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协同培养高职化工类精英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22-03-14 08:18
广州化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精英技能人才

吴 健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据浙江省2020年招生统计:浙江省总计32.6万考生,实际招30.77万人,总录取率达到94.38%,与去年基本持平,包括普通高考招生25.41万人,入学率是94.78%;单独考试录取5.36万人,入学率是92.57%,而高职录取层次将面临层次不齐的现状。根据对新进生源的调研,发现他们学习层级差别很大,学习能力也相差悬殊,学习兴趣千差万别。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如果学校培养人才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培养输送的只是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工人,未必过于单一,那么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要。尤其对于高职学生,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教育更应该正视其差异,适当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以实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多路经成才的培养目标。

实施现代职教视野下对精英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推进健全现代职教体系,也有利于提升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多元化用人需求,急国家之所急,为我国制造业的崛起而贡献力量。

1 精英人才培养规划路径[1]

以培养高职精英人才为抓手,培养大国工匠所必备的技能以及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和专注力。主要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精英类人才培养规划路径示意图

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专业摸底测试,根据学生特点,在大一第二学期可以分类组建精英班组、研发创新组、专项技能实践与大赛组、创业组等,定制教学模块,进行分类重点培养。

图2 精英人才培养对接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五大对接融入,教学场所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工程创新中心,教学内容就是在项目化的基础上融入最新的行业标准,整个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研发过程)融合,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团队、班组学习特色而定,授课形式需要灵活多样,教学有结果(产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精英人才的素养的核心重在工匠精神的养成。通过这五大对接推进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与企业专家良性互动,推进分层教学、重点培养教学改革。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好团队后,需要安排专业教学团队因材施教,对于研发创新组,主要教学地点在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工程创新中心,学生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应用等方向的学习、实践,与企业联动,引入企业技术提升项目等开放性实践项目。

图3 研发创新组精英培养流程

Fig.3 The elit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R & D and innovation group

对于专项技能实践与大赛组,主要教学地点在专业实践基地,接轨国家技能大赛标准和内容,学生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检验、日化产品复配技术等有关精细化工行业以及国家层面的技能大赛工作。

对于创业组,主要教学地点在专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室,主要从事与专业相关创业工作,从产品创意到市场营销,由专业的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完成。

最后,在大三学年,需要联合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入驻企业研究所、技术中心等,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企业开展综合训练,其知识、技能、素养得到综合提升,这样专业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认可。

2 人才培养与考核[2-3]

精英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坚实的校企合作平台,专业联合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汇聚各类资源,依托专业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工程创新中心以及共建企业研究院等,提升专业实训基地功能,设置“教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站”等,工作室就是教室,工作室也是研究所,破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建立“项目引入-平台实施-成果产出-成果转化(企业投产、反哺教学)”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成果产业化、企业培训等服务功能。

图4 精英人才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elite tal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实施精英人才培养,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图5为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从大一到大三各学年在课程体系构建、岗位定位、主要课程制定、教学场地选择、教学项目实施、教学组织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安排。在分流分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以及小组人数,一方面经过自主报名和选拔,组建高职精英人才教学班组,进入“研发创新组”,可以按照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在工作室、工程创新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教学,配备必要的师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技术技能精英的事迹宣传,可以定期举办优秀学生、技术能手等学生精英事迹汇报会,让学生有荣誉感和认同感,形成崇拜精英的氛围。

在教学考核方面需要与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与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考核标准。考核可由校企联合组建的导师组成,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市场认可度(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并从专利申请和授权、论文发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技能学科竞赛获奖、参与导师项目数量与质量、获奖学金等方面健全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拔尖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对融合创新项目、成果等以科研奖学券、投产转化券和学业学分奖励券等进行计量实施绩效管理,持券优先转化兑换交易,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奖励券提前选择预就业,明确职业规划等。

3 精英人才培养建议

3.1 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4-5]

行业、企业、学校“三主体”联合开发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课程等,整合各类资源,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培训资源互转,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资源,课程模块提炼成职业培训资源,社会服务又转化成教学特色资源,反哺更新教学资源,实现“三对接”。

3.2 需要对精英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完善[6]

为顺利开展精英人才培养,没有机制保障是行不通的,需要顶层设计,一是设置组织机构,成立分院领导为组长,教科办主任、专业负责人、企业技术总工等为成员的精英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精英拔尖人才计划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等工作;二是制定《拔尖创新才选拔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完善适宜的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对入围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班学生实行动态化管理,允许退出机制,另外结合学生自主报名、选拔测试和导师推荐意见可适时予以补充,确保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班学生日常专项讨论、专业培养深造等以小组为单元自主开展,班级管理以原有班级为主。三是建立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学校对入围精英拔尖人才的培养分院或专业根据类别不同,设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如A档给予20万/年,B档给予10万/年,另外企业研究院设立奖教基金,奖励优秀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入围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生在技能、科技竞赛、各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建立平台保障机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总工等来校开展讲座和讲学,为学生搭建参与专业领域前沿研究的学习交流平台,选派学生到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学习交流。

4 结 语

探索并不断完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校企合作,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优、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主要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精英技能人才
人才云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