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适用的转型金融体系

2022-03-11 21:17施懿宸
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碳转型金融

施懿宸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绿色金融服务国家“双碳”工作的总体思路与要求也在不断清晰。

“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充分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成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已达15.9万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直接或间接投向碳减排效益项目占67%。绿色债券方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债券数据库显示,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体量迅速扩张,全年国内新增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不含绿色地方政府债券)约6072.42亿元,较2020年发行规模增加139%,发行数量为561只,同比增加108%。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环境权益交易等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并与科技化、数字化有机结合,为应对气候与转型风险、支持生物多样性、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

绿色金融发展显现巨大空间的同时,现实发展也提出新的议题,即属于高碳领域的项目是否还能获得支持转型的金融力量。

高碳行业发展和减排的矛盾抑制金融机构参与动力,但其巨大的减排空间开始引发对“转型金融”的强烈需求。

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碳行业领域,除部分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仍能获得相对稳定资金支持外,部分高碳领域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业务的单一性及技術的有限性,当前正面临贷款无门、技改无效、运营关停的境遇。然而,高碳行业中不乏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营的支柱性行业,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或将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造成更大冲击,民生问题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当“双碳”目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成为共识时,引导传统高碳高能耗产业动态转型、逐步实现减量替代将会是更优解决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的《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提出“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科学确定能效水平”“严格实施分类管理”“稳妥推进节能改造升级”等重点任务,近期新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为金融该支持怎样的高耗能行业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转型金融的运用将成为更丰富的绿色金融新内涵,转型金融以服务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为目标,聚焦于高碳行业转型过程中必需的融资需求,相比于目前绿色金融的应用领域,其更为灵活、范围更广,可对绿色金融形成有力补充,一同构筑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双保障。

“转型金融”概念已自外向内、自下而上融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

政策层面,欧盟制定可持续金融发展框架,对行业进行细致分类并拟依据分类标准为特定行业建立由重大环境损害到重大环境贡献的转型路径。日本将转型金融定位为“面向稳步低碳化、为转型阶段所需技术提供资金的思路”,并制定不能一蹴而就的高碳产业发展蓝图作为企业转型战略适应性参考。

国内目前尚未出台任何与转型金融相关的确切标准,但无论金融监管部门还是研究组织、金融机构都已开始关注转型金融的具体适用,并已零星开展转型金融应用实践,也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因当前我国省际碳排放量存在明显差异,围绕转型的金融支持表现各异。经济发达省市因高能耗、高碳排行业早年已大量外迁,可通过采购外省份成品避免碳排放量增长,叠加财政资金更为富足,普遍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与力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融资,更多将资金聚焦于绿色领域。

国内目前尚未出台任何与转型金融相关的确切标准,但无论金融监管部门还是研究组织、金融机构都已开始关注转型金融的具体适用,并已零星开展转型金融应用实践,也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以湖州为例。当地政府每年投入1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绿色金融专项改革,部门联合打造绿色融贷评级三位一体平台,并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绿色招商贷”等投资产品用于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招商引资,最终实现绿色信贷投放增量上千亿,年均增长43%,单位GDP能耗下降总量16.4%,经济、环境、社会多重效益并行。

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及经济后发省份,因承接外移高碳产业或本身产业结构偏重等原因在金融支持上略显乏力,尤其当高碳领域的金融投资权限上收总部后,对投资的速度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挂钩类金融产品或转型信贷等方式,寻找金融支持新路径。

以山西为例。省内响应“十四五”号召,切合山西省在全国能源布局现状,打造与“双碳”目标相匹配能源生态,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在维护能源安全的战略基础下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同时,发布奖励办法鼓励转型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并借由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创新产品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绿色科技,促进高碳行业绿色智慧转型升级,降低行业节能减排压力。

产品层面,国外近年相继推出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产品,并针对转型金融产品使用制定多个产品指南或手册,从支持标的、转型目标、转型路径、外部评价到信息披露做出服务规范,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形成流程化、体系化服务。在国内,主要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工具与业务配置等方式,如认购承销省属煤炭企业债券以鼓励集中金融资源优势支持企业高质量转型。同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初步形成了转型领域的标准化产品,首批包括中国华能、大唐国际、陕煤集团等8家火力发电企业,已于2021年5月成功发行产品,并按约定完成发行评价认定与信息披露。由于发行时间较短,当前具体项目是否实现效益尚无法全面评价。

转型金融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也要防范借由转型金融进行漂绿,以增强投资市场信心。

转型金融政策与标准缺失是制约转型金融规模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转型产业的行业差异性与地方差异性也抑制各方对转型金融达成合意。国际上虽不乏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等权威组织(ICMA)及AXA IM、晨星等发布多项转型金融产品规范手册及使用说明,但鲜少有国家层面针对转型金融发布的官方政策及标准规范,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转型”内涵的理解也有较大区别。譬如近期欧盟决定在某些条件下将天然气和核能视为“可持续”,以避免煤炭等“更有害的能源”。该项改变虽然引发较大争议,但也意味着“转型”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与此同时,防范借由转型金融进行漂绿也对金融实践提出更高要求。高碳行业究竟实现何种目标才是有效的转型等一系列问题,若不能有效处理,将会因为转型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当前,转型金融产品在投资市场的发行数量与规模发展缓慢,投资市场信心不强,投资者普遍持质疑、观望的态度。在现阶段转型金融产品中,转型债券对募集资金投向有严格限定与披露要求,审批和发行流程更为严苛复杂,发行总量较少。而可持续发展挂钩类产品(包括信贷、债券等)对资金用途不作特殊限定与具体披露,使用上更为灵活,因此也更受高碳行业主体青睐,发行热情更高。

转型金融产品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高碳行业进行融资并自由支配资金使用,缓冲“双碳”高压;另一方面增加资金用途管控难度,降低投资市场认可度。目前,国外市场上已针对现有转型金融产品提出质疑,部分认为“转型”标签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漂绿”“洗绿”风险,对高碳企业是否会借助转型金融产品对于资金用途不限定的特点,以转型为借口名义上减轻声誉风险,实际上继续我行我素不采取行动表示担心;部分则对泛滥却模糊的“转型”标签不满,认为当前标签无法真正商定和管理高碳行业行为,呼吁尽快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转型”标签管理制度与使用手册。

以产业与金融更紧密地结合,以外部评价与信息披露更有效地配合,对于构建可适用的转型金融体系意义重大。

一是出台制定转型金融标准,规范其具体定义、使用范围及具体分类方案。加快深入对转型金融的相关研究,划定行业分类与高碳行业纳入范围,厘清转型金融服务界限,支持高碳行业主体沿着清晰路径转型,并保持对高碳界定的动态调整。在标准的制定中要更加突出“分行业”的独特性,重点针对我国当前高碳行业以目录或指导意见的形式形成转型金融的适用范围,明确支持哪些领域以及如何判断该领域的转型目标是否符合我国气候总体目标。

二是保障外部评价与信息披露机制的有效性与公开性。有效的外部评价与公开的信息有助于提升转型金融产品认定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从外部形成监管監督压力,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任缺失,提振投资市场对转型金融产品的信心,展现高碳行业企业转型雄心与责任。由于高碳行业存在巨大的气候与转型风险,针对高碳行业应设置更为具体、细致、频繁的外部评价与信息披露制度,并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与抽查制度,对高碳行业“是不是转型”“有没有转型”以及“转型效果如何”的效果实施监督。同时,加强扩大对高碳行业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力度。在现有绩效指标与收益用途的基础上,更为细致、更加定量地披露衡量企业资金使用情况与用途,履行低碳战略目标、实现净零的相关数据与行为,并结合特定行业情况对气候、效益影响做出实质性、针对性承诺与披露。

三是加快行业低碳转型与环境效益监测技术研发。一方面,发挥转型金融的支持功能,引导资金大力投入项目环境效益监测、计算等科技研发,协助外界实时了解、监测与计算企业是否按照承诺或已实现环境效益,加强外界监管效用。另一方面,研发和引进能源低碳系统,建设清洁、碳排少、能耗低的能源基础设施。同时,充分应用能源监测数据开发碳排放计量技术,实时监测企业碳排放动态。目前,国家电网正开展相关碳减排评级工具研发工程,以期实现对企业碳表现与转型目标、路径的挂钩,评估企业转型实质效益,为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推进转型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借助境外资金实力以及成本优势,包括可持续投资者的庞大数量,通过建立与国际转型金融认知相互衔接、方便融合的转型金融支持体系,以吸引外资更积极地流入。

3014501908260

猜你喜欢
高碳转型金融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转型
沣芝转型记
P2P金融解读
过硼酸钠对高碳烯烃的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