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境论的中国传统假山审美研究
——以江苏扬州小盘谷假山为例

2022-03-14 00:06刘玉华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假山园林意境

马 涛 刘玉华

一、引言

古人云:“石乃天地之骨,园林之骨。”假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近代学者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说:“叠山为吾国独有之艺术[1]。”相较于西方园林中具象的石刻雕塑,中国的假山包含了更多哲学思辨的内涵,因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艺术十分必要。遗憾的是,目前假山的审美意趣模糊不清,假山作品良莠不齐。为此,梳理、探讨并研究园林假山审美迫在眉睫。

假山的审美意趣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化,经历过曹汛先生所说的造园叠山“三阶段”,从自然主义阶段中达到真山的效果的“实有深境”;再到将真山抽象精练描绘在小山之中实现“虚有深境”;最后回归真实,重点表现真山的局部达到“似有深境”[2]。从中可以看出,假山的审美意趣从追求真、到追求假、再到回归真的转变,是不断推陈出新、螺旋上升的。

本文以王昌龄的“三境论”为思想基础,探讨假山审美。王昌龄在《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3]:“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手心,营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在假山的欣赏过程中会经历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过程。感知假山物境,即假山本体的欣赏,包含假山山石形态、平面特征与立面特征等,侧重于假山的静态观赏;感知假山情境,即假山与周边环境等创设情境的关联欣赏,与花木、水体、建筑等要素的关联、行走路径的关联以及最佳观赏点、观赏的三远体验等,侧重于动态观赏;感知假山意境;是在物境和情境的基础上,增加了联想与比拟等艺术元素,是如临真山的意境、诗情画意的意境,实现了“物我统一”(如图1)。

图1 假山物境情境意境联系图

文本以江苏扬州小盘谷假山为例做实证分析。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言:“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近代学者陈从周在《扬州园林》中写到:“此园(小盘谷)假山为扬州诸园中的上选作品。叠山的技术尤佳,足与苏州环秀山庄抗衡,显然出于名匠师之手[4]。”所以,小盘谷作为扬州名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假山审美

(一)假山物境的形态美

1.假山的形态特征

假山的形态可以从山石的品种、大小、颜色、纹理、形状等方面来考量,例如太湖石,色灰且玲珑,纹理似鬼脸皴,有“瘦、透、皱、漏”的特征,有形似观音的留园冠云峰、形似牛吃蟹的狮子林湖石和形似九狮峰的留园湖石等。不同的山石品种其形态特征不同,表现出来的形体美的标准也不一样。湖石重玲珑秀美、黄石重粗狂浑雄、英石灰亮褶皱、笋石形似竹笋、宣石白雪结晶等,各色山石各具特色,标准不一。

2.假山的平面特征

山石的平面组合对叠山胜境的实现有很大影响,包括山石平面布局的起承转合以及接形合纹的堆叠技法。假山的平面组合是在模拟真山的起脚走向,山脚轮廓线切忌重复直线或者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式形状,应为宛若自然的曲线体态。假山平面的变化可以分为转折、错落、断续、延伸、环抱和平衡等不同类型。在假山堆叠技法方面,则体现在假山的“拼接”技法上,简而言之就是“接形合纹”,形态上相接,而纹理合纹。

3.假山的立面特征

从整体来看,假山立面可以分为“上小下大”和“上大下小”两种形式。“上小下大”体现出假山的稳定之感,是真山土山的延续,例如苏州狮子林的湖石洞天。而“上大下小”则更能体现假山的险峰佳境,是“海上仙山”或“壶天自春”的延续,例如苏州环秀山庄。而具体来分,可以包括拉底、中层以及顶层。拉底与假山平面特征类似,中层则更多表现在假山堆叠技法上的上下衔接,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使假山的立面造型更有层次感。比如“连”和“搭”等技法则重点突出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收顶则包含峰顶、峦顶和平顶等。峰顶通常注重山峰的模拟,有远观之趣,例如苏州五峰园的五座太湖石山峰。峦顶和平顶注重平远意境的表达,例如环秀山庄山顶略有起伏、整体较平。

(二)假山情境的空间美

1.假山的关联要素

假山在中国造园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与园林中的花木、水体、建筑物等共同构成立体的“山水画卷”。如果山石是园林骨架,那么花木就像其贴合的毛发。假山由于花木的存在而更有真山自然的意境,假山上的植物随着季相变化而充满生机活力。假山与水体也是相伴相生,瀑布、跌水、溪流、飞涧往往也由山石地形变化而产生,例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正是如此。假山与建筑物的相连往往增加了人间气息,在假山顶安放亭、楼等,如苏州沧浪亭中印山石屋上有见山楼、苏州惠荫园小林屋洞上有岳崎山房、扬州个园夏山上有鹤亭。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园林要素,把假山与各要素形成有机融合。

园林假山之美既来源于静态的观赏,还得益于精妙的路径营造手法。游人在观赏时达到步移景异的动态效果,产生妙趣横生的美好体验,实现了童寯先生所说的“眼前有景”。古人云“静观流水动观山”,游观的体验往往让人以假乱真。

2.假山的游览路径

要实现游观的效果,离不开游览的路径[5]。路径这一概念,是园林游览路线中连接各部分节点的通行网络,路径能够引导观赏者游览通行。《江南园林论》中提到路径:遇山的转化形态主要有盘道、蹬道、洞道、谷道、飞梁。遇到山水交接地带时会转化为石岸、石桥、汀步、石矶等路径类型。这些路径类型都属于假山路径的范围内。

假山路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方向上的曲折婉转,指的是山路给人以迂回曲折般的线性空间感,使游览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假山路径丰富的蜿蜒曲折变化。这种曲折婉转的特点不仅可以增长观览长度,延长参观时间,还能起到拓展空间的作用,可以在有限的场地中营造无限的风光,增加不同角度上的审美体验。另一基本特征是高低错落,指的是游人在园林道路中更易感受到丰富的路径高差的变化,从谷涧到攀临顶峰再到身在幽洞感受,有时幽谷兰香,有时凭高临风,有时豁然开朗,这种高低错落的场景极大提升了观赏空间的趣味性。

3.假山的最佳观赏面

路径是游观的路径,假山游观过程中往往会安排最佳观赏点供人停留。最佳观赏面的营造通常依据画理画意刻意安排,表现出山峰姿态、层峦叠嶂、洞壑幽深、平冈小坂等。是对真山的模拟,也是对“三远意境”的表达。以南京瞻园南假山为例,在《南京瞻园设计专题研究工作大纲》[6]中详细记录了刘敦桢教授改造南部假山的过程:一是南侧假山由绝壁、主峰、洞龛、山谷、水涧、瀑布、步石和石径等单元组成,实际在模拟真山;二是园林中瀑布多为垂直式,拟用一直一横方式,逐步使其多样化;三是多用石壁,对平坂小阜采用土中夹石的方法,使其与石山产生对比作用,又可节约人力物力;四是将马远、黄大痴、阎次平、倪云林四种不同的山水画法混用于一处。刘敦桢先生仍然以精妙堂南侧的平台为最佳观赏点,游人向南侧望去,山崖洞龛式的假山出现在眼前。瞻园南假山的最佳观赏面考虑到真山洞壑的模拟、平面横向纵向的布局、山石与土壤的兼用以及山石皴法的运用。正如笪重光在《画荃》提到“一收复一放”“一起又一伏”“一纵一横”等原则,其余如大小、明暗、虚实等,莫不如是。

4.假山的三远变化

山有“三远”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山体的高远、平远和深远。如何实现主要是根据视点、视距和视高而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视距适宜度与观赏艺术效果联系密切。正如古人常说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说的就是物体近距离与远距离的审美处理。“形势”说的是山川气脉, “百尺”是人的活动范围,是人目光所能见其“形”的范围。而“千尺”是山川气脉的尺度范围,是人目光之所能见其“势”的范围[7]。其中“百尺”这一距离便是外部空间的常用尺度,将其换算成现代测量学中的尺度便是23-35米的范围,这也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以及凯文林奇的《总体设计》中25米的距离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外部空间效果相符合。园林中,常将视距控制在山体的2-3倍范围内来增加视角,使之产生高耸感。刘敦桢教授在南京瞻园南假山的营建过程中,静妙堂与高约9米的主峰间距离22米也印证了这个数量关系。亲历环秀山庄假山的人都会感觉第一眼观山其体量并不大,主要是南侧廊子未予复原造成的。依照杨鸿勋所复原的平面图,观赏距离的拉近使得假山气势磅礴起来了[8]。

(三)假山意境的意境美

超越物质实体本身,产生联想的意境美是假山审美的更高境界,所以有“有真有假、作假成真”一说。当然假山的美离不开真实的石头。假山本身的“石气”使得新材料盛行的今天仍然不被大面积取代。通过“以小见大”或“以少胜多”的手法总可以给人“如临真山”“诗情画意”等无限的联想意境。

1. 如临真山的意境

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古代能主之人总在追求山林野趣、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乐。通过叠石掇山,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实现真山的自由收缩。作假成真,仿佛置身于山川之中,感受高山的雄浑气势。同时,造园家利用不同形态、颜色、纹理、质感的天然石材,塑造成具有矶、峰、峦、岩、壑、洞等风格多变、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唤起人们游览于自然意境中的美好遐想。正如环秀山庄在有限的空间内求得真山之意,郑文康通过卷画的方式展示在假山中行走的路径,探讨了身临假山如临真山之趣。

2. 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的园林、绘画、戏曲、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会相互影响、互相连通。早期的造园家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多种才情兼并一身,“诗画双绝”的王维建造了辋川别业、明代计成既是造园家又是画家、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晚年也醉心建造园林。画家在纸上作画,讲究高低、开合、虚实和收放,在叠山手法和构图上异曲同工,是对自然山体的规律的概括与总结,而且还可以看到主峰高耸的山水画理。此外,除了用意境表达诗情画意外,还依靠题刻诗句文字来使之充满画境与诗情。也难怪醉心于倪瓒《狮子林图》的乾隆皇帝会在圆明园与承德避暑山庄二次仿造狮子林。

三、小盘谷假山审美分析

小盘谷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老城区内,原名为徐氏园。由于园内假山九狮图山尤为著名,其假山高势险峻、路径盘旋、曲径通幽,“小盘谷”也因此得名。小盘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扬州园林的经典之作,展示着扬州园林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移步换景的园林特色。

(一) 形态美

首先,小盘谷假山选石大多选用坚韧圆润、剔透玲珑、有丰富肌理和婉转之势的太湖石,其中九狮山的主体采用太湖石进行掇叠,营造出了色彩统一、形态万千、气势磅礴和拔地而起之感,如小盘谷的九狮图山体现了九个狮子似仰天长啸般高昂的姿态,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堆叠形态,还如狮子滚绣球中体现了狮子强大的凝聚感,无处不在地透露出设计者的审美立意,这也决定着小盘谷的假山堆叠的成败,体现了假山的物质形态美。小盘谷假山的平面形态曲折变化,凸显动态美感。其次,小盘谷背景的云墙更是将其立面造型的跌宕起伏与高低错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体现了小盘谷高低的层次感形态的增强,也突出了高超的叠山技艺下体会的错落之感。

(二) 空间美

小盘谷假山占据整个园林空间的核心位置,并与重要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形成对景,充分利用园林的地貌,分配多种不同的景观配置要素,空间形成有机关联。从假山与建筑要素分析,小盘谷的九狮山和六角亭设计方式是建筑与假山的组合方式,利用假山的高度在假山上建亭,既营造出广阔的视野空间,也营造出俯颇全园的建筑空间,既满足了其建筑功能,又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固定形制。

从游览路径分析,小盘谷的假山路径是在有限的空间追求无限的变化,在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中给人带来动态的美感。在游览过程中,如果想要达到山顶处观赏更大的视野空间,就必须通过狭窄陡峭的蹬道路径,如果想穿越山洞感受豁然明亮,就必须通过昏暗的隧道路径。空间的大小、明暗、宽窄转化得淋漓尽致。

从最佳观赏面分析,小盘谷的最佳观赏面是九狮山,其正对面就是最佳观赏点。九狮山山体整体比较紧凑,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为园林的主要景观[9]。犹如狮子形状的假山不断吸引游人视线,激发了游览者的好奇心,使其往复观赏并逐步向中心区域一点点靠近,使周边路径对中心空间形成围绕之势,将人们的视线不断汇集到中心区域。因此,九狮图山的最佳观赏面与周边路径高低起伏的连接可以增加其空间感和吸引力,可以给游人提供长时间的驻足空间[10]。

从假山视距分析,以小见大是突出九狮图山的主体性特征。根据实际量化分析手法,得知A(桂花楼南)、B(水榭)、C(曲尺花厅)相应各点距离中心景点九狮图山最高处和凉亭最高处的水平距离,从而得出在水平视距的限制下,小盘谷景物垂直视角展现空间的高耸和壮阔感。

以九狮图山作为景点,从其周边视点的视线数据,可得表1。可知以A点为视点时,九狮山形屹立中央,亭给人若隐若现之感;在B点可把高耸的九狮山和亭尽收眼底;C点将主体建筑凸显却缺少山体的高耸感和神秘感,由此可知,站在不同的视点展现来的周边环境要素不同,B点看到的较为全面,为最佳视点。

表1 小盘谷视距分析表

综上数据分析,所有水平视距均在15m内,主景九狮图山的视域范围仍保持在30°以上,平均视域范围达48°。由小盘谷的主景视觉环境可见其山体高度对于视觉的冲击力。在静态观景时,所获得的景物垂直视觉效果而言其冲击感最强。

小盘谷景点分布较平均,园林空间相对狭窄,视距范围相对集中于九狮图山的主景区,正所谓苍岩临水,溪谷幽深,咫尺天涯,最终才能获得“以小见大”的视觉效果,营造空间上的对比,视觉上的壮观,成为“以小见大”这个造园理念的践行者。

(三)意境美

“盘谷幽隐”是中国传统人文意向中较为典型的意境。小盘谷中真山意境美通过曲桥、磴道、亭、曲池等表现得非常自然,互为一体。从意境创造和欣赏的角度看,时间的因素也影响着小盘谷假山。不同的季节会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春季生机盎然、夏季绿叶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方显真容。

从空间意境来看,小盘谷的主景假山九狮图山后最东部的波形景墙,环通南北,别具一格。不仅起到了隔景、障景的作用,其自身亦自成景观,在屋檐和密竹间宛若“游龙”。其带来的意境美重点突出了强大的内聚力,达到审美客体高层次美的哲理追求。给人们带来一片有限的风景同时还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境即为意境,这也体现出小盘谷假山非常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四、结语

本文从三境论出发,重点分析假山物境体现的形态美、假山情境体现的空间美以及假山意境体现的意境美,尽管本文的讨论有些不成熟,但期望以此激发广大学者对传统假山审美倾向的大讨论。

猜你喜欢
假山园林意境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