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润泽童年,用阅读启智人生

2022-03-13 22:11江苏启东市东元小学226200杨陈妹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3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书籍课外阅读

江苏启东市东元小学(226200) 杨陈妹

“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感滋养。”但遗憾的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如果不是迫于考试和师长的压力,又有多少学生是真心实意地去阅读,为书痴迷呢?要想力挽狂澜,扭转这一不良局面,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搭起一座通往阅读圣殿的桥梁——让学生从被动阅读逐步转变为自觉乐读,慢慢地提升为享受悦读,进而达到越来越想读的境界,最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一、充分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课外阅读中。所以,要想转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就要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好读书的例子,把它实实在在地摆放在学生的眼前,通过旁征博引,拓展延伸至其他名人,突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才就是因为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大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的。这样,学生就会树立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多读书的雄心壮志。

当然,教师也要身体力行,不能只是一味地高谈阔论,最好多利用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因为教师的阅读情感对学生来说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所以学生会在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染下走上阅读之路。

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恰到好处地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小学生最喜欢的是一些内容夸张离奇,情节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科幻、神话、历史等通俗易懂的书籍。但小学六年的时间跨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喜欢以图为主,带拼音的动物小故事以及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格林童话》《熊出没》等都是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识字数量的增加,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学生渐渐会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读。而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评判能力,更倾向于阅读篇幅较长的历史、科幻和侦探小说。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成长的时机,合理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精心策划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完《人类的老师》一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去收集仿生学的相关资料,通过课外阅读去探究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出版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的板报。这样的特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尝到阅读的甜头。学生乐在其中,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阅读。

二、悉心指点,传授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再加上比较贪玩好动,不可能顷刻间就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教师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要给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使用这两种方法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对一些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多看一些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书,让他们从一篇篇的佳作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佳作进行精读,把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摘录下来,记在固定的本子上,平时经常翻阅背诵,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宝库。学生每天读一篇,积累其中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日积月累就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如此,学生还会为写不好作文而发愁吗?

对一些兴趣广泛、爱看书读报却没有充裕时间来细细品读课外书籍的学生,教师可以教给他们略读的方法,即对所要读的书报迅速地观其概貌,不必字斟句酌。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略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不用口发音,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要比出声读快。其次是在读书时去掉多余的动作。如阅读时用手指或用铅笔、尺子在页面上指指点点,头随视线而移动等。这些都是阅读时多余的动作,略读时要去掉。再次,要扩大阅读视野,即扩大眼睛扫视的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联想。如看到“恨铁”就要联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钢”,这样做可以节约一半左右的时间,能够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阅读一般的普及性读物、中外名著、长篇小说和报刊,总体适用略读的方法;阅读与自己学习和自学目标有密切联系的书籍,应采用精读的方法。其实,大部分的阅读过程都是多种阅读方法交替运用的。精读和略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在精读中也有略读,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如教学完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浏览、筛选相关的章节,找到描写海底内容进行精读,选择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学习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可延伸至《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但这本名著的字数较多,没必要每一页都精读,只要抓住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进行精读就可以了,如《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可以精读,其他故事可以略读,这样依然能够领略到名著的魅力。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阅读起来就会觉得轻松愉悦,从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环境熏陶,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能有效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美好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影响阅读的外在因素。

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阅读的硬件。如学校提供的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可供阅读的图书,或者是学生家里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不过,农村小学没有这样良好的条件,但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教师做好统计和登记后把所有图书统一放在图书角中,供大家随时阅读;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各个班级分别准备一本书,班级之间每星期进行一次图书漂流。书的数量够了,就让教室的墙壁来展现阅读的重要性,即在室内张贴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金玉良言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激起他们对阅读的向往。

那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起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比如,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语文教学中经常会进行课内外知识的拓展,有些学生课外知识特别丰富,能够真正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有个学生喜欢读历史类的书籍,当教师教到和历史有关的课文时,他会在课上表现得十分活跃,常常举手发言,回答起来也头头是道。他的这种表现不仅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而且有时候连教师都自叹不如。这时,教师不应吝惜赞美之词,除了表扬他学识渊博,还要表扬他有爱看书的好习惯,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奖励给他一本历史类的书,或者当众向他请教一些历史类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他感受到读书的美好,而且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阅读的乐趣。

四、利用“神器”,点燃阅读热情

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一些电子产品。说到电子产品,也许有些家长和教师会恨之入骨,将它视为洪水猛兽。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电子产品其实就是一种工具,而它的作用并不只是在社交和娱乐上,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同样也可以给学习提供帮助。

首先,电子产品携带比较方便,几乎不受任何环境的制约或影响,能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读就读”,这个优势是目前纸质读物望尘莫及的;其次,电子产品里的阅读资源很丰富,而且查找资源非常方便,关键时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而这也是纸质读物无法相提并论的。

如果有些学生对传统的纸质读物实在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给他们推荐一个阅读“神器”,如kindle阅读器。这样能给学生提供一种阅读的新鲜感。只要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也许他们从此就会爱上阅读。

阅读除了可以用专门的阅读器,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平板、电脑上也有好多和阅读有关的软件,有介绍好书的,有分类阅读的,还有可以听书的,等等。总之,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阅读软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特别是一些手机APP上还有阅读闯关类的游戏,学生可以先线下读书,再到线上答题。这种游戏化的竞技方式,不仅能及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为了能一关一关地往下闯,会如饥似渴地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时代在发展,阅读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将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现代的阅读方式相结合,把生涩的阅读活动和学生最喜欢的电子产品联系在一起,能点燃学生阅读的情感之火。

毋庸置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应重新认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加强课内外阅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我们在学生的心里种下阅读这颗智慧的种子,辛勤培育,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书籍课外阅读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书籍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