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3-13 23:14张成军杨燕霞王代芬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农民工

张成军 杨燕霞 王代芬

摘 要:基于家庭经济资本理论的视角,运用PSS22.0统计软件对54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昆明市三所民办幼儿园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现状。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择园观趋向于内涵式追求,但受家庭经济资本的制约,在实际入园选择时“有心无力”:入园选择内容、满意度、二次择园等行为均受保教费用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33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资本相对薄弱,加之学前教育資源结构性供给不够合理,其子女在入园选择时显得颇为被动,出现“入民办园贵、入公办园难”,退而选择“无证园”的现象。学前教育机会不平等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有显著影响,李玲等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均有积极的影响。“无证园”使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无法得到根源性解决。《论语·季氏》有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此,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问题,既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切实行动,亦是缩小不同阶层子女学前教育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步骤。

1 概念界定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随父母(多从事体力劳动、经商)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有较稳定的学习生活,但仍保留农村户籍的3—6岁学前儿童。

1.2 家庭经济资本

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的、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在私人性、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以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经济资本是指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布迪厄对经济资本的解释既承袭了经济学上的定义,又说明了实践活动中的经济转化机制,并将其内涵泛化,这为笔者建构研究维度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是保障教育者最基本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敲门砖。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入园选择的内容。翟艳(2012)指出家长在进行幼儿园教育选择时,其收入越低越关注收费情况,收入越高越关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其次,家庭收入影响入园选择的性质。一方面表现在入园率,周佳(2017)指出家庭经济资本显著影响3——6岁随迁子女的在园概率;另一方面表现在入园选择的等级,王晓民(2018)低收入家庭与中下收入水平家庭则集中于民办薄弱园中,其比例高达 78.5%与 64.3%。可见,家庭经济资本是影响教育起点公平的首要因素。

1 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基本情况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是实现教育公平愿景的第一步。笔者运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昆明市三所民办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注册园和非注册园的在园率分别为37.9%和88.9%,可见,非注册园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高频选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农民工的入园选择行为包括在入园选择前的择园观和选择内容,入园选择后的满意度和再择园等一系列行为。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前

1.1.1 择园观

择园观最早来源于“教育选择”,是基于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自身背景、幼儿园情况等综合考量,背后暗含着家长的价值观念。农民工家庭在为子女入园选择优先考虑该园的办园质量、师资、特色、管理等的均值为4.19,说明农民工家长对学前教育趋于内涵式追求。同时,超过58%的农民工家庭在择园前会将多个幼儿园进行比较,一方面,农民工家长对子女入园选择问题非常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民办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农民工家长会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权衡能否承担费用,幼儿园能否提供较满意的保教服务等进一步择园。

1.1.2 选择内容

农民工家长在入园选择时内容重要性排序如下:幼儿园保教费用位列第一,其次是方便性和幼儿园环境管理。其一,相比保教费的高低更注重幼儿园收费项目的清晰合理;其二,农民工家长对幼儿园方便性的需求亦为强烈;其三,在幼儿园环境管理方面,农民工家长更重视幼儿在园的生命安全问题,包括幼儿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进购的食材能够让孩子吃饱吃好,不意外丢失。

1.2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后

1.2.1 满意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家长入园选择后的反应,笔者进行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后的满意度调查,不足一半的农民工家长对其所选幼儿园较为满意。当深入了解农民工子女是否未进入满意幼儿园的原因时,能够看出家庭经济因素仍然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否进入到满意幼儿园的首要因素,优质幼儿园的经济门槛限制了农民工家长的选择可能。

1.2.2 再择园

幼儿入园后转园率为30.8%,其中,一次转园率为25.1%,二次转园率为4.3%,三次及以上转园率为1.2%。对于农民工家长而言,一旦入园,除非是不可抗力因素不愿意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二次择园;当二次择园时,农民工家长除了对幼儿园有一定的教育期待,并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范围。

2 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影响因素

2.1 相关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问题难以解决

2016年3月昆明市被确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后,学前教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96.32%。现阶段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学前教育立法。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学前教育的一级类法律,难以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弱势群体入园机会的均等。地方政府、相关研究者只能借助其他教育政策、条例中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入园问题的零散阐述来开展研究,易于导致政策落实的偏差、缺乏刚性和针对性。二是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操作性不强,且缺乏严格的评价体系。如《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并没有专项行政管理、经费拨放、入园划分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行动指南。

2.2 教育供给结构性问题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空间不足

经济学中的供给原理为我们解释了“入园难”的本质原因,“择园难”的问题归结于幼儿园资源结构性供给不平衡。人们对商品或劳务的不同需求及与这种需求结构不匹配的供给结构,会导致一种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从而让人们获得这种商品和服务变得更难。昆明市的价低优质幼儿园集中于中心城区,在H社区以H幼儿园为首的十几所幼儿园办园条件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 “高质高价、低质同价”。

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差异明显,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空间极小,表现为纵向选择无果,横向选择同质。一方面,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农民工家庭经济资本拥有量不匹配。数据显示,农民工群體的家庭资本拥有量以“梭子”型呈现,即两头小中间大,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在3001—10000元之间的农民工家庭)占比71.8%,然而,适应性教育资源的缺失再次导致入园选择的无奈,“其实H园并非我们理想之选,可是附近仅有这一所比较好的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就先在这里读着吧。” 农民工家庭即使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所在生活区没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供以选择,只能勉强选择仅有的一所贵族幼儿园或委以非注册园入读。

3 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优质园的愿景思考

3.1 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普惠性幼儿园的合理布局

根据世界银行教育部门的观点,当入学率低于30%时政府应当关注的重点扩大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当入学率增长超过70%—80%时,政府关注的重点是最大化提高内部效率,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

首先,持续扩大幼儿园数量供给的同时,应注重质量供给。一方面,解决好学位供给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减少公办园招生的制度性排斥;另一方面,加快落实机制健全、师资稳定、民众认可度高的优质园建设工作。

其次,加快形成优质幼儿园的合理布局。第一,根据不同区域幼儿园资源的现实差距,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评估,将本区域的“潜能幼儿园”挖掘出来进行优质化引导;第二,从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规范办园行为等方面入手,力求在一个教育片区内配备一所优质幼儿园,在此基础上形成帮扶体系;第三,教育部门在审核批复民办园转型普惠园时要考虑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在现有办园条件下,统筹不同地域普惠园的协同发展。

3.2 政策支持——增强农民工自身的“造血”能力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人力资本基础的薄弱,加之自身能动性不足,需要政府做好制度设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累积,使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

首先,建立异地统一服务制度,打破二元公共服务机制。放宽落户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接收农民工落户城市,减少户籍制度下对农民工的福利剥夺,减少城市生活壁垒和经济负担。

其次,做好农民工培训规划工作,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一是探索“互联网+”模式下新型工作模式,帮助农民工快速适应新型工作环境;二是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提供继续教育补助的方式减轻农民工学习负担,提高其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最后,持续稳定就业环境,营造农民工创业良好环境。一方面,革新企业工资绩效管理办法来刺激农民工主动学习内生动力,注重完善同工同酬工资管理机制,以透明化的管理模式稳定农民工就业,减少流动频次;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中不乏精英者存在,借助各类职业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切实精进技能,提高个体核心竞争力。

3.3 经济基础——开启“发展—经济”模式

能够解决家庭入园选择难题的根本之法在于经济资本的大量累积,而经济资本累积的根本之法则在于工作模式的改变,迎合国家经济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多样化、技术化、智能化的市场需求。

首先,农民工需要改变传统型的“打工经济”,开启“发展—经济”模式,从技术型劳动力跨越为综合型劳动力,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和水平,抓住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机遇,重塑工作思维, 利用“互联网+”媒体渠道开拓更多经济来源,如微商、自媒体运营、APP经济等。

其次,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和水平,主动掌握国家有关创业扶持专项基金及小额贷款政策,将自身创业成本与投入做出理性判断进而精准投资,将弹性管理型与刚性劳动型相结合保障创业水平。

最后,合理调整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消费中树立发展的大局意识,改变注重吃、住消费而忽略教育消费,减少“月光族”“花呗族”现象的发生,避免盲目消费。

参考文献

[1]李玲,蒋洋海,孙倩文,等.新人力资本理论下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能力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20,(01):64-75.

[2]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5.

[3]方征.黑龙江白银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吴次南,陈卫洪.高考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高考与社会资本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05):03-06.

[5]曾晓东.入园何时不再难——学前教育困惑与抉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2.

[6]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5.

3910500338247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