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

2022-03-13 17:42费伟良崔永丽刘兆香李宣瑾焦诗源赵敬敏唐艳冬
中国环保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碳工业园区园区

费伟良,崔永丽,刘兆香,李宣瑾,焦诗源,赵敬敏,唐艳冬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北京 100035)

2022 年6 月,生态环境部等7 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指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要从区域、城市、园区和企业四个层次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由于工业园区工业生产集中、能源需求量大、污染物及碳排放量高,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势在必行。

1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的挑战

(1)园区底数不清,基础薄弱,任务艰巨。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能耗和碳排放的监测监控系统,缺乏及时、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复核机制,污染物排放数据和碳排放数据统计尚未统一。

(2)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政策体系不完善。国内尚未形成完备的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政策体系,缺乏工业园区碳足迹监测及碳排放核算方法[1]、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指南等,使得协同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

(3)缺乏系统的减污降碳全流程管控体系。园区污染管控主要侧重末端治理,缺乏从园区规划、源头管控、工艺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到运营、智慧化管理等统一的减污降碳全流程管控体系。

(4)缺乏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源头控制、技术指导和资金引导等方式不够明确,水、气、土、固体废物等领域的污染物与碳排放之间的协同路径或协同控制技术方案的研究匮乏[2]。

2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分析

2.1 摸清园区污染物及碳排放底数,评估减污降碳潜力是基础条件

以工业园区为单位,摸清污染物及碳排放底数,评估减污降碳潜力,可为下一步优化园区减污降碳发展规划、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构建企业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智慧化减污降碳监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1)通过摸底调查,结合园区内企业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报告书、排污许可证、清洁生产审核、在线监测数据、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等基础资料,对园区主导产业的生产工艺、产废特征、综合能耗情况、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统计污染排放总量及特征,核算碳排放量,建立园区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

(2)以园区为单位,结合产业特色及发展状况,研究园区主导产业污染物减排技术路线,分析园区整体降碳途径,比选相关技术,探索主导产业减污降碳最优技术途径。

(3)以园区所在地区总体环境质量及“双碳”目标为基础,编制园区减污降碳规划或实施方案,优化设计能源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提升园区配套设施绿色低碳水平等,明确园区减污降碳目标及具体途径。

2.2 优化园区产业及空间规划,实现源头管控是关键措施

优化产业及空间规划有助于改善园区能源结构,明确园区产业准入及退出机制,实施产业优化调整,提升园区整体低碳化、循环化水平,实现工业“三废”的源头减量及园区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显著下降。

(1)发展及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依赖度,改善园区整体能源结构,实现园区源头污染控制及碳排放量的削减。在园区内推广屋顶光伏、沼气供能、余热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新能源项目;推动园区自备火电厂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3];以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外送及柔性电力技术、热泵技术、储能技术使用,建设工业园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2)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对工业园区内现有企业进行减污降碳核查及整改,对拟入园项目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及碳排放做出具体要求,倒逼企业采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

(3)对已建园区进行低碳化、循环化改造。结合已有规划及环评等资料,制定低碳化、循环化设计与改造方案,优化园区节能、环保、供能、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绿色低碳的园区配套体系;督促指导相关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及减污降碳改造,引导园区内相关企业共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

(4)对新建园区进行低碳化、循环化产业发展设计。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贯穿于发展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运行管理等全过程。根据不同园区的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等情况分类分级施策,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一个符合产业生态学原理、具有高资源效率、高生态相容和碳平衡的自适应可持续发展系统。

2.3 实现工业生产过程减污降碳控制、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构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是重要举措

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构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能够从减少运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促进能量阶梯化充分利用、实现园区总体工业“三废”资源化或减量化等方面助力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强化园区内企业内部低碳化、循环化清洁生产改造。督促企业加强节能环保及技术改造投入,并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指引,以人、财、物、信息为纽带,以减污降碳为目标整合各生产环节,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污染及碳排放。从宏观上推进产业共生与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从微观上加强工业生产过程污染及碳排放控制,最终实现资源/能源配置的优化和循环利用。

(2)引导园区内企业间共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开展企业间多级串联循环使用、副产品交换、废料循环利用、蒸汽—热水多级利用等,构建企业间产业共生的生产工业链、物质循环产业链、能量阶梯利用链,从而提升整个工业园区的减污降碳潜力。

(3)构建工业园区与城市低碳产业集群生态链。综合考虑园区所在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构建园区内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共生耦合和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并结合当地静脉产业园、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城市集中供暖等项目,实现工业园区与周边城市的绿色低碳产城融合发展。

2.4 实现园区末端污染治理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有力保障

加强工业园区末端污染治理、对现有设施进行节能环保改造,是推动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措施。工业园区末端污染治理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废气治理、固体(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化、工业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与污染管控。末端污染治理一方面是实现污染物减量及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也是能量消耗及衍生污染物(水处理污泥、脱硫石膏、焚烧尾气及残渣等)产生的过程。因此,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园区末端污染治理设施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通过采用节水工艺、优化污水调配、降低处理能耗,实现污泥资源化[4],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

(2)通过技术优化、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降低综合能耗,促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助力废气治理实现减污降碳。

(3)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及清洁生产工艺、构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加强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推动固体废物处置过程的减污降碳。

(4)加强重点企业拆迁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控,以降低二次污染,鼓励采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推动重污染地块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工业园区污染场地风险防控及绿色低碳修复。

2.5 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交通及绿色建筑发展是有效手段

在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交通及绿色建筑,有助于通过降低园区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园区整体能耗、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从减少运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促进能量阶梯化充分利用、实现园区总体工业“三废”资源化或减量化等方面助力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公共交通发展,发展园区绿色配送体系,建设充电站、充电桩、换电站等新能源车辆配套体系,探索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的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

(2)建设高标准的智能化、规模化绿色物流体系,通过加强低能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物流“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运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例。

(3)开展园区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绿色工业建筑、老旧厂房绿色化改造等工作,使园区厂房、办公及基础设施体现“以人为本、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6 构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智慧化管理平台是重要工具

智慧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工业园区减污降碳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以更加精细、动态的方式实现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智慧化。

(1)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时获取园区内各企业大气环境、水污染排放、固体(危险)废物产量及暂存处置情况、能耗等数据,推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监测数据自由流动、便捷交互,提升园区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及管理智能化水平。

(2)利用工业互联网对生产过程的综合能耗及碳排放进行管控,推动园区内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全覆盖,实现生产资源的协同与调度,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5]。

(3)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园区建设、运行与绿色发展情况开展实时监测和跟踪,提升园区能耗、碳排数据的透明度,持续优化园区数字基础设施、监测与运营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协同政府对园区进行精准实策。

(4)参照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定期开展检测评估工作,帮助园区定位自身所处发展阶段、诊断存在问题、识别潜在风险,从而帮助园区明确改造路径、确定阶段化升级目标、制定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案、实施科学化改进手段。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实现政策协同

建立协同管理制度体系,夯实协同管理法制依据,将温室气体管理纳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的标准体系,统筹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排放标准、技术标准和监测标准。

3.2 摸清家底,构建减污降碳全流程管控体系

编制工业园区污染物和碳排放一致源清单,与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摸清家底,建立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核算方法体系和管理平台,明确园区产业准入及退出机制,推动园区规划、源头削减、生产过程全控制、资源循环利用及智慧化建设的全流程协同管控;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环境核心问题,针对水、气、土、固体废物等领域,利用共性技术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增强园区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3.3 开展路径研究,形成园区减污降碳技术体系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HJ 131—2021)、《“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开展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形成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多元多方位的技术体系,包括构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企业间的产业共生网络和绿色供应链、工业园区与城市低碳产业集群生态链等,实现企业、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共生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公共交通发展,建设高标准的智能化、规模化绿色物流体系。

3.4 完善配套措施,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可持续发展

编制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核算方法和技术指南,为园区提供技术指导;制定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开展协同度评价;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和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加强国际经验交流,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新型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双碳工业园区园区
磐安工业园区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