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研究

2022-03-14 08:10牛军钰朱元婷郑巧菲高小平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一体化长三角

牛军钰 朱元婷 郑巧菲 高小平

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各方面绩效、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本研究基于运用导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四大原则,建立了“决策—执行—满意度”三维立体构成的绩效分析理论框架,构筑起全面、科学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三角地区为分析案例,从战略决策、高质量、一体化、满意度四个方面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上述指标体系的运用和模拟评价,本文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并从定量和定性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化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2)02-0048-12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空间价值发现的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区域”已经成为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先进形式和重要竞争优势来源,不同形式的区域联合发展层出不穷:一些大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合形成城市群,一些地区若干城市联合形成区域经济带,一些国家联合形成经济贸易区或联盟。城市群、湾区、经济带等区域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逐渐形成合力,京津冀、成渝、粤港澳等区域的联合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不仅需要从政策层面着力,而且要重视对其发展过程、发展成效的评估反馈,以此推动区域长期发展。在区域一体化的宏观框架下,综合考察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各方力量对比变化、政府政策安排以及政策成效,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研究,这不仅关乎区域自身发展,也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全面提升阶段的背景下,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显得尤为必要。当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地区亦是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桥梁,对于区域发展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核心抓手,长三角具有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集群的潜力。同时,长三角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特殊,承载着重大使命。在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同“一带一路”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映照、互为补充,其担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蹚出新路的重要任务。

尽管意识到区域发展绩效评价的重要性,现有文献在评估指标的建立上尚处于研究阶段,未能形成衡量区域发展绩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旨在探索一套针对区域发展水平和进程作科学评价的评价模型,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案例,进一步评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家区域发展整体进程。

二、基于区域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区域发展、大市场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中心—边缘”等理论建构的不断兴起,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长为20世纪末以来最活跃的世界性经济现象之一,亦成为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1]。减少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福利水平往往被认为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大目标,区域一体化的最终结果也体现为各地区生产率、要素收益、商品价格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趋近[2]。在区域一体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跨国经济活动的联合和资源优化整合;在各个国家层面内部推出次区域一体化合作,例如美国纽约湾和旧金山湾、日本东京湾等。

相比而言,中国国内层面的区域一体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萌芽,随后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中国已建立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成渝、粤港澳等地区或区域联合发展区。到2018年,中国针对沿海地区推出了三个国家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3]。一系列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4][5][6]。张跃等[7]对长三角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印证了上述结论。

与此同时,由于一体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如何测度、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成为研究重点。在理论与政策层面对区域一体化进行分析之外,建立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衡量区域一体化发展效果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重點。周立群等[8]较早地开始从指标层面对区域一体化进行评估,将市场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作为一体化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值法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在1989年至2007年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测量、比较。之后的学者在指标选取上更为精细化,例如毛艳华和杨思维[9]利用珠三角9个城市在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以城市间联系度、市场化同一度、政府效能同一度、经济发展四方面为支撑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测量了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指数。不同学者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不同面向选取单一指标进行衡量,例如侯赟慧等[10]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张学良和李丽霞[11]关注产业一体化进程,通过标准区位熵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李培鑫和张学良[12]侧重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分析,分别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形态分布及联系网络分布的多维视角对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评估。

还有一些学者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从整体上评估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但在指标的选取上,学者们有不同的侧重点。在顾海兵等[13]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政策体制一体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刚等[14]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纳入评估指标之中;李世奇和朱平芳则建立了以市场统一、要素同质、发展协同和制度一致四个一级指标为核心、21个二级指标为支撑的长三角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体现区域一体化“分工、竞争、协作”这三大核心要素;姚鹏等[15]建立了以地区均衡发展指数、全面开放发展指数、城乡协调发展指数、社会协调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数为核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对区域一体化的量化评估已经成为新的学术重心。建立针对区域一体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更加客观、量化地评价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效果,而且有益于在政策层面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然而,考察现有对区域一体化,尤其是长三角等区域的一体化评估指标可以发现,其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第一,现有评估体系较为关注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而对一体化质量的重视不足,缺少对绩效评价的侧重,无法使区域一体化评估体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且无法实现地区的普适性;第二,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一体化的前端或执行端,未能建立其从一体化合作进程前端到中端,再到终端的全流程评估体系;第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时俱进,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评估指标需纳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

在以上理念指导下,本研究通过对现有绩效评价研究资料的吸纳、筛选以及修改完善,逐步确定指标体系的要素和结构,并进行初步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在结合数据获取情况,删除数据无法获取及不可操作的指标之后,对不同的指标确定其权重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形成了最终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 1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该评价指标体系以绩效导向、高效执行、外部评价为一级指标,战略决策、高质量、一体化、满意度为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层面,则将进一步考虑区域发展协调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生态环境友好度、科技创新活跃度、开放合作包容度、要素联系紧密度、核心城市首位度、产业分工协同度等。一级指标的三个维度既相辅相承、又互相促进,从前端(决策)到中端(执行),再到终端(满意度),形成一个评价闭环。其中,绩效导向主要聚焦战略决策,外部评价主要聚焦满意度,高效执行作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和特征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已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要求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体现新的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基于此,本框架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绩效的评价上,体现了三个融合:首先是“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融合,在“一体化”维度之外加入“高质量”维度,既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又考虑一体化的质量,既考虑发展的效率,更考虑发展的效能;其次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融合,在评价指标中体现决策服务于人民、一切以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新发展理念,既评估了经济增效,也考量了社会效益的增长;最后是全流程的融合,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对发展过程的全流程考评,包含区域一体化的前端(政策制定)、中端(执行)和终端(效果反馈),从而能够实现“执行—评价—反馈—改进”的绩效闭环,有利于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初衷。

三、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

在中国多个代表性区域经济体中,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堪称最高。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位,经济发展具有活跃度高、开放度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

从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82年上海经济区成立。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出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考虑,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统一管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这1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至1986年,上海经济区扩展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全境。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之后,长三角合作进入第二阶段,即要素合作阶段。长三角区域合作由过去单一的横向配套协作,逐步向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整合生产要素的方向发展,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对接阶段,形成包括决策层(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常务副省(市)长级别的高级别长三角经济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和执行层(城市组和专题组)在内的三个层次的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2018年以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迈入第四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16]。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国家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極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学者就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例如李湛和王晓娟[17]提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下,长三角地区应把握发展机会,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并作为枢纽平台支撑“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具体可以通过共建国家战略项目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出现的问题,学者亦纷纷提出改进措施,其中制度合作是重中之重,例如建立三省(市)的立法协调机制[18]、改革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体系[19]和完善顶层设计[20]等。目前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模式与路径,逐渐转向发展效果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目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因此,本研究基于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例,探索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率先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及政绩考核体系”。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现实来看,目前长三角规模的扩张基本上趋于稳定,但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方向已变为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应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长三角在科技创新、经济协调、生态绿色、对外开放、社会共享等五大领域的一体化,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适用于该地区的绩效发展评价指标,并对该地区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科学评价。

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遵循导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四大原则。在导向性原则方面,指标体系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来设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所选取的指标既要能反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又要具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和导向作用,可以引导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维度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系统性原则方面,指标选取要借鉴相关系统性方法,各层次的指标要有衔接,具有整体性和目标一致性。在可操作性原则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付诸实践,评价数据要易收集可实施,以便于开展评价。在可比性原则方面,要求相关指标的统计口径尽量一致,且通常选用相对值,避免使用绝对值作为指标的取值,便于进行指标间的对比,以及同一指标不同时间段的对比。

在评价指标选取方法上,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际情况以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的设计与选择。定性分析法中,采取文献检索法和二手资料法相结合,搜集研究期内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统计年鉴,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政府网站查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资料,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作为指标选取的依据。定量分析法主要是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二)指标体系的框架维度

基于上述指标构建方法和区域发展评估框架,本研究在构建三级指标上,一方面,积极呼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区域发展协调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生态环境友好度、科技创新活跃度、开放合作包容度等五大领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基础是一体化,一体化的动力是各个城市间要素联系紧密度、核心城市首位度和产业分工协同度。三级指标共8个“度”,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在四级指标的构建上,则着重考虑指标内涵的确定性与数据采集的便利性,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财政、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绿色、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龙头引领、区域联动、产业结构等共21个四级指标,总体架构如下图2。下面从战略决策、高质量、一体化、满意度四个二级指标,分别阐述各指标的构成内容和评价要素。

1.战略决策维度

近年来,长三角在政府层面大力优化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长三角战略决策一体化协作机制分工明确,具体机制设计包括:主要领导座谈会确定任务方向,联席会议协作监督,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负责政策和项目落地。区域合作机制与具体机制之间相互对应,决策层对应机制框架中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组成,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在此基础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渐形成了12个重点合作专题,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环保、科技、信用、社保、金融、城市合作、涉外服务、产业以及食品安全,覆盖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此外,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形成成熟的轮值制度,轮值方每年由长三角地区的一个省(市)担任。

在领导机制的制度化层面,长三角地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8年2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该办公室由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联合建立,负责协商制定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战略规划,包括制定制度机制安排、提出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点项目、统筹管理合作基金和网站,以及负责区域发展政策和产出的宣传推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成立,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实现了从“三级运作”到“合署办公”的跨越。

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要充分发挥“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长三角区域主要领导座谈会在重大问题上的谋划和决策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深入交流思想、凝聚区域一体化发展共识,谋大事、议大事、定大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要会同各地联席办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滚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将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情况纳入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考核体系中,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三省一市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监督、督查、评估等多种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更应该发挥评估评价的支撑作用。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发展的成效和质量,以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并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评价结论总结现阶段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的建议可作为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决策参考,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更加有效地落实推进,评价结果也能为各省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各地区各单位制定绩效目标提供决策咨询建议,作为三省一市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开展监督、督查、评估工作的重要参考。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层层相扣,共同有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切实落实。(见图3)

2.高质量维度

高质量维度聚焦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质量,主要从区域发展协调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生态环境友好度、科技创新活跃度、开放合作包容度这五个评价视角出发,具体从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财政、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绿色、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对外开放和营商环境等13个指标进行评价。

[评价视角 评价指标 指标解释 A区域发展协调度 A1经济发展 人均GDP增长率;人均GDP的泰尔指数 A2城乡融合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B公共服务便利度 B1基础设施 交通网密度,基础设施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拥堵指数;推进油气、电网布局情况;完成5G网络规模部署的城市占比 B2公共服务 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 加入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城市占比;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城市占比;实现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的城市占比;民生档案跨区查档互认互通水平;区域旅游服务体系便捷水平,包括推出“旅游护照”“惠民一卡通”等;便利店指数 跨区域教育牵手帮扶建设情况;跨区域城市医院协调发展情况;跨区域公共文化场馆联动共享情况 B3公共安全 刑事案件发生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合格率 B4公共财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额/财政支出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额占GDP比重 C生态环境友好度 C1资源利用 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耗电量,单位GDP“三废”排放量;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率 C2环境治理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地级及以上城市)AQI优良率,PM2.5年均浓度;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3生态绿色 森林(林地)覆蓋率;人均城市绿地面积 D科技创新活跃度 D1创新投入 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人才投入;政府科技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销售收入 D2创新产出 人均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GDP总量;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E开放合作包容度 E1对外开放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GDP总量;境外直接投资/GDP总量;进出口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科技信息开放;旅游文化开放 E2营商环境 空港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水平;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行政审批服务的建设程度;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的城市占比;负面清单指数 ]

其中,泰尔指数、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特色指标。泰尔指数是反映地区差距的相对指标,通常,泰尔指数数值越小,代表地区间的差距越小。泰尔指数[T]的计算公式为:

[T=1ni=1nYiYlnYiY]

其中,[T]为测度地区经济差异程度的泰尔指数,[Yi]表示[i]地区的人均GDP,[Y]为所有地区人均GDP的平均数。

城乡收入比主要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衡量长三角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分为四个档次,如表2所示。

3.一体化维度

一体化维度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度,主要从要素联系紧密度、核心城市首位度和产业分工协同度三个评价视角出发,具体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龙头引领、区域联动和产业结构8个指标进行评估。

[评价视角 评价指标 指标解释 F要素联系紧密度 F1人流 净流入人口占比:(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总常住人口 异地通勤人流量;单双向人流量(沪宁线、沪杭线、杭甬线等) 客运总量/总人口量 机场旅客吞吐量 异地旅游(旅游消费点入中心度)数值 异地医疗(医疗消费点入中心度)数值 F2物流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货运总量/GDP总量 F3资金流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信贷/GDP总量 异地(刷卡)消费指数 异地房产消费指数 F4信息流 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 人均邮电业务量 搜索量指数 F5技术流 长三角区域内部技术成交额/全部技术成交额 G核心城市首位度 G1龙头引领 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金融业区位熵;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G2区域联动 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协调联动;产业协调并进 H产业分工协同度 H1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其中,区位熵、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衡量城市产业优势和产业分工情况的特色指标。区位熵主要是用来判断某地区某产业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优势。

[Qij=qijqjqiq]

其中[Qij]是[j]地区的[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i]产业产值;[qj]为[j]地区所有产业产值;[qi]指在全国范围内[i]产业产值;[q]为全国所有产业产值。[Qij>1]时,代表[j]地区[i]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Qij<1]时,代表[j]地区[i]产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在全国处于劣势地位。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一个有效反映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测算公式为:

[Sij=k=1nXikXjkk=1nX2ikX2jk0≤Sij≤1]

[Sij]为[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Sij∈][0,1];[i]地区为被比较的区域,[j]地区为参照区域;[Xik]和[Xjk]分别是产业[k]在[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若[Sij=0],则表示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若[Sij=1],则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一致。

4.满意度维度

满意度维度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政策舆论满意度、政策执行效率舆论满意度、政策实施效果舆论满意度以及政策相关建议。该套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闻网页、网络论坛以及网络社区等,如表4所示。

基本评价流程如下:首先进行信息抓取。通过网络渠道,在论坛、微博、贴吧等媒体渠道采集信息,采集到的信息将储存至信息数据库中,作为后续的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舆情分布展示的数据基础。其次进行舆情收集。对采集后的信息进行数据清洗、文本预处理、文本特征提取以及文本倾向性分析等。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在收集好舆情信息后,对于检索到的有效信息,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予以赋值,并依照舆论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汇总,判定总体舆情数据样本的整体态度和情感倾向。此外,本研究从舆情信息中提炼出关键词,关键词浓缩了舆情中的核心信息,能反映出舆情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注点、情绪和认知,再利用“文字云”等形式对舆情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现。

(三)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模拟评价检验指标体系

本研究基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2018年至2019年间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行模拟评价,以检验该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分布比重角度看,长三角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较大,2018年长三角GDP占全国比例高达24%,如图4所示。此外,长三角地区人均GDP泰尔指数最小,且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图5),表明国内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较高,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第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象明显,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与京津冀和珠三角相比,长三角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且与其他两地差距较为明显,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进一步对比,如图6所示,2017年上海市与江浙皖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相对较低,产业分工相对合理;江浙皖三省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较高,产业同构严重,地区间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长三角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持续提高,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全国和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且长三角地区领先于全国水平。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呈现不断下降,表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其中三省一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普遍低于全国水平。此外,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比为2.23∶1,可归为中城乡收入比一类。具体而言,三省一市的城乡收入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图7所示,安徽省城乡差距最大,浙江省城乡差距最小。

第四,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健全,交通网密度逐步提升。如图8所示,长三角地区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反映出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健全,以便更好地服务地区城市间内部的人流和物流,进而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更深层次的交流。进一步观察数据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铁路密度高于公路密度,在公路建设方面,长三角应聚焦在打通省际断头路工作上,进而提高省际通达能力。

第五,长三角地区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资源集约利用效率高。数据显示,全国和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涨,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从单位GDP能耗来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长三角地区单位GDP能耗显著低于全国单位GDP能耗值,一定程度上表明长三角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较高,间接反映长三角地区节能减耗成效较为显著。如图9所示。

第六,长三角地区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提高。长三角地区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人才投入等均呈现上升趋势,创新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和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均逐年攀升,2017年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约为16%,长三角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庞大。此外,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进一步反映了长三角地区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市场活跃度高,如图10所示。

第七,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活力依旧,进出口贸易占据优势。2017年长三角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比重将近60%,表明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均呈現上升趋势。如图11所示,长三角地区具有显著优势,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最高,对外贸易发展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第八,长三角公众获得感良好,交通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关注度最高。网络舆情作为民意的“晴雨表”和“瞭望哨”,是反映与检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共收集3360条舆情数据,经数据清洗、文本预处理、文本特征提取、倾向性分析后发现,长三角一体化的网络舆情整体满意度在一般满意以上的达80.36%,具体如图12所示,网民对长三角一体化持非常满意态度占比14.58%,比较满意占比33.93%,一般满意占比31.85%,不满意占比15.77%,非常不满意占比3.87%。

为进一步了解舆情关注倾向,本研究从舆情信息中提炼出浓缩的精华信息关键词,利用“文字云”进行可视化展现后可见,公众对经济、交通、民生、生态等4大领域的关注度较高,关注占比分别为27.38%、59.23%、10.12%、3.27%,如图13所示。

(四)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模拟数据分析评价,可以进一步总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第一,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小,应细化城市分工,构建产业协同链。从经济发展维度看,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尚未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分工。虽然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依然突出,三省一市相似性系数偏高。江苏省和浙江省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最高,其中2016年两省的相似性系数达到0.9998。应该进一步细化区域产业内分工,逐步推进区域中各地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第二,交通运输能力饱和,地区间差距较大,应优化城市功能,规划智慧交通网。从社会发展视角看,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区域交通综合骨干网络,但系统运输能力趋于饱和,三省一市的交通网络密度仍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评估结果发现,三省一市交通网络密度存在较大差距,上海市稳居最高位,浙江省处于最低位,且处于稳定状态,短期内难以出现大范围变化;江苏省和安徽省交通网络密度处于中间区域,且变化幅度较大,处于波动状态,区域内部发展灵活,上升空间较大。要提升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整体运行效率,增强长三角交通服务的便捷性。

第三,生态建设效果不稳定,省市间差距扩大,应加强生态管控,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从生态环境角度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推进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如区域内工业排放的控制效率失衡、多主体协同治理环境难以进行融合以及跨区域生态污染治理的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2012—2017年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变化幅度较大,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不稳定;三省一市生态环境友好度变化趋势不同步,融合发展态势不太明显。应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跨城市环境的治理合作,提升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但后劲不足,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对外开放视角看,在市场力量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各经济主体积极尝试多条路径促进区域商品流动自由、推动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地域分工和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对外开放具有较强优势,但后劲不足;安徽省和浙江省起点较低,但是增长幅度最大,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为实现这一目标,长三角地区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从单向度支持到多维度协同的过渡,将同质化竞争调整为同城化合作,从而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孕育世界级优质营商环境,以增强对外开放的后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5):120-130.

[2] 李世奇,朱平芳.长三角一体化评价的指标探索及其新 发现[J].南京社会科学,2017(7):33-40.

[3] 赵伟.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一个空间经 济学视野[J].社会科学战线,2020(5):85-93.

[4] 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 经济增长:1985~2008年[J].世界经济,2011(11):44-66.

[5] 孙博文,李雪松,伍新木,等.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与 经济增长互动研究[J].预测,2016(1):1-7.

[6] 付强.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经验 辨识[J].经济研究,2017(3):47-60.

[7] 张跃,刘莉,黄帅金.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城市群经济高 质量发展吗?——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 然实验[J].科学学研究,2021(1):63-72.

[8] 周立群,夏良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来自京 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J].江海学刊,2010(4): 81-87.

[9] 毛艳华,杨思维.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7(2):68-75.

[10] 侯赟慧,刘志彪,岳中刚.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2):90-101.

[11] 张学良,李丽霞.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困境摆 脱[J].改革,2018(12):72-82.

[12] 李培鑫,张学良.长三角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一体化发 展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2): 148-156.

[13] 顾海兵,张敏.基于内力和外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 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3):71-79.

[14] 曾刚,王丰龙.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评价及 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8(12):103-111.

[15] 姚鹏,王民,鞠晓颖.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评价及高 质量发展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20(4):117-125.

[16] 李湛,张彦.长三角一体化的演进及其高质量发展逻辑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5):146-156.

[17] 李湛,王晓娟.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与新 机制[J].上海经济,2018(3):131-135.

[18] 金太军,张开平.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协调 机制的构建[J].晋阳学刊,2009(4):32-36.

[19] 刘志彪,郑江淮.长三角转型升级研究[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0] 王振,周海旺,周冯琦,等.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1—2015)[J].上海经济,2016(6):5-25.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 tak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egrat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

NIU Jun-yu1,ZHU Yuan-ting1,ZHENG Qiao-fei1,GAO Xiao-ping2

(1.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ety,Beijing 100017,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ll aspects of the region,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In this paper,we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performance analys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ecision-making,implement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is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four principles:guidance,systematization,opera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aken as a cas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al performance of this region from four aspects:strategic decision,high quality,integr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and simulation evaluation of the above indicator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rom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erspectives.

Key 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Delta;integration;high-quality;performance evaluation

責任编辑:刘 博

收稿日期:2021-10-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17ZDA105)

作者简介:牛军钰,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绩效、智能系统;朱元婷,硕士,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绩效、舆情分析;郑巧菲,硕士,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绩效、自然语言处理;高小平,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政府绩效管理、应急管理。

3511501908245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一体化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