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过度保护让她失去了自信

2022-03-11 21:47明丽
现代家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萱萱

明丽

玩耍中,她没有放开嗓门喊过,没有开怀大笑过,没有跑过,更没跳过——

玩耍中,萱萱没有放开嗓门喊过,没有开怀大笑过,没有跑过,更没跳过

一个晴朗的冬日。

妈妈带5岁的萱萱在公园里晒太阳。萱萱看到旁边有秋千,便问:“妈妈,我能去荡秋千吗?”“如果你喜欢,就去吧。不过,你要抓着妈妈的手,这样就不会有危险。”萱萱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妈妈又嘱咐:“宝贝,我们要小心点,慢慢地从后面绕过去,这样才不会被秋千碰到。”妈妈边说边拉着孩子的手,走向秋千架。

萱萱欢喜地走到秋千架旁,刚坐上秋千,妈妈又说话了:“要不要我推你啊?”“不用,我自己玩。”萱萱拒绝了。“不行,那太危险了,如果抓不紧会掉下来的,还是我推你吧。你坐好了,抓紧。”萱萱听话地坐好,牢牢地抓住秋千繩。

妈妈在后面小幅度地推着。荡了三五下,萱萱就要从秋千上下来。“小心,宝贝。”妈妈边说边上前拉住她的手,“我真担心你被荡来荡去的秋千打到。”妈妈牵着萱萱的手绕过秋千架。

萱萱站在阳光下,看着十米外有几个小朋友在单杠上翻腾,也想去试试。可妈妈的回应是:“不行,那太危险了,还是玩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别摔着,妈妈在底下接着你。”萱萱走上滑梯,坐在滑梯边,两手紧紧抓住滑梯的扶手。妈妈又说话了:“宝贝,等等,等其他小朋友滑完了你再滑。”“现在好了,宝贝,滑吧,现在安全了。”萱萱滑了下来,妈妈接住她,萱萱却说:“妈妈,我想回家了,我累了,不玩了。”

整个玩耍过程中,萱萱没有放开嗓门喊过,没有开怀大笑过,没有跑过,更没跳过。玩耍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可由于妈妈的过分担心,萱萱玩得并不开心,并且妈妈的过度保护让萱萱失去了该有的自信。

明年萱萱就要上小学了,她见人不好意思说话、做事总喜欢躲在后面、说话声音小、做事优柔寡断。萱萱妈对此很着急,特地来找我咨询,看怎么解决女儿性格软弱、缺乏自信的问题。

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胆怯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伤害性,且这种伤害是终生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日常生活中,像萱萱这样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少。是孩子天生就缺乏自信吗?当然不是。

我问萱萱妈:“你敢让萱萱玩有冒险性的游戏吗?比如在台阶上跳上跳下。”

萱萱妈摇摇头:“她还小,不能玩危险游戏。再说,那么多可玩的游戏,为什么要玩危险的呢?我会让萱萱玩不那么危险的游戏。”

我给萱萱妈分析,孩子接收到父母这样的信息之后,就会停止尝试。父母的建议会暂时保护孩子,但也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更严重的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勇气。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胆怯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其实更具伤害性,且这种伤害是终生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妈妈害怕萱萱受伤,让她小心这、小心那,同时规定不能玩这、不能玩那。无法自主的萱萱一切都要听妈妈的,感觉自己毫无能力。而在妈妈看来,女儿玩了好几种游戏,又没有被伤到,自己圆满完成了任务,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了。

说白了,这种玩法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妈妈想要的——通过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得到快乐,还通过妈妈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并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最初的兴趣。

要知道,兴趣是产生快乐的源泉,同时又能促进主动探索,也是自信心的来源。可是,萱萱妈过于周到的考虑恰恰把孩子对外界的兴趣给扼杀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儿童提出过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6.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孩子有自己做事情的机会。就是说,家长在保证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对孩子放手。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家长不要过多参与,让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在玩耍中,会学习如何避险,并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家长只有松开对孩子的束缚,给孩子机会去体验和锻炼,孩子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得知对女儿的过度保护反而导致女儿性格怯弱、不自信时,萱萱妈很自责并询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除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外,我还给了她如下建议:

1.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管孩子提出什么问题,父母都要认真对待,想法回答;如果回答不了,就实话实说,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事,这并不羞耻。

2.不要嘲笑孩子。孩子心智不成熟,其想法有时非常幼稚。父母千万不要嘲笑,而要对孩子的异想天开进行鼓励并正确引导。

3.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做某些决定,特别是关系到孩子的决定时,要让孩子参与,并让孩子充分表达意见。最后,无论父母是否采纳,都要告诉孩子原因。

4.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要代劳,而要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孩子就知道怎么做了。

5.多表扬、鼓励孩子。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多来自周围人的评价。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欣赏态度,多表扬多鼓励,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特别棒,心里就有了底气。

萱萱妈认真记了下来,说回去一定照做。

想让孩子重拾信心,只对孩子进行一个月的鼓励远远不够,而应该将这种信心的赋予视作一份长久的工作长期坚持,这样孩子才能切实感受到父母的期望

一个月后,萱萱妈再次联系我,说这段时间她总是表扬、鼓励孩子,但效果十分有限,似乎自己的表扬、鼓励对孩子来说起不到推动作用,没办法,只好再次求助。

事实上,孩子信心缺乏,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以鼓励来解决问题。但有时候鼓励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孩子信心缺失问题。这是因为家长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种错误践行。

萱萱妈打断我:“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期待时,这种期待将促使他去获得这件事物。换言之,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下,会出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效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一则希腊神话:著名雕刻艺术家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并起名“盖拉蒂”。出于喜爱,皮格马利翁终日守在雕像旁,拥抱、亲吻她,但雕像始终不回应他的情感。皮格马利翁来到爱神阿佛洛狄忒的神殿前,祈祷能得到盖拉蒂的芳心。等回到雕像旁后,皮格马利翁惊讶地发现,象牙雕像开始浮现血色,肢体也有了温度。在皮格马利翁的期盼下,冰冷的雕像终于有了生命。

现实生活中,雕塑化人只是幻想,但这种效应却真实存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来到一所学校进行实验。新学期伊始,他从学校找来两位老师,借校长之名告知他俩:“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为此学校将本校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交给你们教育,希望你们为学校增光添彩。”听完这番话,两位教师充满干劲。果然,在他们的精心教育下,这群学生成为学校最出类拔萃的学生。

其实,这两位教师、这群学生都是博士随机抽选的,并无过人之处,但博士给予了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充满自信,并达成了本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事实上,父母也知道要让孩子拥有自信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却常常步入误区。

误区1:夸奖过于简单

有些父母在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认为夸奖孩子就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自信,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孩子加以夸奖,这种表层、浮夸的称赞其实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虽说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多来自周围人的评价,但对自己也不是毫无认知,如果父母不顾事实,一味告诉孩子,你怎么优秀怎么出色,自然难以让孩子相信和认可。

误区2:对教育缺乏耐心

有些家长缺乏耐心,看到一种教育方法没达到预期效果就立刻放弃,换新的教育方法。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容易导致孩子的反感与排斥。父母想让孩子重拾信心,只对孩子进行一个月的鼓励远远不够,而应该将这种信心的赋予视作一份长久的工作长期坚持,这样孩子才能切实感受到父母的期望。

那么,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孩子重拾自信,实现自我突破呢?

1.由衷地相信孩子

在鼓励孩子时,父母应发自内心地赞赏、相信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回应这份期望。如果父母鼓励孩子时说的话连自己都不相信,孩子是能够感知到的。另外,鼓励、表扬时,要基于事实,指出孩子的优点和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孩子信心。

2.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教育最忌急功近利,无论用哪种教育方法,孩子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而在此之前,难见成效很正常。如果父母一看表扬没效果就不再表扬,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之前说的表扬话产生怀疑,同时家长的不良情绪会传染孩子。

3.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能否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方向。因此,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自信、果敢的形象,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一起阳光起来。

萱萱妈对照以上,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尤其是第三点。她说自己在生活中谨小慎微,可能正因为自己缺乏自信,如今看女儿也是如此,才格外紧张和迫切希望女儿改变。以后她要为女儿做个好榜样,多展示开朗、自信的一面,并和家人一起开展表扬和自我表扬活动,让整个家庭充满积极向上的氛围。

看到萱萱妈离开,我深有感触:萱萱妈虽有做得不好之处,但能意识到自信对孩子的重要性,主动求助,积极改变,值得称道。因为自信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而萱萱妈在改变孩子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要做出改变,這实在是太好了!

祝福她们。

【编辑:杨子】

1996501705362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萱萱
德国 皮格根沃特博物馆 多维绘画
我家的多肉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你的脸像水蜜桃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