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规律,让寓言哲理顺势而“出”

2022-03-13 14:07刘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言行

刘伟

寓言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生活哲理和生存智慧的文体,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阅读寓言要能够从故事表面的内容窥探到其中的道理。但寓言道理的揭示不能和故事割裂开来,而需要伴随着整个教学的板块和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深入,从而让寓言所蕴含的哲理顺势而“出”。笔者以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梳理主线,融入情感

任何一篇寓言故事的哲理都是融入在故事中的,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与人物外显的言行表现有机融合,更与故事中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感受和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依循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洞察人物的情感发展主线,与人物角色形成深入对话,从而感受其内在心理,体悟其内在情感。

以《陶罐和铁罐》中“铁罐”为例,铁罐一直都在“奚落”对方,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和情感也预示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教师引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炼出铁罐的情感变化轨迹为“傲慢—轻蔑—愤怒—恐吓”,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真正理解“奚落”是指:“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当然,梳理出主线才是完成情感体悟的第一步,教师还需要借助于“铁罐”的具体语言,探寻、开掘其内心最真实的活动。如“‘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对于这句话的教学,不能仅仅认识到铁罐“恼怒”,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语段中“怎么敢”“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住嘴”等一系列的语言,想象铁罐在说这些话时的表情、动作,并以模拟的方式朗读这些话,凸显铁罐内在的心理情感,真正体会铁罐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形象。

铁罐作为寓言故事的反面角色,是语言哲理的贮存地。关注铁罐的言行,走进铁罐的内心世界,体悟其情感,就能对洞察其最后结局的原因奠定基础,为道理的感知铺垫了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基础。

二、緊扣中心,想象深化

寓言一般都是虚构的,常常运用拟人、比喻以及夸张的手法,将情节放大,以进一步起到劝说和警戒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体悟人物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人物的表现,顺应寓言夸张的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文本原有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以更加典型的视角感知人物,从而深化人物言行、个性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铁罐傲慢地问陶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陶罐谦虚地回答:“不敢,铁罐兄弟。”面对这样的情况,铁罐以更加轻蔑的语气奚落道:“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其实,作为故事中的反面角色,铁罐在此处骄傲自大的形象还可以进一步放大,教师可以相机设问:面对陶罐谦虚的回答,你觉得铁罐还会怎么回答?此时,学生就紧扣铁罐骄傲、轻蔑的主题词展开夸张的想象。有的学生紧扣“懦弱的东西”想象铁罐会继续侮辱陶罐的缺点;有的学生进一步细化了铁罐的动作和神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这样想象、补充、拓展的过程中,学生已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者,更不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而在悄然无声之中变为了故事中的铁罐,想铁罐之所想,彻底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体验者。试想,面对最后的结局,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时,他们能够快速站在铁罐的视角,审视自己在故事情节中的一言一行,为顺势揭示语言的内在哲理奠定了基础。

三、前后对比,明确方向

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鲜明的对比,寓言在创编中常常会设置正反两面的内容,既增强故事发展的矛盾冲突,又为读者从故事中明晰道理提供了抓手。

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反面人物铁罐之外,还需要将关注点聚焦在正面角色陶罐上,并引发学生思考:面对铁罐步步紧逼的“奚落”,陶罐分别是怎样回应的?学生在阅读中相机提炼关键词语,最终形成了陶罐的应对主线:谦虚—争辩—劝说。一方面感受陶罐面对铁罐不可一世的傲慢态度时的谦虚谨慎,如“不敢,铁罐兄弟”;另一方面也体悟陶罐在面对真理时,毫无退缩、据理力争的勇气,如“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采用统整联系的方式,将学生原本分裂开来的两条线视角转化、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引导学生加以对比,探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巨大差异。有的学生从具体言行上加以区分,认识到铁罐是步步紧逼式的“奚落”,而陶罐则是实事求是的争辩劝说;有的学生从角色展现出来的形象特点进行区分,认识到了铁罐的骄傲自大,更感受到陶罐的谦虚谨慎。至此,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关注具体的结局:陶罐依旧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许多年过去后,仍旧是“完好如初”;铁罐则因为氧化生锈,已经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即便找到,也一定是“面目全非”。

至此,课堂中就呈现了两个极端的对比抓手:一个是陶罐和铁罐之间言行和形象上的巨大差异,另一个则是结果上的巨大差异。这就给学生顺势提炼出寓言所承载的道理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中跳出来,并相机反思:为什么陶罐和铁罐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你想对陶罐说什么?或者可以转换视角: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铁罐,你后悔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吗?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鼓励学生再次走进铁罐的内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不能仅仅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否则不仅会被别人耻笑,还会给自己带来惨痛的教训。

四、资源整合,揭示道理

任何结论的形成都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故事,众多素材的共同累积才能展现出更强的说服力。编者在这篇课文后设置了“阅读链接”,其用意就在于和课文形成认知上的合力。为此,教师要能够精准解读编者设置这一内容的用意,采用资源整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积极对比和联系中,揭示寓言的哲理,从而起到强化认知的双重效应,积累寓言阅读的方法。

本文中编者在“阅读链接”部分拓展了《伊索寓言》中的《北风和太阳》一文,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洞察这篇故事中的北风与课文中的铁罐有怎样的相似点。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对比陶罐和铁罐的方法,积极尝试从角色的言行细节、形象特点和最终结局三个不同维度进行联系比照,感受到北风的骄傲和自大,同时也明晰了北风自身的个性特点。很多学生发现北风居然跟太阳比“谁先把人们的衣服脱掉”,这是典型的看不清自己、没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继续深度整合两篇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北风和铁罐在言行和性格上的特点,其实有着一个认知上的共性:缺乏对自己的准确认识。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事实上,这一认知对于第三板块中的层次而言,已经有了明显的升级,主要就在于教师充分、巧妙地利用了“阅读链接”中的拓展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解读视角,同时也让学生的认知有了更为丰富的印证,这就让学生较为充分地把握了文本的内生性价值,不仅揭示了哲理,同时在不断调整和累积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上的突破。

寓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需要深入故事内容探寻道理。教师要依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的具体内容,搭建思维逐步深入的阶梯,让寓言哲理的揭示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3645500338221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言行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语录
值钱
自制陶罐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