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效应与创新效应双重视角下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经验分析

2022-03-08 12:32毕长春吕平章姜艳华
预测 2022年6期
关键词:规模效应金融

李 佳, 黄 瑶, 毕长春, 吕平章, 姜艳华

(1.东北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9; 2.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3.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4.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专业化和协同化趋势加速了产业聚集的形成,也加深了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在发展中突出强化创新驱动作用,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和推动经济动能换挡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Marshall[1],Jacobs[2]都指出,产业聚集影响创新能力是通过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途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空间溢出效应越大,越有利于企业规模效益递增,这将倒逼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对知识、技术外溢等形成共享的优势,因此,创新活动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空间效应,二者也会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大幅降低[3]。韩坚等[4]指出包括制造型产业聚集和服务型产业聚集在内的产业聚集对创新产出具显著性的正向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同时解释了我国地区之间的创新差距可能是受产业聚集程度高低的影响。Duranton和Puga[5]认为产业聚集有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环境,从而有助于形成相互间信息交流沟通,搭建企业创新的更好平台。而不同的观点则认为产业多样化所带来的的正外部性更有利于区域创新,如韩峰和李玉双[6]认为多样化聚集主要通过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促使产业聚集影响城市人口扩张规模。张璐等[7]认为多样化聚集只对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而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也有学者指出过于单一化的产业聚集反而可能给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8,9]。

产业集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关于产业聚集与创新方面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基于金融集聚角度探索金融集聚如何影响产业集聚的动态发展还鲜有深入的研究。在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所开展的知识生产、专利技术发明和新产品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恰好金融集聚可为企业创新所需资金提供充足的来源,为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创造了条件。因而金融集聚是否会影响产业聚集,又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产业集聚,同时金融集聚是否会加速产业集聚,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本文将从企业规模效应与企业创新效应双重路径视角探讨金融集聚如何影响产业集聚,以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学术界已从理论研究和经验验证表明了金融市场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金融集聚是实现金融市场功能和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方式[10,11];另一方面,金融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来源则是产业集聚,它不仅通过金融集聚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促进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还通过金融集聚的网络经济效应和信息经济效应促进企业形成创新效应,从而推动产业不断集聚。

2.1 金融集聚、企业规模效应与产业集聚

金融集聚过程中,金融机构及其包括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等级评估机构、投资咨询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辅助性行业或服务机构倾向于区域集中,尤其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金融机构及其辅助性行业或服务机构集中度越来越高,呈现大规模集聚的态势。与此同时,金融集聚也会加快提高金融产品与服务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金融中介、金融机构对各类投资信息的收集、整合、处理能力,促使资金从生产率较低的项目配置到生产率较高的项目,从低生产率部门配置到高生产率部门,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配置,从而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以及配置效率。Wurgler[12],Binh等[13]都指出金融集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金融机构及其衍生性行业集聚,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区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覆盖率,还能促使金融机构相互竞争间接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区域金融服务效率,助推企业提高资金周转期限,降低企业资金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题,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金融集聚有利于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程度,进而促使投资风险分散化,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不仅如此,多种类、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能够提供多种金融投融资选择方式,进而提高资本流动性,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因而,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金融集聚可以加快企业由发展阶段进入成长阶段,延长成熟阶段,减少衰退阶段。从企业外部规模效应来看,“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不仅表现在金融集聚层面,还表现在企业层面,金融集聚“极化”带来的金融分支机构或网点、金融投资额度等增加的“涓滴效应”不仅表现在金融集聚本身,还表现在金融集聚促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极化—涓滴效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极化”形成企业分部、分公司或投资额度增强“涓滴效应”,最终形成中心-区域空间溢出效应。

相同产业在一个地区出现不同产业链环节上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的“专业化”聚集,即行业内聚集经济(也称为马歇尔外部经济)。换言之,知识的外溢应是发生在特定产业层面的,并且更容易在同行业的企业间产生,从而形成同行业企业在一个地理区域的聚集;而知识的外溢更易发生在互补的行业而不是同行业的企业之间,新的思想更容易在相近行业之间交流中产生,即跨行业聚集经济(也称为雅各布外部经济)。董晓芳和袁燕[14]指出,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会受益于不同的聚集经济,一方面,新生或年轻企业的创新更多地受益于产业多样化带来的雅各布外部经济;另一方面,成熟企业的创新则更多地受益于产业专业化带来的马歇尔外部经济。可见,一个成熟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后续技术、资金和基础设施升级等方面的协调支撑,因而也会催生其他不同企业的发展。为满足其企业内部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顺理成章地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聚集,也会出现企业“极化—涓滴效应”,推动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发生。同时,从产业链条来看,企业规模扩大通过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及其产业链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交流成本,不仅可以提高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效率,还可以提高集群间的协作效率,细化集群内部与外部的生产链分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群内与企业群间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显著扩大集群内部或者集群外部的企业规模。

假设1金融集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聚程度。

2.2 金融集聚、企业创新效应与产业集聚

金融集聚产生的网络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集聚形成金融网络可显著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金融网络的形成畅通了金融服务主体与企业等信息交流渠道,显著降低了信息搜集、沟通与共享所付出的代价。金融集聚所产生的金融网络通过大幅降低企业股权交易费用,尽可能减少投资者因长期投资资金流动性约束问题,有利于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和创新研发,因为创新研发是一项极具资本耐心的长期投资。二是,金融集聚形成金融网络可显著增加内部组织之间协作程度从而形成溢出效益。如金融机构及其辅助性服务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信任机制,这有利于有效地降低双方甚至多方在金融产品或服务运营过程中契约执行与监督的成本,从而可为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创造机会。不仅如此,金融集聚所带来的信息经济效应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金融信息、知识与产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在创新资源丰富、信息流转快速、成果转移转化高的金融集聚区,通过金融网络、创新网络、集聚网络产生溢出效应,推动该区域企业产品升级、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一方面,金融集聚可快速寻求最有潜力最有机会的企业进行创新,并有力解决企业在新产品、 新工艺、 新技术研发初期所面临的资金短缺信贷约束问题,同时为企业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为促进企业长期、稳定、有序的技术研发创新提供信贷支持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金融集聚也可消除企业创新研发过程中资金流动性问题顾虑,并提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服务,避免因跨期风险而使得企业创新行为受到影响。最终,金融集聚可推动企业创新。

Marshall[1]认为经济外部性表现之一就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再加上对中间产品投入、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从而导致了产业聚集的形成。产业聚集的不断扩大又促进知识和技术溢出,进而有利于形成产业聚集与企业创新相互影响的互动格局。技术、企业、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衔接是通过技术创新所产生,因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产业聚集程度。由于企业之间具有专利技术知识溢出的流动效应[15],技术创新可以带动信息、资源、知识在不同产业间进行流动,形成不同产业间的互补形式,促使不同产业在聚集区内相互往来,因而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16-18]。谢臻和卜伟[19]研究发现专利权利保护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到创新效应,即按照自主创新地区、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程度较为接近的地区以及主要依靠模仿创新的地区专利保护程度依次降低,相应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程度也下降。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可以加强产业企业内部间形成“示范和模仿”效应,进而创造形成了为同一产业不同企业间的人才沟通交流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促进和激发企业进行本产业的技术创新。由于专业技术创新加强,导致低端技术产业向高端技术产业转变,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依靠所搭建的科研平台,企业降低了人才沟通交流的搜寻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风险等,有助于产业内企业专业化规模效益的扩大。同时,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集群内部上下游企业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交易费用、传递运输时间成本,还有助于减少集群间的协作沟通、运输传递成本,使产品生产、经营成本显著降低,显著扩大集群内部或者集群外部的企业规模。

此外,产业“多样化聚集”也会强化和倒逼技术创新。创新过程中产业聚集有利于显性知识和非正式隐性知识的传递,多样化的产业聚集也会导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Richardson[20]认为产业聚集区内的企业间竞争,在集群内引入不同企业,有助于激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和更新。同样,产业多样化聚集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而产业专业化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产生负作用。具体来说,不同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果越强,产业的多样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21,22]。

假设2金融集聚通过网络经济效应和信息经济效应促进企业形成创新提高产业集聚程度。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为验证金融集聚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本文构造动态面板模型设定如下

instrucit=α0+β1instrucit-1+β2ffgit+λZit+εit

(1)

其中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instrucit、instrucit-1分别表示产业聚集程度指标、产业聚集程度滞后一期指标;ffgit表示金融集聚指标,即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Z表示控制变量;ε表示随机扰动项。

如前所述,金融集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通过网络经济效应和信息经济效应促进企业形成创新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本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金融集聚对产业聚集的作用机制,采用温忠麟等[23]提出的递归方程检验方法,结合模型(1),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Mit=α0+μ1Mit-1+μ2ffgit+λZit+εit

(2)

instrucit=α0+β1instrucit-1+β2ffgit+β3Mit+λZit+εit

(3)

其中Mit为中介变量组,即分别用企业生产规模(scale)、企业创新水平(creat)表示企业规模效应和企业创新效应。

3.2 变量选择及说明

3.2.1 被解释变量

产业集聚指标(instruc)。为了能够较好地反映产品和要素的空间分布,采用区位熵法可以做到区域规模较小的冲击,本文沿用徐敏燕和左和平[24],范剑勇等[25],苏丹妮等[26],刘书瀚和于化龙[27]的做法,采用区位熵测度产业“专业化”聚集水平,即

(4)

其中Ljit表示地区i产业j第t年的就业人数,Lit表示地区i第t年的就业人数,Ljt表示全国产业j第t年的就业人数,Lt表示全国第t年的就业人数。本文选择在地级市三位数行业层面计算区位熵,按照要求并对区位熵做对数化处理。

3.2.2 解释变量

通常情况下,学者选取区位商来衡量并测度城市金融集聚度[28],而指标的选取都是基于金融从业人员人数。但王如玉等[29]指出,运用区位熵衡量金融集聚度,测算的金融中心排序结果与现实不符。因此,本文借鉴王如玉等[29]的研究方法,对各城市市辖区存贷款占全国的比重和金融机构就业人员占全国金融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两个指标进行赋权,即分别赋权60%和40%,据此作为金融集聚的测度指标,当所测度的值越大时,表明地级市金融的相对集聚程度就越高。

3.2.3 中介变量

(1)企业生产规模(scale),以企业实际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并取对数。

(2)企业技术创新水平(creat),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授权数作为代理变量表示,并取对数。

3.2.4 控制变量

物质资本(invest),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并取对数;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并取对数;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fisc),以政府一般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并取对数;企业生产率指数(HHP),以企业年经营绩效与企业实际固定资本存量比值表示,并取对数。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所有数据的起止时间为:2001—2019年;数据均是地级市层面数据,共包含281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其中对变量缺失、变量异常的数据进行剔除、匹配,进而获得较为完整的数据库。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均来源于地级市统计年鉴、地级市统计公报等。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显示,产业聚集程度指数(instruc)的均值为0.7841,标准差为0.7811;金融聚集程度(fgg)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0.0050和0.0150。企业生产规模(scale)和技术创新水平指标(creat)的最小值分别为3.0610和0.0000,最大值分别为16.7551和11.5754,样本均值分别为9.2681和5.4572,标准差分别为1.7462和1.8935。可见,总体来看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大部分处于合理区间。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4 实证分析

通常来讲,为了消除可能存在上述模型中的异方差和内生性,一般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需要说明的是,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工具变量,并利用Hansen统计量进行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检验。

表1报告了金融集聚对产业聚集影响的估计结果,其中列(1)、(2)基于GMM估计方法分别表示不存在控制变量以及存在物质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程度及企业生产率指数等控制变量下金融集聚对产业聚集影响估计结果。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滞后一期显著为正,说明金融集聚影响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同时,金融集聚系数均为正,且都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产业聚集。列(3)、(4)运用OLS进一步估计金融集聚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有助于检验实证分析的稳健性。结果显示,金融集聚系数均为正,且都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产业聚集的结论的稳健性。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助推动力,金融集聚可带动企业、产业等形成产业内部的专业化集聚和产业间的多样化集聚。在产业聚集过程中,同一产业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企业聚集,或同一集聚区内不同产业也出现聚集,或同一集聚区内不同产业间聚集。如果在同一产业中企业间或者不同产业间的劳动力使用、技术结构或者投入产出结构相类似或者相接近,很可能因为资金约束等而引发竞争,融资问题自然显现。但在金融集聚状态下,这就可以缓解超出产业内部承载能力上限或者超出同一区域内产业承载能力上限的资金约束。具体而言,金融集聚可促使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即金融集聚可避免同一产业因过度聚集产生争夺同一原材料引发价格大战导致市场价格扭曲,或避免下游产业链因降价销售迫使企业利润下降,导致终端产品市场价格出现扭曲的现象;也可避免不同产业间过度地聚集导致不同产业为竞争市场份额、公共资源、公共场所、政府批准、品牌广告租赁等,以及避免有可能采取非常规手段和方式寻求捷径,干扰、破坏产业聚集生态,造成聚集结构错配、导致聚集资源扭曲的现象。

表1 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基准估计结果

从控制变量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产业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影响不显著。而物质资本水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以及企业生产率对产业聚集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拥有越高水平的物资资本,客观来讲产业集聚程度理应较高。如果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当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经济时,企业也就拥有较高的谈判机会,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也能够与政府公共服务产生协同效应,可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联动效应和强化效应,产生聚集正向外部性;同时,政府对专利发明、R&D经费的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是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只有政府通过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才会尽可能地激发和促进技术发明和创新,也才可能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扩大企业规模,从而促使产业不断形成“专业化”和“多样化”聚集。如果企业生产率较高,企业扩张速度和规模也相对较快,因而表现出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

表2报告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作用路径的估计结果。列(1)、(2)表示基于规模效应路径的检验结果,列(1)显示金融集聚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系数为正,并且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集聚对企业生产规模具有显著性促进作用;列(2)显示纳入企业生产规模后,金融集聚、企业生产规模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正,并且均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集聚通过提高企业生产规模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列(3)、(4)表示基于创新效应路径的检验结果,列(3)显示金融集聚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系数为正,并且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集聚对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性促进作用;列(4)显示纳入创新水平后,金融集聚、创新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正,并且均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集聚通过提高创新水平显著促进产业集聚。

表2 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作用路径的估计结果

表3报告了金融集聚与企业规模效应、企业创新效应交叉项的估计结果。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企业规模效应的交叉项、金融集聚与企业创新效应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企业规模效应显著增强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促进效应,企业创新效应也显著增强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促进效应。在企业规模效应和企业创新效应下,金融集聚促使产业与自身创新优势相适宜的产业集聚模式达到最优状态,有效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协调联动效应,可见,金融集聚可产生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表3 金融集聚与企业规模效应、企业创新效应交叉项的估计结果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金融集聚促进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而推动产业集聚,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基于规模和创新双重视角,对于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金融集聚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水平。第二,金融集聚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也可通过网络经济效应和信息经济效应促进企业形成创新,从而推动产业集聚。第三,企业规模效应和企业创新效应显著增强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促进效应。

综合研究结论,本文具有如下政策启示:

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升级动力,必须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溢出效应。一是,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集聚力度,促使金融集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力推动产业集聚。二是,推动金融集聚为不同产业“专业化”聚集模式和“多样化”聚集模式提供资金支持。金融集聚要倾向于向原始企业规模等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区域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发展“专业化”聚集模式,扩大企业规模效应;金融集聚也要倾向于向研发和创新活动较为活跃、企业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区域或产业提供支持,推动发展“多样化”集聚,特别是金融集聚要倾向于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等产业集聚创造条件。三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培养高层次技术发明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促使企业价值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增强产业聚集能力。

猜你喜欢
规模效应金融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懒马效应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规模之殇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