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山水架桥梁

2022-03-14 21:37乔国强
民族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唐山水画山水

摘 要:李唐(1066—1150),两宋之间著名画家,先后历宋王朝五代,神宗、哲宗、微宗、钦宗和高宗,早年在太行和黄河之间卖画为生,北宋沦陷后又到六和山和钱塘江畔卖画,历经沧桑80余年,横跨南北两宋,游遍太行六和。尺素之上,尽显荆浩、范宽、李成、郭熙浩然气概。画卷之中,吸纳展子虔、李思训锦绣之丰神。一支画笔,架起两宋山水画之桥梁,墨色青绿,晕染出万里河山锦绣气象。更兼其贯看政治风云,文化振荡,经历了国运盛衰之巨变。因而,其笔下如其丰富的阅历一样,寄托了家国情怀,记录了世事沧桑。不仅有山水画卷,又有爱国故事;不但有山水花鸟、还有人物和耕牛。李唐从画品到人品都是值得称慕的。

主题词:两宋,太行,六和,黄河,钱塘画家,李唐

太行山是中华魂魄,是中华文明与历史的见证者。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是“黄土高源。”太行山的精神是锲而不舍,勇往向前。而黄河称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李唐是继荆浩、郭熙之后,由太行山和黄河水滋养出来的画家。他和荆浩不同,没有像荆浩那样,隐遁于济源洪谷,避开世俗战乱,专为山水立传,创全景式山水,写出《笔法记》画论名篇,成为画出北方山水巍峨气势的一派宗师。他和郭熙不同,郭熙虽晚年入宫,却受神宗景仰、敬重和偏爱,视作宋时第一画家,朝野上下皆郭画。而李唐一生,历尽沧桑,沐风栉雨,却不堕青云之志。一支画笔,架起两宋山水桥梁,墨色晕染,画出唐风宋韵,成为中国画坛巨匠。

一、中原江南竞风流

李唐早年以卖画为生,在社会上飘荡,游历于太行山和黄河之间,以绘事讨生活,积累了對中原山水的全面认识。48岁考入皇家画院,当时宋微宗赵佶绘画命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李唐与大多数考生思法迥异,大多数人以酒家作为画面主题,以竹林、小桥、流水等为画面衬托,却忽略了“锁”意。而李唐别出心裁,他的作品是,一湾清清的小河,小河上一座小桥,桥边是一片翠绿的竹林,林子间摇曵着一面旗子,旗子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酒家、房舍、客人这些繁忙的元素并没有在画面中出现,却将题目中的“锁”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宋微宗赵佶眼睛一亮,李唐也由此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画院待诏。从这幅作品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李唐由于受太行山和黄河水的滋养,继承了荆浩和郭熙的绘画风格。在画面中明显流露出唐朝青绿山水的特色,从笔法上与荆浩和郭熙一脉相承,表现出线条的峭拔与刚劲笔意,透露出阳刚挺拔之气。

2、表现出了李唐是一位具有才情诗意的画家。一幅酒家画面,却不见酒家出现,竹林掩映,“锁”而不见,让人产生无尽的想像。寓情景于画外,出神入化,是绘画意境的营造达到炉火纯青的具体体现,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相得益彰的完美体现。

3、李唐在以后能纵横大江南北,综合素养在此画中得以体现,在此次考试中才情己见端倪。

李唐供职于画院,一直到北宋结束。期间,有多幅作品传世,其中以1124年创作的《万壑松风图》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峭壁如削,冈峦郁盘,云雾缭绕,一峰突兀高耸,下面是浓密的松林,岩间泉水潺潺,万绢细流,右边崖下曲径通幽。显而易见,这正是太行山水的艺术写照,也是荆浩和郭熙他们无尽眷恋太行家山情结的蔓延与传续。

李唐历经多次宋室王朝的更迭,尤其是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下汴京,掳走了宋微宗、宋钦宗二帝,李唐也一起被俘,押往北国,途中他冒死逃出金营,长途流浪,到了杭州,又过上颠沛流离的卖画生涯,直到80岁高龄才又到宋高宗赵构的南宋宫廷画院供职。

在北宋,李唐自幼受太行山、黄河水的浸润,笔下呈现的是中原山水的豪迈气象。到了南宋,多年在钱塘江畔和月轮山前讨生活,江南的旖旎风光也自然地流淌在李唐的画面上,这不仅仅是山水自然变化引起的画风改变,而且由于南北方人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眼光的差异,才是李唐二十年卖画生涯不得不改变画风的根本原因。这种变化表现在,峭拔阳刚之气变得柔顺、飘逸;干涩轻淡的墨色变得湿润、淋漓;傲然挺拔、峰峦叠嶂的群山变成委婉秀丽、蜿蜒起伏的山峦;一泻千里、气势恢宏的黄河变成秀丽逶迤、浪花翻卷的钱塘。他的用笔愈来愈简炼,从气势磅礴的全景山水转向外柔内刚的边角式山水,从北方的壮美雄迈变成南方的清新含蓄。这种画风的转变,集中体现在李唐晚年的代表作《长夏江寺图》中。该图为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纵44厘米,横249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长江岸上群峰碗蜓起伏,寺观丛林,互相映带。江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风帆摇旌,一派南国秀丽风光。墨韵浑厚华滋,笔法方硬婉约。高宗赵构在画面上题了“李唐可比唐李思训”。由此可见宋高宗对李唐艺术成就的推崇。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使李唐的笔墨,展示了北方山水之雄浑,南方山水之秀丽。万里江山,尽括笔下。锦绣山河,悉揽画卷。

二、唐风宋韵入画图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唐的笔下既有青绿山水的韵味,又有水墨山水的风骨。唐风宋韵,协调揉合,浸润在他的画卷里。两种艺术语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完美地结合,使中国山水画再上一座新的高峰。《万壑松风图》,从笔墨语言和艺术审美角度来审视,从章法布局和色调渲染来分析该图是怎样将唐风宋韵完美结合的。在图中,李唐在整体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峰,以造成突兀而来的紧迫视觉感受,迫使你屏神静气去欣赏和感受太行山内在的雄壮和阳刚之美。在山石的皴法上,明里地是融合荆浩、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质感。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和刮铁皴,在山腰以下使用他独创的马牙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己经流露出了唐朝画家李思训宽边线条勾勒石质手法的延展,形成了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画中浅绿色调,正是取法唐时青绿山水的色调。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唐善于博采约取,取诸家笔法之长,唐风宋韵,加之自己的独特创造,使国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李唐是自荆浩以降水墨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万墊松风图》和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称宋画之三大精品。如果我们从山水画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去审视,从展子虔、李唐的青绿山水,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的水墨山水的发展脉络,探寻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足迹,从中找出这种特殊画种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说《万壑松风图》对唐风宋韵的揉合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的话,那么《长夏江寺图》中的综合运用己经十分娴熟了。在《长夏江寺图》中,对石头的处理己经是成熟的大斧劈皴,水有盘涡动荡之势,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感觉。在这幅作品中,他删繁就简,继承了荆浩、郭熙的山水画法,更多地融入了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的笔法。详细比较《长夏江寺图》和《江帆楼阁图》,则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包括笔墨语言、设色法度以及画面布局等。

由此可见,李唐将唐风宋韵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画面之中,删繁就简,把自五代兴起并由荆浩创立的全景式水墨山水删减为以山之一隅而展现全山雄姿,使画面更加简洁明朗,爽亮透气,体现出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最高意境要求,开南宋山水一代新风,形成南宋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四大家,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三、家国情怀寄素绢

李唐的一生,颠沛流离,起伏跌宕,48岁前为民间画工,一场画考改变了命运,被宋微宗录入宫廷画院做待诏。在此之前,经历了神宗朝、哲宗朝的风云变幻,变法和复古两种政治斗争此强彼弱,潮起潮落,文化思潮和社会风气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激流涌动。李唐作为一介画师,好在没有在这场政治争斗中被贴上党争的标签,也没有卷入政治争斗的旋涡,更没有像他的前辈郭熙那样,在神宗时被捧为宫廷画师第一人,满庭尽是郭熙之画作。而神宗死后,便被哲宗废弃,若无邓雍收藏,其子邓椿整理载入画史,很有可能一代画师被历史湮没。李唐在宮中,受到酷爱艺术的宋微宗赵佶赏识,虽然启用新法,朝廷政事被蔡京、高俅等人操弄,政局动荡不安。但在朝延内部却歌舞升平,文化繁荣,艺术奇葩争艳,百花齐放,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李唐也成绩斐然,出现如《万壑松风图》这样的艺术精品,成为北宋三大珍宝之一。可惜好景不长,金兵攻城,北宋汴京沦陷,被俘途中李唐逃跑至杭州。直到80岁高龄才又被高宗收为宫廷画院待诏。

李唐经南北两宋,历五代帝王,无论是在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还是在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无论是流落民间以卖画讨生活,还是在南北两宋做御用画师,李唐都体验民间疾苦,胸装家国情怀,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爱国主义的颂扬,对苟安政客的鞭鞑,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关怀。《采薇图》,水墨淡设色画,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取材于夏末周初,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作为夏臣,宁死不吃周粟,在洛阳首阳山采薇渡过余生。最后双双饿死,临死前作《采薇歌》,以示不屈之志向。《采薇图》着力刻画了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物。他们一个倾心而述,一个洗耳恭听,人物刻画传神生动。背景设置苍郁厚重,体现出画面人物对亡国之恨原因的深刻探究,不用语言渲泄,而用画面渲染,用以赞扬有骨风、有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抒写家国离乱之痛。和《采薇图》意旨接近的还有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绢本设色画,纵29.4厘米,横827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图描述了一个经典的王朝复兴的故事。该图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将晋文公重耳成功建立晋国的故事完整地展现在画面之中。全图分为六段来描绘,重耳在公元前656年,晋国内争,重耳遭流放。先后奔狄(山西),借道魏国,到达齐国,途径赵国、宋国、郑国、楚国,后重返晋国,当上国君,成为晋文公,并成就春秋五霸之一。宋君成为金国质子的经历与重耳如出一辙。这正是李唐绘制《晋文公复国图》的真正目的。是李唐在偏安于一隅的境遇下,激发南宋君臣,不计荣辱,希望赵构挥师中原,收复河山。以晋文公重耳的经历,来抒发他爱国主义的情怀。

四、结语

李唐是自五代荆浩开启的全景式水墨山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又是唐朝青绿山水的继承者。他以艺术的创新精神发明了马牙皴和斧劈皴,丰富和发展了唐宋两代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章法布局,意境锤炼和主题表述。他是北宋山水画的终结者,南宋画坛的引领者。在中国画坛矗立起一座历史丰碑,是中国画坛画风研究的重要窗口,他架起了两宋之间山水画的桥梁。

参考书目:

①《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7

②《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③《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张桐瑀著,海南出版社,2004.6

④《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三联出版社,2008.1

⑤《中国通史》,卜宪群著,安微教育出版社,2016.5

作者简介:乔国强(1960-1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溱洧书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书画。

3043500338291

猜你喜欢
李唐山水画山水
空蒙山水间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爱在一起 感恩有你
庭院中的童年
我是这样“诞生”的
爱心义诊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