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践

2022-03-11 00:25许静雯
科教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许静雯

摘要本文以“英國文学史”课程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夫》的学习为例,采用“三维知识”观设计课堂活动,挖掘外国文学中的价值性知识,使外国文学的学习与中国元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道德情操。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符合时代要求,更是院校专业、课程、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外国文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19

2018年9月教育部发文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①

外国文学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较其他课程起步较晚。在“知网”以“高校课程思政”为主题关键词可检索到论文2505篇,其中,仅23篇论文涉及外语专业,且论文多从宏观角度评述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意义及途径,鲜论及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英国文学史课堂实践入手,探讨理工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

1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学理性与必要性

课程思政提出“能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各种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②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建设要从立德树人出发,在各类课程中传递价值性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饱含对人性善恶、是非曲直等价值问题的深刻反思,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其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此类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指导精神高度一致。

同时,对外国文学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解决英语类专业危机。我国外语教学长期受到“外语工具说”影响,重语言技能培养,导致英语类专业只注重技能性低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评价、创新等高阶能力上停滞不前,人文素养缺失,甚至致使学科的专业独立性受到质疑。③这些问题在理工院校的英语类专业都表现得较突出。理工院校的英语类专业为发挥校本优势,大多鼓励英语类学科与实用性学科结合,外国文学课程常被边缘化,且课程种类单一。④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文学鉴赏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9种能力之一,⑤文学类课程在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因此,在理工院校进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将育人融于技能的培养,既是时代的需求,也符合课程、专业、院校的发展规律。

理工院校英语类专业普遍开设英/美文学史,该课程受众广,对此类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将惠及大多数理工院校英语类专业学生。本文将以“英国文学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外国文学类课程中融入德育和中国视角,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价值判断力及家国情怀。

2“英国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实例

本课程在设计时,采用“知识、方法、价值”的三维知识观,⑥将教学内容从事实性知识拓展至价值性知识,以前者为基础,重在以价值性知识为最终目标,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价值判断素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挖掘外国文学课堂引领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提升学生精神素养,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将外国文学知识与中国视角、当代社会结合,为外国文学课堂注入中国元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现以“英国文学史”课程中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夫》选段的学习为例,说明如何将该选段学习与价值导向、中国元素相结合。本课的知识性及技能性教学目标是辨别诗歌选段中的头韵,熟悉史诗的故事梗概。而情感目标与思政目标则是作品中“荒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⑦从而分析《贝奥武夫》选段中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评析作品中的这一关系,反思当今时代应当如何权衡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第一个选段,并分析诗句“押头韵”的写作特征,随后解读选段中“鹿厅”的空间意义。

(1)every day in the hall, the harp being struck/and the clear song of a skilled poet/telling with mastery of man’s beginnings,/how the Almighty had made the earth/a gleaming plain girdled with waters;/in His splendour He set the sun and the moon/to be earth’s lamplight, lanterns for men,/and filled the broad lap of the world/with branches and leaves;and quickened life/in every other thing that moved.(line 89-98)

国王罗瑟迦为了凸显其权力及国家权威,建立“鹿厅”。该选段为歌手在“鹿厅”中歌颂上帝恩德。选段中用“gleaming”“His splender”“quickened life in every other thingthatmoved”来表现“鹿厅”所象征的人类社会,使人类文明成为为世界带来安定、秩序的力量,将荒凉、无序的自然阻隔在城墙之外。

随后,学生对下列两个选段进行讨论,

(2)Grendel was the name of this grim demon/Haunting the marches, marauding round the heath/And the desolate fens; he had dwelt for a time/In misery among the banished monsters,/Cain’s clan, whom the creator had outlawed And condemned as outcasts.(line 102-107)

(3)…They dwell apart/Among wolves on the hills, on windswept crags/And treacherous keshes, where cold streams/pourdownthemountainanddisappear/undermistandmoorland.(line 1357-1361)⑧

对应上一选段中对“鹿厅”的描述,学生需概括出表现“荒野”的关键词,并讨论下列三个话题:《贝奥武夫》中体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哪些中国神话、民间故事中体现了类似的关系;反思这种观念的产生原因,是否适用当今社会。

学生发现,对应光明、有序、有生命力的文明社会,“荒野”是怪兽的栖息处,是恶人该隐的隐身处,荒野怪物对人类心生妒意,伺机攻击人类,威胁人类社会的安定。“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中国神话中也同样将人与自然看作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主要原因在于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有限,人只有征服自然,才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因而,无论是《贝奥武夫》中扰乱王国的怪兽还是“精卫填海”中吞噬生命的大海都体现了彼时人类对自然的畏惧,而斩杀怪兽、填平大海或是移走山峰则表现了人类对战胜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渴望。而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可以借助科技驾驭自然,将自然资源、自然之力为我所用,甚至可以重塑自然地理风貌,造成自然环境危机。因而,远古时代的这一人与自然关系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但是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我们仍然难以为自然、动物等他者赋予主体地位,导致自然环境破坏难以修复、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最后,教师通过中国政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议引导学生反思在这一困境中的中国立场。2012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这一倡议下,我们更应当重新审视古时人类神话、民间故事中对人类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叙述,反思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建立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为目标。

3理工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意义

在理工院校进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及改革,具有如下意义。

使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当今西方文化对国内思想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以外语为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道德观。外国文学课程与德育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端正其价值观。在《贝奥武夫》的学习中融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观,可以加深学生对政府倡议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在将文学文本与时代所需的生态观相比较,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夯实价值性知识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外国文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育人功能。

顺应外语学科发展规律。当前,中国外语学科正“从工具性、应用性向人文性、创新性转变”。⑨理工院校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更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其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使院校最大限度避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背后的“外语工具说”的弊端,完成外语学科属性的顺利转变。在文学史的讲解中融入对《贝奥武夫》等具体文学文本价值性知识的解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同时也理解了文本中的生态观等价值性知识,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观的变化,更培养其从当代中国视角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为课程发展注入活力,服务院校外语特色人才培养。外国文学课程在理工院校属边缘化课程,而课程本身由于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脱离学生生活,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将中国元素融入外国文学的学习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相结合,为课程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阅读文学文本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⑩因而可以夯实学生专业功底,服务于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20年校级教研项目“理工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SZZX26)。

注释

①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当代外语研究, 2020.7(4):72.

②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外语教学, 2020.11.41(6):72.

③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山东外语教学,2018.39(3):63.

④朱峰.理工院校英美文学课程去边缘化探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38.

⑤孙有中.落实《国标》要求,大力提高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中国外语,2019.9.16(5):38-39.

⑥于世华.知识的三维深度教学.当代教育科学,2015(17):18.

⑦张涛.论古英语诗歌中荒野景观的文化内涵——从亨利·列斐伏尔的后现代空间理论谈起.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41.

⑧Beowulf. Seamus Heaney, tran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9,93.

⑨李维屏.关于新时代我国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考.当代外语研究,2019.1(1):34.

⑩John Flowerdew, 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a Tertiary Sett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993,121-139.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
《外国文学动态》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