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下纪录片传播方式与叙事策略的创新研究
——以《早餐中国》为例

2022-03-14 15:33张玄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2期
关键词:弹幕早餐纪录片

张玄璇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在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影视业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正在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其中类别之一的纪录片,也正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屏幕走向方便快捷的移动端屏幕。而要实现这样的改变,纪录片就要有所发展和创新。《早餐中国》就是媒介融合趋势下所诞生的纪录片,它于2019年4月22日播出,截至2022年6月,共播出三季,单网播放量近10亿,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8.0分涨至第三季的8.8分。从它的高播放量与高口碑可以看出,《早餐中国》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一次成功突围。

1 多路径传播方式:多方联动扩散影响

1.1 传统电视台与网络视频平台联合制播

《早餐中国》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同时播放也在这两个平台,先由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同日海峡卫视在晚间进行重播。海峡卫视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卫星电视国际频道,它不仅面向大陆观众,而且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也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在经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海外播出平台“长城平台”上,海峡卫视具有领先的影响力。近年来,海峡卫视一直在尝试跨界融合,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市场化的转型之路。腾讯视频自制的纪录片凭借着高质量的内容及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逐渐在众多视频网站的自制纪录片中崭露头角。腾讯视频通过增加自制内容、品牌矩阵化运营打造了数量众多的优质纪录片。在2019年网络视听大会中,腾讯视频夺得了7项纪录片相关奖项,吸引了1.08亿愿意为纪录片付费的视频用户[1];2019年底,腾讯视频纪录片自制内容数量占比超过60%,实现了自制内容数量反超引入内容;截至2022年6月,腾讯视频共推出了135部自制纪录片,平均每年都有30多部纪录片上线。

海峡卫视与腾讯视频的战略合作能够将《早餐中国》的内容传播价值充分释放,台网合作使得该片能够用成熟且专业的方式扩大覆盖面积、增强传播效果、把控粉丝流量。因此,《早餐中国》的成功首先就要归因于其对“台网融合”理念的正确实践[2]。

1.2 巧用“弹幕”互动传播

“弹幕”源自于日本的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动画。“弹幕”的流行是网络视频平台深入发展的结果。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单一结构性话语,信息往往都是自上而下流动的,单向传播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而“弹幕”打通了“两个意见场”,构建了新的公共领域,一方面媒体通过视频向用户传达信息和表达观点,另一方面用户通过发送“弹幕”参与讨论并进行意见的表达[3]。腾讯视频平台拥有发送“弹幕”的功能,因此在播放《早餐中国》时,观众能够在“弹幕区”实时地表达和反馈意见,吃过画面中介绍的早餐的观众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未吃过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渴望,还有观众会推荐相似的食物与门店,也有人会对视频的画面节奏等提出建议希望片方能够改善……这样的互动实际上也是对纪录片的二次创作,观众发送的“弹幕”拓展了纪录片本身的内容与含义,使其越来越丰富,“弹幕”与纪录片逐渐融合,成为这部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弹幕”不仅延伸了纪录片的内容,还增强了观众观看节目时的体验感,同时还加深了片方与观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因此运用“弹幕”互动,能够加深观众对纪录片的印象,大大增强纪录片传播的效果。

1.3 宣传营销平台多元化

《早餐中国》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平台进行了宣传与推广,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早餐中国》开设了微博账号,并建立了微博话题,官方账号会在节目播出期间带话题发布相关微博,增加节目曝光度。与此同时,官方账号还会发布大量的预告片和宣传片来为节目造势,其中宣传片《世间不过是一顿早餐》在微博上收获了上万的点赞量,给节目的开播创造了热度。除此之外,官方账号还大量转发网友的留言与回复,这不仅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纪录片在微博平台的宣传如火如荼的同时,《早餐中国》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也同步进行着,通过公众号的推文,用图文结合的表现方式对每一集的早餐进行详细的介绍,这给观众提供了除观看视频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公众号还会发布“编导手记”系列文章,编导用第一人称来描写自己在拍摄过程中对各种食物的感受,这种正片之外的新视角使得纪录片更加真实、饱满,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2 多样化叙事策略:经典主题推陈致新

2.1 更新叙事形式:短视频与“探店Vlog”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关系中被动的受众转变成为拥有主动权的用户。作为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用户的地位日渐凸显,因此,传统纪录片要想实现融合转型,就需要借鉴新媒体的思维方式,根据目标用户的喜好来制作新颖且优质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信息碎片化的特征越来越显著,推动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90.5%。为了满足短视频时代用户的观看需求,《早餐中国》每集仅有5分钟左右的时长,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等通过一个主题串联多种美食的传统长纪录片,《早餐中国》每集只聚焦一家店,介绍一种食物,这样简短的视频更适合观众利用碎片时间观看,也能更好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传播[4]。

《早餐中国》还创新性地使用了“探店Vlog”的形式来进行叙事,这种新的视频形式在短视频时代深受大众的喜爱,通过这种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作品相比于传统纪录片多了一份随性与生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影片的结构也是松散随意的,相反,虽然每一集视频都很简短,但叙事的结构却是完整立体的。《早餐中国》每一集视频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对本集早餐进行介绍,通过店主或者是顾客的旁白来配合画面,介绍早餐的特色、样式,早餐店的环境、人流量等,在短时间内调动起观众的食欲,最大限度地保持观众的观看欲望;第二部分以早餐店的顾客为主体,影片会着重记录顾客行为、收集顾客评价,通过顾客的讲述,从另一个角度去描述早餐,突出早餐的味道、店主的性格等;第三部分会详细地描述早餐的制作过程,同时会重点突出其中最有特色、最精华的部分,包括对食材的选择、特殊的制作工艺、烦琐的制作步骤等,从这一部分开始,影片的节奏放缓,为最后一部分的抒情故事作铺垫;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店主的故事,通过对店主的生活、家庭、理想等多种方面的叙述,将影片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核与早餐店串联起来,在片尾“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通过一首歌进一步对情感进行升华,在歌声中,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早餐店对于店主与顾客的意义,更能体会到它对这片街道、这座城市、这方土地的意义。《早餐中国》虽然时长简短,但是主题立意鲜明,叙事结构清晰,节奏明快有序,情感层层递进,因此也能讲好故事、做好美食介绍。

2.2 改变叙事视角:平民化与去专业化

新闻叙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一方面,由于传播网络是基于人际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因此新闻的生产以及消费更加依赖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带来了大量的新闻内容,在这种挤占之下,主观性叙事文体反而得到更加自足的发展。相比于传统新闻,数字时代的新闻叙述视角开始由客观转向主观[5]。

《早餐中国》摒弃了宏大叙事视角,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早餐”为切入点,讲述了众多“黎明前讨生活的人”的故事,这种以普通人为主角的平民化影像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些早餐不仅带给人们味蕾上的感知,同时还有情感上的寄托,透过影片,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开粉店的陈学义、向艳华夫妇就算再忙,每天也会坐着公交车接儿子放学,给予儿子更多的陪伴(湖南长沙,第一季第1集),生活再辛苦,父母也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条件,父母之爱纯粹而厚重;黄家旭、谢芳玉夫妇每天凌晨3点至中午12点轮流售卖烤猪,11年间日复一日,但每天店铺打烊后夫妻俩都会一起“聊聊天、散散步、兜兜风”,黄家旭还对老婆承诺三年之后带她去游山玩水(海南临高,第一季第22集),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简单却温暖……《早餐中国》立足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准确地把握了观众的情感需求,该片秉承“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的主旨,让观众获得了归属感[6]。

抛开了传统纪录片精心总结的解说词,《早餐中国》作出了“去专业化”的创新,所有的旁白都由店主自己解说,这种主观视角的叙述使纪录片更加“接地气”,削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在采访顾客时,偶尔不稳定的运镜及导演的画外音营造出了屏幕里的人在与观众面对面交谈的错觉。《早餐中国》呈现出的“去专业化”效果不仅没有降低影片的质量,反而给它增添了一份烟火气,在这样的视角下的每一个被记录的人和事,都是真实而又鲜活的[7]。

2.3 创新叙事风格:注重网感与年轻化表达

相关调查显示,纪录片的受众年龄在18到35岁的占总体受众的比例较大,因此,纪录片要想得到用户喜爱,就必须把握年轻人的媒介内容偏好,制作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内容。

《早餐中国》在制作过程中十分注重网感与年轻化表达,通过结合活泼的“花字特效”、“鬼畜”的剪辑、俏皮的音效等元素,形成了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在介绍鱼粉时(湖南郴州,第一季第21集),画面先是不停地切换对顾客碗里辣椒的特写,再配上花字“红”,突出了鱼粉的辛辣,但面对采访,每一个顾客都用理所当然甚至不屑的口气表示鱼粉必须是辣的,“鱼粉不辣就不好吃了”“不辣的谁还吃啊”,习惯了早上吃鱼粉的他们面对辣椒早已泰然自若,然而这时画面却一转,刚刚这些被采访的顾客吃粉时大汗淋漓,这种连续的转折和令人意外的对比使纪录片产生了综艺效果,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趣味性;在对拌水粉店的各类食物进行介绍时(福建宁德洋中,第一季第24集),影片还采用了“鬼畜”的剪辑效果,画面快速且有节奏地切换展现各类食物的图片,配合上有鼓点的音效及变调的人声旁白,让这个片段产生了一种非常吸引人且节奏鲜明的效果,这种使音乐与画面高度同步并不断重复的“鬼畜”视频是受现今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亚文化,《早餐中国》作为主流媒体海峡卫视参与出品的纪录片,其对亚文化元素的融合让年轻人感受到了认同感,极具网感的剪辑画面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的关注与喜爱。

《早餐中国》对网感的极致发挥及对年轻群体喜好需求的精准把控,给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观看体验,这种与时俱进、契合受众观看兴趣的叙事风格使得该纪录片突出重围,走上了成功之路。

3 结语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高度评价了《早餐中国》,他指出,《早餐中国》契合了当下碎片化的传播环境,用参与式、民间化的创新手法,使其更好地融入了互联网文化,同时,腾讯视频与海峡卫视的深度合作也让人们看到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可能性[8]。

但是《早餐中国》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短视频时长有限,导致了影片的叙事比较浅显,无法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与情感,并且故事结构模式化明显,节目播出以来其叙事流程基本是一致的,较为单一,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其次,节目的受众定位为年轻人,该纪录片在制作时进行了大量创新与改造,要想呈现出平民化的拍摄效果,但是也因为过分追求“接地气”,丢掉了一些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再次,《早餐中国》的商业化气味浓厚,即使导演王圣志澄清过并未收取商家的任何广告费用,但影片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会带给观众一种看广告的感觉,造成这种观感的原因:一是纪录片在对某种食物进行介绍时只选择了一家店进行讲述,叙述内容不够丰富;二是影片最后并没有对本集内容进行一个总的升华,缺少价值传递。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之下,《早餐中国》需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既要把握住新兴传播方式的活力,又不能丢失纪录片该有的专业感与艺术审美追求,只有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保证影片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

但是总的来说,《早餐中国》是成功的,它为传统纪录片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比较优秀的范本,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依旧能够指引未来的纪录片走上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拥抱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成功路径。

猜你喜欢
弹幕早餐纪录片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