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保理念下宝丰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对策

2022-03-12 23:27李红信
南方农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宝丰县植保农药

李红信

(宝丰县农业农村局,河南宝丰 467400)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总面积722 km2,属浅山丘陵加平原地形,总人口50万人,主要种植有粮食、油料、蔬菜、瓜果等,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 5.08万hm2,以小麦、玉米为主,一年两熟,年总产量在28万t以上。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6.67万hm2左右,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玉米螟及棉铃虫等30多种,年防治面积16万hm2左右,年挽回粮食损失8万t以上,挽回油料、蔬菜、瓜果等损失2.6万t以上;农药常年使用量150 t左右。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复种指数的提高,以及农民绿色防控意识淡薄,对病虫害防控认识不到位,加之绿色防控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等,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1 农药滥用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且大多数农民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没有及时进行防治,直至病虫害明显暴发时才开始施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因此,为达到防治目的,农民不得不加大用药量,增加施药次数,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易导致药害发生,造成农作物减产,同时会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1.2 生物农药使用率相对较低

绿色农业积极倡导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推广毒性小、污染少的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但由于生物农药品种少、见效慢,加之近年来病虫害抗性不断增强等原因,农民不愿采用生物农药。因此,生物农药推广应用面积相对较低,其使用量仅占农药总使用量的30%左右。

1.3 物理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小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粘虫板、性诱剂诱杀等对有害生物进行干扰和诱集,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但这类防治措施操作烦琐,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使用面积不到防治面积的10%。

1.4 天敌的保护利用缺乏综合开发

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生、繁殖或减轻其侵害,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安全、防治作用持久、易与其他植物保护措施协调配合等优点。但目前尚缺乏对天敌保护利用的综合开发技术,部分农民防治蚜虫的时机,往往恰好是七星瓢虫等益虫的发生盛期,造成益虫大量死亡,导致害虫大量 增加。

1.5 大型植保机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随着植保合作社的建立和家庭农场的出现,宝丰县一些大型植保机械如植保无人机数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但受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大型机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6 农民绿色防控意识淡薄

虽然高毒农药滥用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防控意识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施药品种单一。例如,农民长期在蔬菜上使用氰戊菊酯,在果树上使用氯氰菊酯,在小麦、玉米上使用吡虫啉,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降低了防治效果。2)防治方式单一。40%的农民很少采用深翻、拌种等防治方法,大多是在病虫害盛发期大量施药进行防治。3)随意加大施药量。为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农民大多采用说明书上最大用量配药,甚至超标使用,增加施药次数,如宝丰县部分果树种植户,每年平均防治次数为6次,最高为8次;在小麦、玉米上每年平均防治次数为4次,最高达8次,农民滥用农药现象依然严重。

1.7 病害发生种类增多,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2000年以来,宝丰县病害发生面积已超过虫害发生面积,且新病害不断出现,如过去很少发生的小麦茎基腐病,2018年以来已成为宝丰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且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深。此外,蛴螬、甜菜夜蛾、蚜虫等常发性虫害虽然连年大面积防治,但仅仅控制了当年危害,第二年仍然大面积发生,防治形势严峻。

2 防控理念

宝丰县病虫害防控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防控理念,在农业调控的基础上,把握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防控、生物防控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控等措施进行科学综合防控。同时,充分利用大型植保机械,适时开展统防统治,达到污染少、效果好的目的,从而推动绿色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3 防控对策

3.1 以防为主,农业防控打基础

从经济、高效、环保、安全的角度出发,打破过去单一生态控制或单一药剂防治的方法局限,采用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采取播期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等措施从源头进行控制,生态调控打基础,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去苗头、控发展的综合防控对策,是当前防控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1.1 深耕、深松

整地时进行深松或深耕不仅可破除土壤板结,同时可利用机械损伤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并利用秸秆覆盖作物,杀死菌源,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一般深松要求深度在25~35 cm,深耕要求深度在35 cm以上。

3.1.2 良种选用

选用抗性品种是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控措施,特别是针对目前用其他手段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和大面积流行气传病害,能充分发挥品种自身对病虫害的抗性作用[1]。因此,种植抗性品种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2017年,宝丰县西部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发生面积均在5 336万m2以上,常年种植的豫麦49-198等易感品种,感病率在60%以上,年平均防治2~3次,667 m2农药用量约50 g,减产15%左右。2018年,宝丰县示范种植了周麦22、郑麦366等耐病品种,新品种平均感病率为5%左右,年平均防治1~2次,667 m2用农药量约30 g,比2017年增产13%。2019年,宝丰县开始大面积推广抗性品种,条锈病年发生面积降低至333.5万m2。

3.1.3 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

播种前,采用高效低毒药剂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进行拌种或土壤处理,对地下害虫和一些根部病害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平均防治效果在70%以上。

3.1.4 调整播期

适当晚播或早播可使作物易损害期与病虫的发生期错开,从而减轻甚至避免病虫为害。宝丰县东部近年来推迟了麦垄套种玉米的播期,错过了传毒媒介蚜虫的高发期,减轻了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程度。

3.1.5 精量播种

适当控制播种量不但可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而且可使农作物群体健壮、整齐,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进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过去,宝丰县小麦种子667 m2播量为13~15 kg,返青后小麦群体达到60万头以上,出现弱苗、黄苗等现象,甚至出现倒伏现象。近年来,宝丰县推广了精量播种技术,10月15日前播种,667 m2播种量控制在7~9 kg;10月15日后播种,667 m2播种量控制在10~12 kg,返青后小麦群体达到50万~60万头,田间透风透光性好,植株不易倒伏,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

3.1.6 合理轮作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2]。一年一熟的有年间轮作,一年多熟的有年间轮作和年内换茬。轮作既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肥力,又可减少病源、虫源的积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宝丰县东北部过去常年采用小麦-红薯种植模式,导致红薯茎线虫病十分严重。近年来,采用了小麦-红薯→小麦-玉米→小麦-烟叶→小麦-红薯4年轮作和年内换茬种植模式,茎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3.2 化防减量优化,精准防治危害

化学防治是综合防治中一个重要手段,见效快、防效高,在病虫害暴发时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多年来为农业丰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化学防治也有许多缺点,如长期使用情况下,农药残留量会超标且病虫害抗药性会增强。因此,要优化化学防治措施,抓住关键期科学使用农药,将化学农药施用量降到合理限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2.1 对症用药,减量优化

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多样,每一种病虫害对不同药剂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病虫害不同种群之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选择农药时要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为害特点,以及农作物的品种、生育时期等,经综合评价选择出适宜的农药品种。例如,防治麦田杂草,需要先明确麦田的主要杂草是阔叶类还是禾本科类,再选择适合的药剂。防治荠菜、阿拉伯婆婆纳等阔叶杂草,选择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等药剂;防治狗尾草、稗草等禾本科类杂草,选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等药剂。

3.2.2 抓住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施药

施药前一定要开展病虫害调查,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施药过早,药效与病虫防治期不吻合,起不到控制危害的作用;施药过晚,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造成农药浪费。因此,应选择病虫害的薄弱环节或对农药的敏感期用药,不仅用药量少,而且防治效果好。例如,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是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小麦蚜虫,最佳防治时期是小麦返青-拔节期。

3.3 利用生物防治,提高农产品品质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重要的防治手段,可取代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3]。同时,生物防治具有污染少、防效持久等优点。

3.3.1 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

利用七星瓢虫、草蛉、赤眼蜂等防治作物病虫害。这种措施的优点是成本低、污染少,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作用缓慢、绝对防效低。

3.3.2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利用白僵菌防治草地贪夜蛾、地下害虫等,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螨类等,该方法不但污染小,而且防治效果好。

3.3.3 物理防控

利用害虫的趋性防治病虫害,如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害虫成虫;放置黄板诱杀蚜虫、斑潜蝇等。

3.4 推广种养循环,提高作物免疫力

大力倡导环保、生态、循环、绿色的生产理念,采用“养殖+种植”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进行生产[4]。宝丰县康龙集团经过多年探索实验,研发出“百亩田千头猪”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百亩田(1亩=667 m2)为单位,建一条饲养1 000头生猪育肥生产线(简称千头猪)。农田休耕轮作,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后沼渣还田,沼液喷施农作物,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至2.36%,同时667 m2农药使用量降至0.114 kg,比常规用量减少15%,农药利用率在40%以上。该模式下农作物抗病能力显著提高,农药使用次数减少,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3.5 利用先进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

改变传统的施药方式,充分发挥植保服务组织的优势,利用大中型植保机械,推行区域化统一防控,一喷多效,可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5]。宝丰县连年建立病虫害防控样板田,尤其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引导农民大面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用药次数,从而促进统防统治工作快速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2019年,宝丰县开始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利用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该技术用药量少、效果好。2000年,飞防技术开始在宝丰县全面推广,飞防面积逐年增加。

3.6 倡导绿色防控,多种措施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植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会进一步增强,防控技术会更先进,以生物防控为主的多种绿色防控技术会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6]。因此,积极开展生物控制、物理控制等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工作势在必行,且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宝丰县植保农药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与实践
宝丰县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宝丰县获“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称号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