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二甲苯竞争态势分析

2022-03-11 14:29
当代石油石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莱东南亚产业链

肖 冰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对二甲苯(PX),是连接炼油与化工的重要石化产品,既是芳烃品种中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亦是聚酯产业的龙头原料。约99%的PX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进而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仅有极小部分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涂料等其他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PX工业的大规模扩能,全球PX工业发展迅速,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因产能扩张过快,我国PX市场即将趋于饱和,而未来我国炼油及乙烯工业仍将继续发展,必将产出大量芳烃资源。为畅通炼油及乙烯工业后路,积极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富裕资源的冲击,中国PX工业亟需调整升级,提高竞争力。

1 全球PX生产集中度高,中国占主导地位

全球PX工业发展已经30多年,早期以欧美装置为主导,随后东北亚地区发展远超世界其他地区水平,先是日韩产能崛起,近年来随着中国PTA-PET产业的积极向上游拓展,中国国内产能增长迅猛,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的地位不断上升,到2021年,东北亚地区产能已占全球的62.1%,较1990年的30.9%已提高1倍(见图1)。

图1 全球各地区PX产能占比情况

欧美地区聚酯产业发展缓慢,下游纺织服装主要靠进口,PTA及PET装置老旧,PX产业也基本停滞发展。

从各个国家的产能布局来看,2021年全球PX产能在200万吨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中国、韩国、印度、美国、日本、沙特、泰国等,以上7个国家或地区的产能合计占全球的80%,其中中国约占40%(见图2)。

图2 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PX产能

近几年,全球PX产业投资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经历了2019年的跨越式扩能后,2021年受投资周期及新冠疫情影响,我国PX新投产步伐短暂放缓,新增产能主要在年底释放。2021年全年共投产PX产能500万吨/年,即浙江石化二期1#装置250万吨/年在7月投产,2#装置250万吨/年计划年底投产。截至2021年末,我国PX产能达3 127万吨/年,自2019年开启新一轮扩能高峰以来,产能已增加1 740万吨/年,年均增长31%,是扩能前的2.3倍。

2 中国仍是世界PX的贸易中心,货源主要来自周边国家

因区域内生产和需求的不匹配,全球PX的年贸易量在2 0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北美的美国及墨西哥、西欧和亚洲的中国及中国台湾省、印尼等地。尤其是中国,由于下游PTA产能的快速扩张及一段时期内民众的误解造成国内PX产能建设严重受阻,在全球的贸易份额中不断攀升。2019年后,随着中国新一轮投产高峰的开启,全球PX贸易量出现明显的萎缩,但由于中国缺口量太大,短期内仍是全球的贸易中心,需要从周边其他亚洲国家、中东国家以及印度进口,但中国占全球贸易额的比例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见图3)。

图3 世界进口贸易量及中国份额

2020年我国PX进口量为1 386万吨,同比下跌7.2%。从进口来源地来看,周边的韩国、日本、印度、中国台湾及泰国等地仍是我国主要的进口来源,文莱跃居前三(见图4)。

图4 2020年我国PX进口来源地

来自韩国的进口量高居榜首,进口509万吨,约占我国总进口量的36.7%。2015年后韩国PTA产能维持在547万吨/年,对PX的需求量在300万吨左右,因此韩国60%以上的PX产出用于出口,而其中80%以上销往中国。自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我国PX第一大进口国以来,多年来韩国一直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2016年高峰时期占到了我国总进口量的47%,较2011年提升了近1倍。

其次为日本,共进口173万吨,占我国总进口量的12.5%。日本由于下游PTA产能严重不匹配,仅为65万吨/年,其PX产出85%以上用于出口,尤其是中国,约占其出口量的75%以上。

文莱居第三位,共进口129万吨,占我国总进口量的9.3%。2019年我国恒逸集团在文莱建设了一套150万吨/年的PX装置,产品主要运回国内供其PTA装置使用,因此来自文莱的进口量也迅猛增加。

印度居第四位,共进口128万吨,占我国总进口量的9.2%。印度PX工业随着其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因其经济增速在世界居前,国内石化消费潜力增长大,尤其随着中国PX下游终端纺织服装产业往东南亚及印度迁移,印度也成为全球PX工业的重要投资地。2014年以来,印度开启了新一轮PX的扩能,其中信诚工业投建了大规模的PX装置。虽然下游PTA也随之大幅扩能,但印度国内PX总体供应富裕,每年有200万吨左右的产品需要外销到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其中中国占其出口量的50%以上。

3 “十四五”期间中国扩能居世界之最,供需格局剧变

2019年以来,中国PX产能高歌猛进,恒力、荣盛等PTA企业纷纷向上游一体化发展,新建了超大规模的PX装置,如恒力、浙江石化PX装置单套规模均超过200万吨/年。到2021年,我国PX产能已达3 127万吨/年。

未来,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我国炼油工业仍将保持一定增长,而随着柴油需求已达峰值,汽油消费增速放缓,未来大型炼厂在装置规划中,必将适应“油转化”的趋势,多产烯烃和芳烃,提高化工用油的比例。因此未来我国芳烃产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25年前,仍有大量炼油配套的PX装置投产,如盛虹炼化、中国石油广东石化、中国石化九江石化等(见表1),若规划的项目如期投产,预计到2025年我国PX产能将突破4 500万吨/年。随着国内产能的快速增长,我国PX供需格局将面临巨大转变,有望迎来自给自足的新局面。

表1 2021-2025年我国主要PX新增产能 万吨/年

从全球来看,到2025年除了文莱、沙特、印度等地仍有投资计划外,其余各地PX工业基本停滞发展,届时中国产能占世界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47%。

4 周边国家产能过剩多,高成本装置将面临关停压力

我国主要的PX进口地日本、韩国、文莱和印度产能均过剩,必然有大量的产品需要外销(见表2)。预计到2025年,以上地区除印度因下游PTA工业的发展而供需基本平衡外,日本、韩国和文莱未来仍有大量的过剩产品需要向全球各地销售,预计中国仍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但随着中国自身产能的大力发展,自给率大幅提升,届时市场竞争会异常激烈,生产成本将是市场生存的重要致胜力量。

表2 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地PX供需平衡情况及预测 万吨

4.1 日本产能偏小,装置成本偏高

日本作为全球最早生产PX的国家之一,在2000年前基本完成了产能建设及布局,当前共有14套PX生产装置,总产能为362万吨/年,其中仅2套装置在2007-2008年投产,其余12套装置全部在2000年以前投产,更有几套装置在1987年左右建成,因此日本PX装置普遍规模偏小,平均规模仅为26万吨,最小的装置仅为15万吨/年。由于装置老旧,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4.2 韩国装置两级分化

韩国的PX工业伴随着其炼油工业及PTA工业不断发展,2010年后在中国市场的缺口刺激下再度迅猛扩能,在全球的话语权不断增加。目前韩国产能居全球第二位,共有16套装置,总产能为979万吨/年,其中7套装置共292万吨/年为2000年以前投产,占该国总产能的30%,剩下的装置基本在2010-2014年建成投产。目前平均规模为61万吨/年,高于全球平均45万吨/年的装置规模。总体来讲,韩国部分小规模装置成本偏高,大规模的装置成本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4.3 文莱装置规模大,工艺先进,且为中国PTA企业建设

文莱PX工业的发展起源于我国恒逸集团国内PTA装置原料的短缺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年后开始投建150万吨/年的装置,2025年前仍将有二期200万吨/年PX、250万吨/年PTA的建设规划。因其装置规模大,技术工艺先进,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4.4 印度有1套超大规模装置,其余装置规模偏小

印度石化工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当前共有7套装置,其中2套装置为2014-2017年建成投产,1套装置为2006年建成,其余4套装置均在2000年以前建成。从平均规模来看,因信诚工业的装置为超大规模,产能为220万吨/年,从而拉高了印度PX装置的平均规模,达80万吨/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对而言,小规模装置生产成本较高,而大规模装置的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当前水平来看,小规模装置(25万吨/年以下)和大规模装置成本差距在100~200美元/吨(见图5),未来中国及周边日本、韩国、印度等地的很多小规模PX装置将面临淘汰。

图5 2021年全球部分PX装置现金成本对比

5 产业链一体化程度继续加强

近几年石化产业向后一体化以及向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强,涌现了一批配套较为完善的生产企业,如国内恒力、荣盛、恒逸、盛虹等企业为补原料短板,向上游延伸产业链、规模化产品发展上布局,而桐昆、新凤鸣等企业,致力于下游聚酯的规模化发展。未来PX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见图6)。

图6 2021年我国PX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权益产能)

行业市场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将推动产业链由单一行业竞争转变为全产业链竞争,龙头企业、产业链完整的企业竞争力将明显加强,抵抗风险、维持利润的能力将更高。

6 产业链利润下移,PX利润严重缩减

多年来,中国PX产业链发展都是上游慢、下游快,即下游PTA和聚酯产能增长大于PX产能增长,形成了明显的供需“剪刀差”,这也造成了国内PX进口量居高不下,屡创新高。近几年大炼化项目都配套大PX装置,PX新增产能规模远大于下游PTA及PET,PX行业将由扩张期向成熟期发展,竞争格局加剧,利润大幅压缩(见图7)。上下游产能投放的节奏不一致,必然带来行业利润在各环节的阶段性调整,PX产业链利润将逐渐向下游PTA及PET倾斜(见图8)。

图7 我国PX产业链新增产能情况

图8 我国PX产业链利润分配情况

7 产业链终端南移趋势加快,但原料仍需从中国进口

近年来,中国人工及生产成本逐步攀升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而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有着低廉丰富的人口红利、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良好的贸易环境,导致中国纺织业订单加速向东南亚及印度转移,促使当地纺织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提升其在全球成衣出口中占比,且逐渐向上游纺织品原材料延伸。据估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0%~15%的纺织服装产品订单流失到东南亚国家,国内部分纺织服装龙头企业海外产能已占近40%,天虹纺织、鲁泰纺织、百隆东方、华孚时尚、健盛集团、申洲国际等上市公司均已在东南亚各国布局。纺织企业赴东南亚、印度等地布局产能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东南亚和印度的商业环境、公用资源、基础设施、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产业配套等方面,均与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发展上游化纤产业的劣势明显,PTA、PET的建设成本仍显著高于中国,从而产业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纺织产业,上游化纤产业仍主要依赖进口。因此东南亚及印度在相当长时间内承接的仍是成衣加工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未突破纱线、面料的制造瓶颈,短期内难以实现化纤产品、化纤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上游聚酯原料等仍将主要来自中国。近年来东南亚自中国进口石化原料增幅达5%~10%,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依赖我国石化原料进口。到2025年东南亚、印度PXPTA-PET占全球总产能的比例不足15%,远小于中国60%以上的比例(见图9)。

图9 全球主要地区PX产业链(PX-PTA-PET)产能占比

8 PX产业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PX的大规模扩能,国内市场饱和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格局也将发生转变。国内缺乏下游PTA/PET配套的装置将面临外销压力,小规模装置也将面临国内外大规模装置的冲击。因此,建议我国PX生产企业:

1)寻求出口机会,提前布局西欧、东南亚等有缺口的地区及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随着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2)淘汰小规模高成本老旧装置,大型集团集中资源布局工艺先进的大规模装置。

3)加强产业链统筹联动,提高上下游产业的匹配度,形成竞争合力,增强盈利水平。

猜你喜欢
文莱东南亚产业链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文莱:与中国渊源颇深的国家
文莱形象大使吴尊到南宁进行宣传
西方银行离开,中资帮助文莱
文莱:与中国渊源颇深的国家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