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外语教育教学研究2021年度综述
——基于2021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分析

2022-03-12 02:29冀小婷
关键词:语篇教材英语

冀小婷,马 瑞

一、统计分析

(一)刊物转载量排名

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以下简称《中学外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0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6种。其中《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法》的转载量排在前5位,占转载论文数量的47.06%。

(二)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来源单位统计,42.35%来自中学,29.41%来自高校,24.12%来自教研室、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等教育科研单位,4.12%来自于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部。高校多达31所,同一高校转载最多的篇数为5篇,最少的为1篇。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是作者较为集中的单位。

从地域分布看,2021年《中学外语教与学》所转载的外语教育论文,除1篇论文作者单位属于新西兰外,169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中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1)。其中,江苏省位居第一,占比25.29%,北京市占比21.76%,浙江省占比12.35%,位居前三名。其他省份有明显差距。

表1.论文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

(三)基金项目文章统计

2021年《中学外语教与学》转载的170篇文章中,有81篇属于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占总量的47.65%,其中国家级课题成果10篇,省部级课题成果60篇,其他课题成果11篇。

二、热点与重点问题

2021年度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聚焦学科育人价值、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引领中学外语教育教学。

(一)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4。2021年度,中学外语教育教学更加关注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无论是针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日常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或是针对高考命题的探讨等,都着重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赵连杰探讨英语学科问题解决模型的建构及意义,指出“英语学科问题解决的多维模型以问题解决为抓手,为未来有效挖掘和释放英语学科育人价值探索出新的发展空间”(《中学外语教与学》2021年11期,后文凡引自该刊的文章仅标注期数)。黄敏丹、陈洪义聚焦试题语篇的主题和立意,探讨试题对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并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润心、启智”的课例研讨(11期)。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试卷进行评析,聚焦语篇内容,突出高考试题对弘扬中国文化,增强四个自信,落实五育并举,引导重视体美劳教育,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和科学探究精神的贡献(11期)。

(二)教材分析

本年度的研究聚焦教材板块分析、新旧教材对比、教材板块对课标内容的体现等。涉及较多的是对新教材中语法板块的分析,注重探讨新教材中的语法板块是否能够体现语法教学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的统一。郁馨洁对比上海新旧教材中的语法板块,发现二者都涉及语法的形式与意义维度,但对语法的使用维度重视不够,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补充用法维度的练习(8期)。译林版教材语法板块注重在语篇中理解和使用语法,与课标中的语法内容要求高度一致(殷文婷,10期)。梁红梅通过自建语料库,对新旧教材中词汇、语法教学指导语进行研究,发现新教材更凸显单元主题语境下的相关词汇与语法知识。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在特定语境下依托语篇开展词汇和语法教学(9期)。

教材研究还包括对阅读及文化等部分的分析。黄正翠和徐洁提出教师要聚焦教材主题,从活动所处的环节、活动的主题意义线索、活动承载的课程内容、活动具有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价值等深入解读教材中的阅读活动,提高目标达成度(7期)。陶芳铭聚焦初中英语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梳理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培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4期)。

除了上述对教材内容的静态分析,一些研究者聚焦教材使用情况的动态分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于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接近完整的一轮。针对人教版新教材使用中出现的“主线意识缺乏、阅读教学肤浅、语境创设缺少”等问题,张献臣提出树立主题、语篇和语境意识(3期)。对于外研版新教材的使用,外研社基础教育分社提出单元设计思路、课时划分的个性化、活动的合理整合、语言知识与主题意义融合、细化课堂同伴评价等具体措施(4期)。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与实施主要聚焦“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六要素、英语学习活动观、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六要素的研究涵盖围绕主题语境进行教学;不同语篇类型的处理;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的具体操作;文化知识部分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研究主要聚焦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启示。信息技术融合聚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

1.课程内容六要素

(1)单元整体教学

2021年度的外语教学研讨中,“整体”是高频词,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多。胡润、陈新忠提出“明确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内容、确立单元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的四个环节(1期)。张莹从教学内容、学情、目标确定及教学活动设计等视角阐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1期)。魏惠以“主题语境→大概念/主题意义→课标分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撰写→目标修订”为路径,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10期)。王蔷等从深度学习视角探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将深度学习中的“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与新课标中的内容相联系,增加“内化与交流”的内容(8期)。

(2)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

对于主题语境、语篇类型及语言知识的教学,本年度的研究较以往有所增加。杨平平提出关注文本主线设计的“点”,突出主线脉络、主线内涵等(7期)。罗晓杰、黄锡汝对记叙文的修辞格及常见修辞语言功能进行分析并给出教学建议(6期)。江凌云聚焦基于英语故事类文本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8期)。12期聚焦文学作品的教学,王为忠强调诗歌赏析中的“静默阅读、反复诵读、深情朗读、聚焦点读、学以致用”。陆永梅将语言、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比喻为文学作品学习的显微镜、指南针、催化剂和引擎。盛春花聚焦名著导读设计,强调阅读初体验的策略和项目化阅读的方式。翁雨昕建议设置续写任务,促进高中英语小说赏读。朱玲探讨语言理据性对中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1期)。章玉芳聚焦词汇知识、词汇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构成的词汇框架,建议整体设计单元词汇教学、培养学生的词块使用意识(8期)。教师应在单元主题语境下进行词汇、语法教学实践,通过语境理解和运用语言(宗华,6期;范文慧,1期)。

(3)语言技能

研究者对语言技能的研究最多,主要聚焦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和说、写的表达性技能。

对阅读教学的探讨涵盖文本解读、策略培养、教学方式、思维培养、课外阅读等。卢金飞提议从内容、体裁结构、人物及写作意图、文本语言等进行文本解读(7期)。吕国征倡导从读者、学生和学科视角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意义(10期)。徐国辉、郭颖运用FIVEQS批注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7期)。徐国辉聚焦提问、可视化等七种关键阅读策略(10期)。赵洁阐述群文阅读策略(11期)。汪东萍等聚焦教学方式,阐述在线文学圈的使用(5期);曾玲、罗少茜聚焦阅读圈角色设计与角色培训(10期);张世钦采用“精读+泛读、均衡阅读”等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群文阅读的分级教学(10期)。张宏祥从理解、批判、创新三个维度创建思维型阅读课堂(5期)。卢国华、宋梦琦探讨运用无灵句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6期)。牟金江、蒙晓云建议教师区分追问层次,关注追问类型,提升学生应答思维层次(8期)。对于课外阅读,葛炳芳提出“主题化、语境化、结构化、项目化、个性化”五大课内策略支撑课外阅读(4期)。左涛借助词典及语法工具书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篇章精读效果(11期)。单卫平建议设置阅读任务单(11期)。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贾茗越探讨其校本课程建设(9期);倪文娟等尝试基于情境任务和驱动问题的项目化实践(9期);王益芹、徐国辉遵循“整进整出”的理念,为学生设计阅读———创作——推介的阅读任务(9期)。

研究者聚焦不同的写作教学方式,如读写结合、产出导向法的应用等。钱小芳、王蔷从读写有效连接的视角,聚焦读后写作(5期)。薛海燕提出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运用“产出导向法”,通过主题驱动、语篇促成、习作评价,实现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5期)。俞忠英提出“主题意义”+“读、品、写、评”的“一核四环”单元读写整体教学策略(5期)。龙芸、何安平进行语料库关键词辅助高中英语概要写作的教学探索(5期)。王静文、应建芬对读后续写的理论、续写方式和阅读文本选材等实践研究进行综述(7期)。任玲探讨通过撰写文学作品阅读日志、绘制思维导图,改写、续写文章,创编故事等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9期)。乌圣杰、许立新依托关联理论,通过语篇分析引导学生构建语境关联,在最佳关联的基础上推导剧情,延续语言风格完成续写(11期)。

听说教学主要聚焦教学活动设计。周俊彬将说的活动分成单元开篇、读前听前、看听读后等阶段,建议教师依据活动意图,把握活动层次,选择活动呈现形式,优化活动内容,依据活动的逻辑设计关联的完整活动(11期)。蒋京丽指出应遵循“研读文本、注重语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指导策略、过程评价”六个原则设计听后口头产出活动(5期)。孟碧君提出在听说教学中感知主题意义、聚焦主题词汇、聚焦主题相关细节、理清文本内在逻辑、内化主题意义等(3期)。王锦霞探讨听说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活动,发挥语篇文本的育人功能(3期)。丁晓军介绍了“激活图式、梳理语篇、转化语篇、迁移创新”的起、承、转、合的听说整合教学(3期)。

第8期聚焦“看”的研究,刘晓斌等总结了新教材的三大亮点:语篇类型丰富、多模态特征显著;注重看视策略指引;提倡多模态活动创编。邓奕贤、王宗迎通过“看”电影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蒋孝臣探讨阅读教学中“看”的误区,避免为看而看、流于表面、孤立或超负荷地看。李晓琪、冀小婷提出教师要注重学生“看”的技能培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相结合,激发学生读图意识、对标“看”的微技能进行活动设计等。武和平、李乐提出基于“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12期)。

(4)文化知识

吕敏敏、陈天探讨中考语篇的文化意识承载特点(5期)。罗建军探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提出让学生通过阅读增补资源、完成辩论与写作任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期)。余义勇提出依托教材语篇,融入相关主题的文化素材;开发选修课程补充系统的文化内容;借助试卷题目,兼顾解题能力与文化输入(4期)。魏之宁讨论外语文化回应教学,指出其凸显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强调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回应多元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4期)。

(5)学习策略

“新课标”中提到的认知策略包括“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列出主要信息,组织基本信息结构”[1]42以及“利用笔记、图表、思维导图等收集、整理信息”[1]41等,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途径之一。夏苇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开展导学实践(6期);贺亚丽等以人物传记类语篇为例,提出确定承载主题意义的中心问题,并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及阅读圈角色任务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评价人物和探究主题意义(6期);潘康枝提出网络教学中写作思维可视化的路径(6期);金施琪倡导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写作教学设计(6期)。

2.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新课标”中重要的观点,教师对此已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但还存在问题与困惑。李涛涛、田建荣指出概念认识模糊,师生角色错位、目标不明确、过程习题化和方式程式化等问题,倡导从路径及设计层面进行突破,实现学科育人价值(7期)。张献臣阐述了英语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探讨听说教学应体现技能整合、主题突出、表达情境接近真实等特点,建议搭建口语表达支架,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丰富性(7期)。徐永军等探讨活动观视角下的语法教学,提出在语篇阅读中学习语法知识;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操练语法知识;在交际语言活动中输出语法知识(7期)。范英聚焦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内化语言知识,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促进素养提升(7期)。游晓霞通过阅读课例分析如何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6期)。

3.线上教学

马瑞、冀小婷提出运用形成性评价改进线上教学质量(2期)。郭颖、徐国辉例析聚焦主题意义的在线视听说教学(3期)。陈燕燕聚焦网络直播教学,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热身、利用直播平台+电子白板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通过读后交流提高直播教学的针对性与精准性(2期)。陈祺锋聚焦线上伴随式评价策略,提出“课前评价精准掌握学情,课中评价优化课堂互动,课后评价拓展运用”(2期)。刘道义探讨了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教育和教学变革:学校的社会化、教学的网络与智能化、课程整合、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评价多元化与教师职能泛在化(3期)。

(四)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聚焦教—学—评一致性和形成性评价的研究。陈新忠从学生能力诊断、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结果评价入手,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理念(4期)。李睿从设置教学目标,聚焦单元重点,预设教学步骤,选取教学方法,生成学习策略,开展教学评价进行整体的听力教学设计(10期);吴昊、诸虹依据课例阐述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学生参与评价环节提升主体意识(10期);陈新忠探讨大数据下中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构建英语学科能力教—学—评一致性图谱(10期)。顾永琦、李加义对形成性评估内容、形成性评估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形成性评估的一致性进行探讨(2期);李阳春、刘静雯探讨形成性评价策略在高中英语选修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期)。徐建玲、陈玥探讨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写作档案袋(4期)。杨明欢、华子荀将以评为学、以评促学、学的评价三个部分相结合,探索以学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7期)。涂剑介绍了基于读—思—言形成性反馈的案例(9期);张娟、罗之慧从形成性评价探讨初中英语单元评价设计(9期)。

2.大规模测试

中学阶段的大规模测试主要是指中考和高考。对高考的研究远远多于对中考的研究。针对高考的研究,一是聚焦高考如何体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育人价值。黄敏丹、陈洪义从试题的选材、立意、语篇主题等探讨高考试题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11期);张贵福突出读后续写题型的选材特点,强调其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健康和环保意识的考查,凸显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定位(11期);扈华唯归纳试卷的“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五育并举”等特点(11期)。二是聚焦高考试题如何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2]。乔辉、李新煜基于“一核四层四翼”对英语高考进行学科化阐释(9期)。教育部考试中心总结2021年全国试卷的特征: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考查综合能力、正向引导教学;重视基础性、凸显开放性、灵活性(11期)。张春青探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英语测评的影响,指出核心价值影响材料的选择、学科素养影响测试角度和高度、关键能力影响任务设计范围、必备知识的考查需要基于语篇(7期)。

(五)教师专业发展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宏观上聚焦整体,陈法宝等提出教师可以借鉴TESOL的了解学习者、设计高质量课堂教学等“教学六原则”提升专业发展(5期)。吴欣提出包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教学能力、认知与学习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能力结构(6期)。向红总结师徒结对进行指导的优缺点(7期)。卞金华、陈国安建议“从教师自身专业话语的变革与重构中监控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10期)。微观层面聚焦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方涵探讨了英语教师论文写作的难点与突破,建议教师开阔视野,界定范围,提炼归纳,从而改善问题表达,提升问题价值,增加问题的学理性,增强研究问题的创新性等(11期)。潘正凯提出教师需要建立问题意识、形成素材意识、培养转化意识、养成对话意识,树立规范意识等(4期)。

三、未来研究展望

从综述中可以看到,对于“课程标”中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聚焦阅读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单元整体教学等方面,对于六要素中的学习策略部分研究较少。对于教师、教材、学生这三个方面,对教材和教师的研究较多,对学生的研究较少。希望广大研究者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教材的分析及使用

2019年秋季,部分省市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到2022年6月,新教材的使用正好完成高中三年的一个轮次。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收获、困惑、学生使用新教材的体会建议都是宝贵的研究资源。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有助于教材的最优化使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1.避免新的模式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活动中能够体现新的理念。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化,如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在一些课堂的使用中,有的比较肤浅,有的欠缺与文本的契合,还有的只是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研究者可以加强研究,促进思维可视化策略和工具的科学使用,避免产生新的模式化。

2.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的细节研究

“课程标”中强调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操作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纯的理念和原则方面的指导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需要更多关注的是这些学习方式的细节。研究者需要对其中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其在实践中的落地。

(三)学生研究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开展,如果学生的内生动力不能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是研究者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如何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与创新,真正激发学习者能动性,值得每一个研究者重视。

(四)教学评价

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始从单纯的终结性评价过渡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在过程性评价中,给予学生形成性反馈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如何通过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提升学习质量,以评促学,是研究者们应该聚焦的问题。

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操作,一线教师还缺乏实践体验,因此研究者可以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例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借鉴。

(五)义务教育课标修订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与贯彻实施课标理念齐头并进。2019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新版义务教育课标颁布之后,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贯彻新的课标理念,以及如何继续深入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是教师和研究者们持续关注的内容。

猜你喜欢
语篇教材英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