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自贸区(港)建设报道议题设置研究

2022-03-10 06:48陈思玉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议题海南政策

陈思玉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如何进一步宣传报道好海南建设自贸区(港)这一重要决策,是主流媒体特别是海南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深入解读这一决策的重要意义,及时报道贯彻这一决策的成效,研究探讨决策落实中遇到的难点及问题,对推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南日报》自贸区(港)建设报道议题设置

(一)紧扣中央精神

海南建设自贸区(港),是中央赋予海南的历史使命。《海南日报》在报道这一议题时,将党中央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把准政治方向。

在报道内容方面,《海南日报》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主线,以中央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具体要求为重点,充分报道了海南建设自贸区(港)的具体举措、行动及取得的成效。经梳理发现,《海南日报》有关此议题的报道重点,主要在改革开放、产业转型、招商引资、人才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是中央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部署和要求。海南在推进自贸区(港)建设时,注重以“政策以项目的形式具体化”的策略,把项目作为报道重点,特别是对先导性项目(这些先导性项目都是中央文件直接提到或者有具体要求的)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解读、成效总结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在报道方法方面,《海南日报》贯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自贸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首先,充分报道了海南全省上下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活动、自贸区(港)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落实等,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次,加大成就报道力度,关注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坚定大家的信心,为加快建设自贸区(港)贡献力量,体现了“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最后,还以系列评论、理论文章、深度报道等形式,并采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故宫院长单霁翔、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麦克·克罗等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企业家,就自贸区(港)建设的前沿课题进行对话,体现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二)回应群众关切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虽然,从表面上看,自贸区(港)建设更多与企业相关,但是从根本上看自贸区(港)建设与老百姓是息息相关的。《海南日报》在报道自贸区(港)建设时,加强了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在政策解读方面,每次重大政策出来时,中央或者海南省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海南日报》也加强了对新闻发布会的策划和报道,加大了对政策解读的分量。例如,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海南日报》在头版刊发消息稿、全文转发总体方案的同时,用3个版面报道了新闻发布会,对总体方案进行了解读。《发挥优势狠抓落实推进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一文,报道解释了海南自贸区的特点和优势、前期准备工作、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新举措等;此外,还刊发了《方案为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描绘蓝图》一文,对海南自贸区总体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提炼总结总体方案中的关键词,利用图视的形式,向老百姓传递最具含金量的相关政策信息。

在答疑释惑方面,海南为推进自贸区(港)建设,出台了房地产全域限购、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全面禁塑等直接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政策,不少政策引发了热议,老百姓对此也提出了不少疑惑和异议。《海南日报》充分关注到了老百姓这些关切和诉求,对政策实施的背景、意义等进行解读,为群众消除疑虑、答疑解惑。例如,海南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采取限购政策,不少群众产生了负面情绪。《海南日报》在专栏“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中刊发《以长远眼光看海南汽车限购》一文,对一些在民间流行的观点如“海南的汽车保有量还不高,不应该实施限购”“汽车限购损害了本地百姓的购车消费权”等一一进行了回应,对政府为什么会出台这个政策以及这个政策会带来哪些好处进行深入分析,解释这项政策的目的是保护海南的生活环境,最大的受益者是岛上生活的每一个人。

(三)突出建设亮点

自4·13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韧劲推动自贸区(港)建设。对此,《海南日报》在报道时,突出建设亮点,着重展示了经济和民生两个方面的新变化、新成就。

突出经济建设方面亮点,《海南日报》详细报道了房地产调控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例如,《海南日报》大篇幅报道了五批次共569个项目集中开工、248个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关注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出台及落实情况,以系列报道的形式,详细报道了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等具体举措的进展;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自贸区(港)政策的重要承接地,《海南日报》也以很浓的笔墨报道了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高新区、复兴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规划建设运行进展。

突出民生保障方面亮点,在海南推进自贸区(港)建设过程中,《海南日报》特别报道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治理等涉及民生的亮点,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感知度,防止出现“官热民冷”的现象。例如,《海南日报》以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评论等体裁,报道了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压实“菜篮子”工作责任、城乡“长者饭堂”、消费扶贫、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等一批涉及具有创新性的民生事业进展情况。

(四)把握时机节奏

《海南日报》在报道自贸区(港)建设时,不仅及时跟踪报道最新进展,而且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会议活动期间进行回顾式的总结报道。

在重要时间节点时,《海南日报》会推出系列报道和大通讯,系统总结展示自贸区(港)建设成果。例如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讲话一周年之际,《海南日报》推出了“南海回响——回访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海南走过的地方”专栏,展示海南的实际行动、实际成果,刊发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探索“健康中国”的先行之路》等系列报道。在2019年4月13日当天,《海南日报》刊发了万字大通讯《春天的答卷》。

在全国两会、省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重要会议活动时,《海南日报》也会推出系列报道和大通讯,向省内外、国内外受众展示自贸区(港)建设成果。例如,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期间,推出了特刊“启航——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巡礼”,通过《蹄疾步稳构建开放新格局》等共计36版、36篇报道,对推动现代服务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五网”基础设置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果进行专题报道,展现海南广大干部群众“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几层皮”的拼搏精神和奋斗姿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海南日报》自贸区(港)建设报道议题设置改进建议

《海南日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报道议题设置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以便进一步提高议题设置水平,把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报道引向深入。

(一)多元设置议题

议题倾向反映记者在写作编辑新闻时的立场,也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媒体的态度与立场。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针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新闻报道,正面报道共计736篇,占比约为57%;中立报道共计531篇,占比约为41%;负面报道23篇,占比约为2%。

可见,《海南日报》的报道,多以积极、肯定、点赞的正面报道和传播客观事实的中立报道为主,批评性、监督性的报道较少,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报道寥寥无几。这样的报道倾向,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不利于发现问题,促进海南建设自贸区(港)建设健康发展。

要处理好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开展舆论监督的关系,在把握正面报道主流的同时,要做好监督性报道。《海南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应注意及时发现问题,报道问题,分析问题,给人以警示,促进解决问题。

此外,针对议题本身,《海南日报》多关注政治、经济性的议题,政治的新闻报道共计399篇,占比约为31%;涉及经济的新闻报道共计426篇,占比约为33%;而涉及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民生方面的新闻报道共计91篇,占比约为7%;《海南日报》在将政策议题通过媒体议题最终转化为公众议题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政府关注什么,更要考虑受众普遍关心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针对受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议题设置,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报纸的亲和力、影响力。

(二)拓宽互动渠道

媒体是政府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经梳理发现,《海南日报》在上情下达方面,能够及时发布政府相关政策动态,并对此做出相应的解读。但在下情上达这一方面,做得相对薄弱,缺乏公众沟通、反馈渠道。尤其是在自贸区(港)政策出台后,公众对政策的态度到底怎么样?反响如何,有没有抵触情绪?这一类似的报道较少。这样不利于把政策议题真正变成公众议题,不利于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

《海南日报》应不断拓展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渠道,充分了解公众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最关心什么、对哪些政策有疑义、疑惑,及时通过报道等形式反馈给政府,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要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增加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充分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

(三)增加个案报道

《海南日报》对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报道,很多是面上的、宏观的、综合性的报道,来自一线个案的、鲜活的报道较少,概括较多,数据偏多,真实的企业感受、群众感受偏少。

一线个案报道,可以说是有血有肉有骨的报道,能够以小见大、以个人的、企业的改变展示大政策的变革,生动鲜活地展示出宏观政策的效果。例如,在关于制度创新的报道中,有关制度创新的内容、数字上面的成效是较多的,但对于制度实施后,有关企业的具体感受、该制度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这样的个体一线鲜活案例实际上是偏少的。虽然说数据一定程度能说明问题,但数据要与事例结合,多用典型案例,多用鲜活事例。

《海南日报》在典型个案报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内容上,要扎根基层,看落实、看行动、看作为、看变化、看作风,以小见大,用鲜活的案例反映出海南推进自贸港建设的亮点。二是写作方式上,要见人见事见精神,关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反映出干部群众推动自贸区(港)建设的精神面貌。

(四)增强报道可读性

《海南日报》自贸区(港)建设的报道,尤其时政类新闻,大多采用传统的写作方式,语言官方化、正式化、书面化。作为党报,强调报道的准确性、严肃性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尽量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增强报道可读性。

要重视新媒体建设,利用好新媒体,把报纸报道与新媒体报道结合起来。对一些不适合在报纸刊发的时政新闻进行二次解读与阐释,例如政策出台背后的故事、省委省政府的施政理念、某一调研活动释放的信号等。

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思维从传播语言、深度、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让报道更有深度更有价值,从而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五)丰富版面语言

报纸本身属于传统媒体,其报道形式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说较为局限。《海南日报》的报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字新闻、图文新闻、图片新闻、其他。其中,文字新闻共计839篇,占比约为65%;图文新闻共计374篇,占比约为29%;图片新闻共计26篇,占比约为2%;其他共计51篇,占比约为4%。

图1 新闻报道形式分布情况

在针对自贸区(港)议题的报道中,文字占比较高,图文新闻、图片新闻次之。在如今新媒体兴盛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倾向于短视频、H5、VR、AR等较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海南日报》作为传统媒体,如果在报道形式上始终以传统的图文为主,可能会失去部分受众市场。

《海南日报》可以在形式上通过编排手段和版面空间的设计,加入一些独特的元素、新鲜的图案、直观的图表、清晰的数据、新型的新媒体形式(如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H5、VR等)等,不断创新版面语言,以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学会用新技术让报纸“动”起来,用创新让报纸“活”起来,做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报道。涉及自贸区(港)建设的新闻大多属于硬新闻。面对这样的硬新闻,如果不是受众本身对此类新闻内容感兴趣,普通民众实际上很难会读到最后。《海南日报》要做的应该是想办法让硬新闻软下来,即用通俗、易懂、直观的写作方法将官方、生硬、难以理解的政策口语化、接地气,让普通群众也能理解。

猜你喜欢
议题海南政策
政策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政策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助企政策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政策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海南杂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