行、养老养小、车贷房贷等支出,乡镇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的确捉襟见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公务员的各项工资补贴政策,实践中赋予乡镇一些发补贴的权力、出台一些灵活补贴制度。尤其要对工作在偏远乡镇、经常处理一线群众事务、经常加班的工作人员加大补贴力度,让乡镇公务员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基层,不必因为生活的窘迫而逃离乡镇。

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单位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乡镇领导要给下属充分的尊重和日常工作过程的关注,对他们的工作成绩表示肯定,激发下属个人潜力的发挥,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对人的心理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工作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可以更大程度地减轻繁杂工作中产生的倦怠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再次,要积极争取更多资源,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乡镇工作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办事处条件相对好些),大部分乡镇离城区较远,同时,大部分乡镇工作人员都在市区或县城安家,正常工作条件下早出晚归一天两头都见不到太阳。在推进中心工作时,因限制大多工作人员都要吃住在乡镇。大部分同志只能每周回家一次或者一个月回家一次。因此,要加强乡镇工作环境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镇机关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室“五小”设施水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乡镇干部职工提供更好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条件。

五 、正确引导舆论、强化对群众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提升乡镇工作实效性,需要净化舆论环境,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评价乡镇工作,防止乡镇干部被“污名化”;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强化其对乡镇工作的认同感;对攻击乡镇干部的极少数人予以严肃处理,净化社会风气,为乡镇基层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通过多种渠道对乡镇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宣传报道,要逐步规范部分自媒体为吸引眼球、博流量断章取义地传播不实内容,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基层干部整体被误读、被“污名化”,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尊重、关心、支持乡镇工作的氛围。同时,不仅要注重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典型,同时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辈子的广大乡镇工作人员多加宣传,对占乡镇工作人员大多数的这些工作人员的付出也应该通过一定方式给予相应的肯定。

(二)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与正面引导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与引导。一方面,教育引导群众本身就是乡镇工作应有之义,群众教育与引导的效果是检验乡镇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能否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周围来,体现了乡镇工作人员教育群众、引领群众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引导群众也是提升乡镇工作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让广大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政策,同时要通过生动的案例逐步提升群众的法纪意识、规矩意识。

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正面宣传乡镇工作人员的付出与成绩。现在很多宣传让群众产生了一种理解的误区:上面的政策都是好的,都是乡镇工作人员把事儿弄坏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让群众对乡镇干部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将这么多年来党和政府为群众办的实实在在的事,通过合适的渠道与方式逐步传达给群众,提升他们对乡镇工作人员工作中付出的辛苦与汗水的理解,逐步提升群众对乡镇政府做出的努力与成绩的认可程度,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工作营造更好的基础。

(三)要对部分违法乱纪的群众严肃法纪

作为国家政权的乡镇政府与乡镇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威严和尊严。在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对那些随意到乡镇政府耍赖、对乡镇工作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的群众要依法严厉打击。正如一位乡党委书记所言,凡是悬挂党旗、国旗、国徽的地方,应该是个庄严的场合。不能让一些无赖随意踹门、掀桌子、砸东西,以及在这种场合公开辱骂工作人员,让基层政权和工作人员丧失应有的威严。更不能无限纵容少数人长期以此获取不应有的利益,否则长期下去会直接形成更坏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0/content_5169482.htm.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工作作风激励机制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建设管理工作的研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