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训德育功能探析与实践

2022-03-13 13:38陈亚青曲海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训实践德育

陈亚青 曲海州

摘  要: 校训是高职院校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的积淀,以蕴意深刻的几字词语浓缩学校特色,既是师生的精神引领和行为规范,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文章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两个方面阐释校训的德育功能,分析校训的实际育人效果受到自身、学校和师生的影响,存在宣传不到位、理解不深入、认识不全面等问题。为了传承校训精神,校训育人实践的优化应聚焦加大宣传、找准特色、丰富形式、借力技术、打造品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训;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1-0082-06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它蕴含着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 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1]。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2]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以校训作为育人工作的纲领,并以德育促进“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弘扬和传承,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一、阐释“一训三风”,深化内涵认识

杭科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4月正式成立。它是由七校陆续合并而成,包括陶行知先生于1928年亲自指导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目前校园内建有杭州市陶行知研究馆,传承和倡导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弘扬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办学精神。2019年4月,杭科院根据历史文化传承和现实办学实践,在建校10周年之际,总结、提炼出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校风“苦硬进取,惟真惟实”,教风“教学相长,自化化人”,学风“手脑双挥,匠心致远”。“一训三风”既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又富于时代特色,体现中央指示精神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德业兼修,知行合一”是杭科院办学品质目标和育人宗旨的集中体现,光明日报社出版的《德业兼修 知行合一》一书中,收录了杭科院23个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文库之一,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德为立身之本,业为立身之基,于师生而言,德是道德品质,业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技能水平,因此德业要兼修,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知是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人的实际行动,于师生而言,知是理论学习、终身学习,行是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既是方法论、实践论,也是认识论,更是一种价值观,为实现德业兼修、发展高职教育提供方法指引。校风“苦硬进取,惟真惟实”是学校立足自身办学现状与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工作作风基本要求,从办学渊源之一——浙江湘湖师范八年抗战期间七迁校址的湘湖精神,到2009年创办高职教育并创造“杭科院速度”迎首批高职新生,再到以十年办学实践从硬件建设发展至内涵建设,无一不体现杭科院人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校风传承与发扬。教风“教学相长,自化化人”是学校针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师职责履行而提出的教学作风核心要求,多校合并后为实现师资转型,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倡导教师“教学做合一”,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技能名师、能工巧匠,也形成了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学风“手脑双挥,匠心致远”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在学校学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学校构建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基础理论与技术技能并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独特杭科院气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行知人物”。

“一训三风”不仅体现了杭科院响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入细入微,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在校训精神引领下,融合校风、教风、学风构建学校文化价值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一训三风”为重要抓手,学校勠力将校训的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持续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二、践行校训理念,强化德育功能

校训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成果,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宣传、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正能量”作用,教化全体师生言行以德。在十年的高职办学历程中, 经过杭科院人的实践、传承和弘扬, 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逐渐成为校园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 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本文基于杭科院“德业兼修,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从两个方面探析高职院校校训的德育功能。

(一)校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思想引领。高职學生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经验相对薄弱,易受错误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从而出现认知偏差,而校训蕴含的“德业兼修”精神倡导积极向善的社会进步文化,从思想认识上纠正错误认知,对全体师生具有一定辐射作用,使他们认同校园文化和校训理念,将校训精神内化为成长目标,引领师生思想意识德业兼修的正确方向和统一明确的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第二,精神熏陶。校训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符号,以文化的力量感染每一位师生,以精神的力量熏陶每一位师生,蕴含其特有的隐性德育作用,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逐渐被全体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循,从而引导学生在“德”上形成优良品格,促进学生在“业”上提升文化素养,激励学生努力在行为实践方面打造更优秀的自己。

第三,价值导向。校训不仅指引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同时也向师生传达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3]。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以简练的语言指引师生的努力方向和价值取向——“以德立身,德业并行,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相结合”,并以此为导向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为母校增光,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校训激励学生践行良好的行为规范

第一,目标激励。包括杭科院在内的高职院校校训无一例外都蕴含着树立人生目标的相关词语,旨在激励师生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人品格,鼓舞师生在求知探索道路上勇敢前行,以坚韧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校训蕴含的“知行合一”精神鼓励和促进下,激励学生付诸实践,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升个人能力水平、提高主观能动性,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为学校、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行为规范。校训如同相沿成习的隐形制度,自带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要求师生共同遵守并自觉以校训规范自己行为。与校纪校规等高职院校的强制性手段相比,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并未硬性规定禁止行为,而是一种软约束,营造有约束力的校园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约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及个人素质,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第三,力量凝聚。校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将全体学生和教职工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强烈的集体向心力和感召力,激励全体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校训凝聚的力量不仅促进集体主义教育的开展,同时也对探索学校办学之路、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杭科院人把校训作为精神宝藏来守护,以校训精神凝聚最大力量,推进学校“两步走、创一流”的宏伟事业。

三、探析实证案例,检视践行成效

为深入探析高职院校校训的德育功能,以杭科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检视校训的育人效果及践行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有效问卷454份:在校生333份,占73.35%(其中大一占59.16%,大二占18.32%,大三占22.52%);教师36份,占7.93%;管理人员39份,占8.59%;校友46份,占10.13%。

(一)概述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有265人明确知道校训内容,占58.37%,149人有点印象,占32.82%,还有40人不太清楚,占8.81%,与校训正式确立的时间不长相匹配。被调查者对校训的第一印象,218人认为符合学校特色,占48.02%,183人认为充满正能量,占40.31%,虽有9人认为不太适合,但只占1.98%,说明校训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较高。关于校训是否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323人表示肯定,占71.15%。对于校训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有334人认为非常紧密,占73.57%,但是对于校训作用的发挥结果满意的只有203人,占44.71%,不到一半,可见仍需充分挖掘校訓的德育功能。关注学校开展校训相关的德育形式,新生入学教育遥遥领先,占92.37%,其他依次为专题讲座69.08%、主题班会63.74%、党课团课57.25%、社会实践25.95%、早晚自习24.81%、文体活动23.28%、社团活动16.79%。结合前文“20.26%通过课堂知道校训”可知,学校疏于将校训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虽然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但相互间的整合度不高,暂未形成育人的系统性工程,从而影响校训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分析存在问题

第一,系统宣传不到位。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师生员工都是通过学校的开学典礼(68.72%)、网站或官方微博微信(56.17%)和建筑或标志(33.26%)知道校训的,其他方式知道校训的占比较小(主题班会23.13%、课堂20.26%、会议15.64%、学生手册2.87%、岗前培训2.42%),不了解学校结合校训开展德育活动的高达42.29%。由此可知,校训虽然已出现在学校的建筑物墙上、官方网站和学校简介里,但是校训与教育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尚未实现,学校还未针对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统宣传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第二,师生理解不深入。学校行政管理者和师生普遍从自身的认知背景出发,倾向于停留在文字表面来理解校训,对于校训的来源、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和理念,却知之甚少。前文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8.02%被调查者认为校训符合学校特色,并且认为校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感染力(占33.04%)、流于形式(占25.11%)、规范和引导师生的意义不强(占18.28%)、与他校雷同(占7.93%)等方面。因此,作为确立时间还不长的校训,师生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仍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还有待深入发掘,在宣传校训、解说来源、阐释内涵的基础上,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校训。

第三,功能认识不全面。高职院校校训作为贯穿育人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成果,发挥着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功能,体现在“知”和“行”两方面。在师生员工对校训德育功能的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71%的被调查者满意校训作用的发挥,且多数认为校训的德育功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师生自身认识不足(占63.66%)。在调研访谈过程中,部分师生认为校训本身缺乏现实意义,只是作为学校的标语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会刻意关注校训。因此,部分师生未真正认识到校训的实际德育作用。

(三)探寻问题原因

第一,校训层面:尚需深化内涵。校训的形成、认同、接受、建设、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漫长过程,杭科院2009年才正式建校,加上数校合并的特殊性,历经十年办学才正式确立校训,全体师生对于其内涵的完全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校训才能引起师生共鸣,为师生成长提供精神支撑,才能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第二,学校层面:仍需强化教育。校训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休戚相关,但是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需要学校在重视宣传、拓展传播、强化教育、倡导践行等多方面下功夫。只有学校致力于校训的来源普及、内涵阐释、氛围创建、制度保障、功能诠释、德育探索,才能帮助师生认识校训的功能,从而身体力行践行校训,系统性、全方位促进校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效果。

第三,师生层面:还需内化校训。虽然校训的内涵丰富、功能多面,但部分师生尚未全面认识或认识还不深刻,多数师生对校训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忽视了校训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等隐性德育功能,更不会主动去实践,从而影响校训对师生的目标激励、行为规范。只有师生普遍认可并主动践行校训,才有利于校训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

四、传承校训精神,优化育人实效

根据杭科院實证案例的调查研究结果,高职院校校训的德育功能发挥存在多方面问题,并且原因也是多样的。从问题和影响因素出发,探索强化校训德育功能的途径,引导师生将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德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对策选择。

(一)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要重视加大校训的宣传力度,将校训建设成学校有形的文化标记,营造校训元素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浸润在校训精神熏陶中[4]。首先,在校园人文景观中融入校训设计,如学校大门、建筑外墙、道路名称、校史馆等,以杭科院十景的文化故事流传校训;其次,在数字校园中融入校训符号,如学校主页、官方微信微博、导览图、视觉VI系统等,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传播校训;再次,在学校制度中融入校训内容,如《学校章程》《学生手册》《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等,以制度保障校训充分发挥其功能;最后,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校训文化,如开学典礼、入学教育、课堂教学、毕业晚会等,营造浓厚的校训文化氛围。总之,让师生在不经意间认识、熟记校训,耳濡目染接受校训熏陶,进而将校训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态度,在校训引领下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

(二)找准特色,加深认同

校训作为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的传承,本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是必然的,而是因其突出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彰显各自学校的独特风采,才能增强师生对自己学校校训的认同感,进而校训才能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5]。因此,有效发挥校训德育功能的前提在于深入挖掘校史发展和校训由来,提炼校训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魅力。坐落在杭科院主校区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是全国第一座较大规模的以学习陶行知为主题的集展示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研究馆,杭科院的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亦是源于传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弘扬“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因此,杭科院校训的特色在于行知文化的凝练,杭科院一直以此标准要求师生,在日常教学、学习和生活中渗透行知文化,把校训精神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准则,凝聚全体师生力量为学校“两步走、创一流”发展目标而奋斗。

(三)丰富形式,助推践行

只有了解校训来源,才能认同校训理念,内化校训精神,也只有将校训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在活动开展中感受校训魅力、体会校训内涵、传播校训文化、扩大校训影响力。因此,为助推校训践行,必须丰富与校训有关的活动形式,创新方式方法,促进高职院校多维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第一,校训进课堂。校训进课堂并不是简单死板地在课堂上讲授校训,而是将校训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到言传身教,以榜样的感染教育促进学生自觉接受、理解并内化校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杭科院一方面以申报课堂思政项目的形式,鼓励教师在教风“教学相长,自化化人”的引领下把校训转化为活教材;另一方面将课堂外延拓展至第二课堂,寓校训精神于社团活动和早晚自习等环节,挖掘学风“手脑双挥,匠心致远”的价值导向,最终以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保障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校训蕴文化。课堂教学和学习之外,充分发挥文化节的育人作用,将校训文化有效贯穿于公寓文化节、心理文化节等学校的各类文化节全过程,探寻校训理念和文化节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公寓是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以杭科院公寓文化节为例,截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九届,各类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校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展现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带领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第三,校训现新意。校训代表着每所高职院校传承的文化传统,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校训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以便于新时代的师生接受。杭科院在校训来源上下功夫,举行陶行知戏剧节,把陶行知百折不挠从事中国教育改造的事迹搬上舞台,以师生乐于接受的文艺汇演方式,助力校训感染师生;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培育“校园文化品牌”,依托城建学院的“鲁班文化”、机电学院的“天工文化”等“一院一品”项目建设,确立行知文化的主导地位,不断深化校训的育人实践。

(四)借力技术,突显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学校开展校训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了解新生入学教育的占92.37%,在校生更是高达93.62%排在首位,远超过排在第二占比69.08%(在校生占72.87%)的专题讲座,深究原因,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得益于杭科院新生入学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从2017年开始,杭科院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入学教育打造为“线上先行、线下补充”的通识课,全体新生在入学之前即可通过观看学校宣传片、《见字如面》毕业生纪录片等数字资源,学习学校的发展历史、校训理念、校纪校规等内容,有效提升始业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数字化校园和最多跑一次平台、手机腾讯微校应用和电子屏等多样化技术手段,借力新媒体的普及率和影响力,以学校各自推广使用的多种信息化技术,全方位、立体化突显校训的育人作用[6]。

(五)打造品牌,协同育人

每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不同,校训也相应彰显着各自学校的独特价值追求和育人理念[7],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课题。杭科院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德业兼修”,出台“学生‘知行千日’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實施启航、引航、远航三大工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崇德、进德、明德,在校训基础上打造“行知文化”品牌。在“行知文化”品牌引领下,塑造学校形象、开发校名产品、推广校训文化、弘扬校训精神,提升校训的辨识度和感染力,协同校内外力量实现育人。打造校训品牌,不仅有利于彰显校训风采,推动校训发展,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发展教育事业,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校训是对学校发展历程、办学成果与经验、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凝练,有效合理运用校训可以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德育作用的发挥。杭科院作为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刚走过自己的第一个十年,还将继续致力于探索校训“德业兼修,知行合一”德育作用,为高职院校践行校训、优化育人效果提供实证参考。

参考文献:

[1] 喻畅. 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9.

[2] 中新网.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EB/OL]. [2017-01-02]. http://www.chinanews.com/m/gn/2017/01-02/8111579.shtml.

[3] 黄春梅. 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8(7):75-78.

[4] 陈金波,周颖.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路径研究:评《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3):87.

[5] 胡伟国. 普及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 职业技术教育,2020(11):76-80.

[6] 翁燕微,王萌萌. 高职院校校歌的文化建设与传承[J]. 职业技术教育,2020(8):72-75.

[7] 李佳蔚. 高校品牌建设中的形象识别系统[J]. 现代教育管理,2012(6):49-53.

3353500338274

猜你喜欢
校训实践德育
《中国德育》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