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2022-03-10 06:15
绿色中国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国家

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注定与众不同,刚刚过去的2021年可谓澎拜激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正青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神舟十二、神舟十三搭载着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祝愿开启了载人航天的新篇章;中国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再次展现体育大国强国的实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伟大成就……所有这一切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闪光点。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经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听取读者的建议后,本刊整理出2021年中國十大绿色事件以飨读者。

—— 本刊编辑部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事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共中央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此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行庆祝大会、开展“七一勋章”评选颁授和全国“两优一先”评选表彰、举办大型主题展览、举办文艺演出、召开理论研讨会和座谈会、创作推出一批文艺作品和出版物、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人民解放军71架战机飞向天安门广场,向党致敬,向祖国致敬,向人民致敬。空中护旗梯队5架直升机分别悬挂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写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条幅迎风向前;直升机、战斗机分别组成“100”“71”字样掠过长空,15架歼-20飞机组成3个梯队呼啸而过,教练机拉出10道彩烟;100响礼炮响彻云霄;广场东西两侧,100面红旗迎风招展;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电子屏幕中出现了钟摆的画面:1921、1931、1941……202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点评:

1921年7月到8月,在从上海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小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100年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有90多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及了很多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作风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继承革命精神、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将自己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和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弘扬功勋模范精神,奋进伟大复兴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过去100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

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事件: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该法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湿地保护法明确了湿地的定义和范围,并规定国家严格控制占用湿地。湿地法明确规定,禁止占用国家重要湿地,国家重大项目、防灾减灾项目、重要水利及保护设施项目、湿地保护项目等除外;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湿地,无法避让的应当尽量减少占用,并采取必要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等。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需要,依法将湿地纳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者自然公园;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利用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并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国家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湿地保护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对破坏湿地问题突出、保护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对泥炭沼泽和红树林湿地进行了专门条款的规定,是此次出台的湿地保护法的一大亮点。

点评: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有利于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强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强大的法制力量。湿地,是天赐华夏的一片片绿意诗意与共的美好空间。古人或于江渚“泛柏舟”“歌采莲”,或于小洲集芙蓉、颂《离骚》。时至如今,大到江河湖泊,小到洲心公园,湿地仍然是人们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出台,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走向法治化。湿地保护法最大意义是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生态短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扭转“重环境、重资源、轻生态”的失衡局面,推动生态法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事件: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主要原则。

《纲要》把黄河流域治理的战略定位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和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确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构建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同时,《纲要》提出,至2030年,黄河流域从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至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約利用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至本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点评: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流域不仅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更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是解放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只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一定能让黄河成为一条永远造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幸福河。

全民义务植树4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

事件:

2021年是中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年。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从此,全民义务植树以其法定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14条工作和保障措施。工作措施共10条,包括科学编制绿化相关规划、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规范开展绿化设计施工、科学推进重点区域植被恢复、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巩固提升绿化质量和成效、创新开展监测评价。保障措施共4条,包括完善政策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组织领导。

点评:

40年义务植树路,绘就国土丹青色。2021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4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锲而不舍,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4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年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引领了全民行动和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40年来,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40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由90.28亿立方米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

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生态保障。《指导意见》明确了科学绿化的工作原则,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地方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同时要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弘扬科学绿化理念,倡导节俭务实的绿化风气,树立正确的绿化发展观政绩观,营造科学绿化的良好氛围。在全民义务植树40年之际发布《指导意见》无疑指出了科学绿化是新的使命,要求我们踏上新的征程,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绿化质量,让生态状况根本好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

在昆明举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

事件:

2021年10月11日~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举办的全球性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峰会并致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云南省等相关部委和省市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

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务实有力的东道国举措。会议发布《昆明宣言》;生态文明论坛形成了10余项成果;闭幕式上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呼吁各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在COP15召开之际,2021年10月8日中国政府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式发布。白皮书显示,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点评:

COP15的顺利召开,圆满结束,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功,正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会后称赞大会“非常成功”并且“达到了所有预期”。会议达到了高层政治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预期,汇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有力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昆明宣言》作为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动力,促进全球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迈进。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展示和新举措的宣布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智慧,显示了中国力量。中国宣布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此次大会如同一个缩影,见证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之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正式发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1.18万个,面积超过1.7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8%。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固碳量约占全国总固碳量的45%。这份白皮书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无疑是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景记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保护与全球保护的良性互动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份白皮书全面总结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理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从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四个方面,向大会、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充分彰显了我国始终做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责任担当。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画面,见证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事件: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個省份,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点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是献给建党百年的一份生态大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启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大事件,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公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国家公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以此为根本遵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设立国家公园是中国自然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革新。通过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有效解决以往交叉重叠、多头管理、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国家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治理的示范样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的集成。每一个国家公园都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我国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示范和借鉴。国家公园更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从山川河流到生灵万物,从和谐相处到共生共荣,国家公园里呈现出美丽中国的生态良好之美、绿色发展之美、世代传承之美、和谐共生之美。同时,国家公园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生态兴则文明兴。国家公园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窗口,向世人展示文明、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子子孙孙世代共享的民族情怀。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公布

事件:

2021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动物名录》)。调整后的《动物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上述物种中,686种为陆生野生动物,294种和8类为水生野生动物。

2021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植物名录》。新调整的《植物名录》,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5种和40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4种和4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01种和36类。

点评:

新调整的《动物名录》是我国根据野生资源变动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32年来首次对其进行大调整。其中,除2003年和2020年分别将麝类、穿山甲所有种调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外,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更新。在此期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动物名录》进行科学调整不仅十分必要,且极为迫切。与原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首次发布的相比,新《动物名录》明显扩大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在全部保留原名录所有物种的基础上,新名录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豺、长江江豚等65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熊猴、北山羊、蟒蛇3种野生动物因种群稳定、分布较广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二级。在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中,大斑灵猫等43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狼等474种(类)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我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达3.6万余种,其中特有种高达1.5万种〜1.8万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近50%,如银杉、珙桐、百山祖冷杉、华盖木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自1999年《植物名录》发布以来,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程度得以缓解。部分野生植物因生境破坏、过度利用等原因,濒危程度加剧。因此,对《植物名录》进行科学调整十分必要,且极为迫切。与1999年发布的《植物名录》相比,调整了18种野生植物的保护级别,新增了兜兰属大部分、曲茎石斛、崖柏等21种1类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郁金香属、兰属和稻属等247种和31类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将广西火桐、广西青梅、大别山五针松、毛枝五针松、绒毛皂荚等5种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调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将长白松、伯乐树、莼菜等13种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新增野生植物268种和32类;删除了因分布广、数量多、居群稳定、分类地位改变等原因的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3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新《植物名录》的修订、出台有利于拯救濒危野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我国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布

事件:

2021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全面分享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和经验,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白皮书中的一串串数字,一张张图表展示了中国作为坚定的行动派的实践之路和傲人成绩。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创造了塞罕坝、库布其等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传奇;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点评:

这份白皮书承前启后、吐故纳新、总结性地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果。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这份白皮书都是一次大的跨越和升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呈现的新面貌、新状态得以全面展示。同时,无论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都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白皮书提出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5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白皮书的发布再一次证明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幅美丽中国的壮阔图卷徐徐铺展开来。这一系列“最大”“第一”的背后,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的新成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就本身就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林长制全面推广

事件:

2021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提出强化工作落实,争取到2021年底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保护发展林草资源长效机制。国家林草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国林长制的实施、督查和考核等工作,局各派出机构把林长制实施情况纳入督查工作范畴,各级林草主管部门承担林长制日常工作,统筹本区域内林长制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各省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同时,方案还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狠抓责任落实,全面推动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各省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要求和目标。

点评:

2016年以来,安徽、江西两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体系。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安徽、江西、山东、重庆、海南、山西、贵州、福建、新疆、北京10个省(区、市)已全面推行林长制。

通过实施林长制改革,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源头管理不断强化。截至目前,2021年全国林草行政案件发生数量较2020年下降21%。截至11月底,全国完成造林5400万亩,安徽、江西、福建、山东、贵州等林长制先行省率先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全国森林火灾数量和受害森林面积分别同比下降51%、68%;林长制改革还有效破解林草生态效益补偿低、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建设积极性不高等难题,有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林草聚集,林草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健全各级林长制体系,可以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以林长制的落地落实推动实现“林长治”,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林长制改革绽放出民生改善的幸福之花。

云南大象北上南归

事件:

2021年4月16日,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后一路北上,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余公里,途径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于8月8月8日20点8分,14头亚洲象安全渡过玉溪市的元江大桥,8月12日23点48分,象群由玉溪市元江县曼来镇进入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完成了这次北迁之旅。

点评:

4个月,1300公里,从任性“出走”到“迷途知返”,这次野生亚洲象的北上南归在各方柔性引导和高度重视下成为了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和保护之旅。中国政府与群众的护象行动赢得世界肯定。亚洲象北上南归,离不开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指导帮助和快速反应,离不开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艰苦细致的工作,离不开沿途群众和企业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各大媒体的关心关注。对此次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的处置充分展示了政府高效的治理能力,彰显了国家林草局及云南全省上下保护野生动物、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坚强决心和信心,更彰显了他们对于这种突发持续的“网红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的超强能力。

截至8月8日,云南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承保公司受理亚洲象肇事损失申报案件1501件,评估定损512.52万元。目前,已经完成理赔939件,兑付保险金216.48万元,相关赔付工作正有序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500家国内媒体对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进行了报道,微博、抖音、B站、今日頭条等社交和信息聚合平台话题,累计点击量超过110亿次。其中,中央主流媒体报道超过3000篇;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50亿次,多个话题单条阅读量超过1.5亿次;对中国亚洲象群北上南归进行报道的海外媒体超过1500家,相关报道超过3000篇,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报道,生动讲述了云南生态保护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和成效,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这次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无疑构成了一幅人类与野生动物惺惺相惜、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传递出的精神内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为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3920500338248

猜你喜欢
生态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返璞归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