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接通地气,语言可出新意

2022-03-09 01:0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杂感甜品棉花

范本呈现

说“费事”

◎王子潇

生活里,“费事”二字,总会不时听到。“真不想费事”“需要费这么多事”……其语一出,往往伴着脑袋一摇,眉头一紧,心中嘀咕几句,面露为难之色。

“费事”释义多种,但概括起来,就是麻烦、费周折。做事总要花时间和体力,但觉得费事,多半是感到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出差归来,要清理衣物,件件手洗,实在费事。洗衣机一键设定,功能多样,省时省力还洁净彻底。购买火车票,以前要到车站,辛苦奔忙不说,还要排长队。如今购票软件打开,余票多少、车次信息一目了然,一键下单,省时高效。智能家电推广、网上购物风行、在线选座普及……科技的发展,服务的优化,让我们的生活愈发方便快捷。某种意义上看,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省事的历程。

然而,有的时候,所谓不愿费事,可能只是一个借口。体重上升,身材肥胖,深知应该减重。可转念一想,要跑步,要健身,要挥汗如雨,要注意饮食,坚持下去不易,太费事了,索性放弃,照常如昨。这些时候,与其说怕费事,不如说是怕用功、怕付出,都是懒惰和消极的托词。这样的怕费事,本质上是不想做事。更重要的,是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去“费事”、要“费事”,否则就在投机取巧,破坏规则,危害不小。想过马路,要步行一段过天桥。不愿“费事”,横穿车道翻栏杆,看似方便自己,却在破坏交通规则,制造巨大安全隐患。借怕费事之名,行做错事之实,都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

所以“费事”虽然时常听到,但真正有多少是真的费事,还是值得反思一下。

不过话说回来,费事虽然时常意味着麻烦、耗时耗力,但在生活中,也会看到有一些人愿意去费事,甚至主动去费事。比如我的一位好友。他有个习惯,出差一地,总要买些礼物带回家,次次不落。细看他买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宝贝,多是点心零食、小件摆饰。大家常调侃他“老派”,如今网购发达,省时快捷;次次亲力带回,费事不说,价格也未必划算。可他总说一句习惯了,也不多做回应。直到有一次,我刨根问他缘由,他才说了心里话——我很享受家人看到我带回礼物时那惊喜的表情。他们知道,无论我去哪,心里始终想着他们。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忽然意识到,很多我们看似费事甚至不理解的举动,往往蕴含着别人更珍视的东西。

我曾遇到的一位电器销售员。那次我买完电器,因时间匆忙,忘记打印发票。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销售员来到我家,亲自把发票送过来。我说完全可以快递寄过来,不必费事跑一趟。她告诉我,快递虽方便,但亲自送过来,她才放心。这句话,让我感动许久。

我曾见过一位驻村扶贫干部。那天,他有事要联系一户村民。本来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但他却执意走一段路,到村民家去说。我问他何必这么费事?他说电话虽然省事,却只能就事说事。到村民家里看看,不仅把事说了,还能坐下聊聊,万一他有什么别的困难,自己也能及时了解,帮上忙。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还见过很多。我相信,他们并非不知道网购更划算、快递更省事、电话更方便,但是他们愿意费力背回、亲自登门、多跑几里,只因他们有着更珍视的东西——责任与情意。因为看重这些,他们觉得这些用心的付出就不是费事,而是情之所至,理所应当。

说到底,“费事”二字,关键看所费何事。若是无用之功,耗费一点都为费事;若是心中看重,或许费事还成了乐意的事,甚至更加用心。可见,“费事”二字,看似简单,所含之意,并不简单!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4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写好“如话家常、落笔自然”的开篇。

杂感(或称随感)取材以“杂”,内容广泛,随手记下,有感即发。“费事”,其意人人都懂,有什么可“感”的呢?作者不急于回应读者的疑问,落笔先形容一下人们说“费事”时的常见神态,以增加行文的幽默味与现场感;接着用一段文字举例,从正面述说“费事”的常用含义,落笔自然,用墨随意,生活味浓,娓娓道来中寄寓对幸福社会的赞美。这段如话家常的文字,“杂”外有意,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2.精选“人皆平凡、事接地气”的素材。

文中“坚持‘老派’”的好友,亲自送发票的“电器销售员”,还有那位坚持“到村民家去说”的“驻村扶贫干部”,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经常可以遇见的普通人,朴实可亲,善良贴心。文章以这些平常人为例说“费事”的价值取向,给人知心朋友“话家常”的亲近感;而出差、网购、减肥一类日常话题的引入,也给文章增添了烟火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让杂感之“感”,发自社会上平常的人与事,以茶余饭后话家常的形式出现,更能提高读者的认同度,引发共鸣。

佳作展示

说“甜品”

◎施逸男

人们关于甜品的记忆总是美好的,无论是冬日街头寒风凛冽中的烤地瓜,还是金碧辉煌的餐厅里精美的巧克力蛋糕,它们在舌尖的甜美带给人的幸福感,想来是差不多的吧。

不必说包装华美的费列罗,棱角分明的纽约芝士,圆润可爱的葡式蛋挞,爽口弹滑的布丁;也不必说软糯温柔的麻薯,造型独特的树桩蛋糕,梦幻精致的马卡龙,秀外慧中的大福,单单是粉嘟嘟、轻飘飘的棉花糖就给了我无限的美好。

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与棉花糖相伴渡过的。每每取得了好成绩,爷爷就会奖励我一包棉花糖。那时,获得棉花糖才是我认真学习的动力。棉花糖从最开始的实心块状,到后来的麻绳状,再到后来的圆饼夹心形;从纯白色到粉白相间,再到彩虹一般的绚烂,它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我是断不愿将它嚼着吃的,那样太粗鲁。这就好比有一杯上好的西湖雨前龙井摆在你的面前,你不细细品味它的醇香,反而如牛嚼牡丹一般将它咕噜咕噜地几口吞下,那岂不是暴殄天物?那糖慢慢地融化,浸甜了口腔中的汁液,顺着食道慢慢地下滑,顺利抵达胃中,温暖了整个身子,完成了由淀粉到麦芽糖再到葡萄糖的升华。

难以想象的,那柔软的萌物竟是金字塔的“同龄人”。在两千多年前的埃及,它们还只是从药蜀葵中提取出的供贵族食用的药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一颗药蜀葵进入了一位法国厨师的眼中,历史与浪漫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让棉花糖应运而生。如此看来,那一块块棉花糖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历史。

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喜爱甜品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单是这任人搓圆捏扁从不抱怨的棉花糖就有如此之多的美妙,更遑论晶莹剔透的糖葫芦,萌感十足的姜饼人,独一无二的杯子蛋糕了。每每遇到了困难,我们会失落,但是只要来一份甜品慰藉我们的心灵,那些挫折便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在失意之时“来一份甜品”治愈心灵,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杂感精选素材,说及包括“烤地瓜”“糖葫芦”与“巧克力”在内的多类甜品的特色,在重点说“棉花糖”时还追溯古埃及新藥品与“法国厨师”的“火花”,体现出如在与人交流品尝甜品心得的轻松与随意,弥漫着生活化的气息。文中所写之“感”由表及里,渐次展开:棉花糖不仅是美味,而且能“温暖整个身子”,结尾处的“来一份甜品”治愈心灵,是对所写之“感”的凝练与升华。

【曹津源/供稿】

猜你喜欢
杂感甜品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
糖尿病杂感
观赵胥画作杂感
来自马来西亚胡传统甜品
甜蜜的1+1一杯甜饮+一道甜品
将那些爱 用甜品给我的朋友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优雅旅程 新婚礼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