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探寻

2022-03-15 08:45张小兵
关键词:文本分析

张小兵

【编者按】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较之必修课程,学习难度更高,以“研习”为主,这给课程实施带来更大挑战与更多可能。上一期《独家策划》栏目,围绕“聚焦”与“关联”两个关键词,基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的已有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实施的一种思路。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紧跟教学进度,陆续呈现一线名师关于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各个单元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以期带来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摘要: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诗意”是主题内容,“探寻”是研习的方法。应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特点,确立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继承传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研习中自主探究、生成,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关键词:诗意探寻;文本分析;学习设计

一、学习内容与目标确立

語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由4课构成:第1课为《氓》《离骚(节选)》,第2课为《孔雀东南飞》,第3课为《蜀道难》《蜀相》,第4课为《望海潮》《扬州慢》。上述作品都是所处时代的典范诗歌,大体呈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与不同体式,具有深度研读的价值。

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以“专题研习”构成单元,内容上突出专题性,学法上突出“研习”。根据教材导言和学习提示等,“诗意”是本单元的专题内容,“探寻”是研习的方法。《毛诗序·关雎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9270。可见,诗是“感发”的艺术。“感”指向诗意内容,“发”指向构思、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等。所谓“诗意的探寻”,就是揣摩诗人内心所“感”,探索诗人如何“发”出诗意的学习。同时,本单元作品具有鲜明的历史时序性,“探寻”便意味着比较、发现,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新的体验和发现”③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4,34,34。,并注意引导学生“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③,在专题研习中,“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④。

据此,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能感受古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中体现的文化精神;能探寻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揣摩其独特的韵味;能梳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比较诗歌在声韵格律、表现手法、审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能联系自我生命体验,总结古典诗歌学习的经验。

二、文本分析与学习重点

(一)《氓》《离骚(节选)》解读

这两篇文本分别出自《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作,各自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不同抒情传统。

《氓》以弃妇的身份及口吻,围绕一个“婚”字,叙述自己与氓从相识到允婚,从思念到新婚,从遭弃到离婚的过程,抒发了自伤、自悔、自悼的情感。这首诗借追述往事来抒情,具有融情于事的特点。情从事出,“事”自然是研习的重点。诗中的事有明与暗之分,“明”即弃妇所叙之事,“暗”即氓所经之事。氓之事看似清楚,但都是弃妇“一家之言”,存在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如,氓真是商人吗?氓有一个怎样的家庭?氓是否曾“卜”“筮”?氓遣“良媒”了吗?氓有无苦衷?事又有详略之别,思念章节细描细绘,“三岁食贫”“三岁为妇”“二三其德”则为概述。叙事中又穿插议论,评自我,论丈夫,批天下男性。以上都与弃妇的形象有关,更关涉诗歌的主旨。《氓》中的字词有多解,其主旨也可多元理解,这是一首阐释空间较大的诗歌。中国古代经学的传统解释,一般从纲礼伦常出发,认为这是一篇刺淫佚、讽其事之作。当代人一般从人格独立和人生价值的角度阐释,认为这是一首劳动妇女控诉不公平命运、从自悼走向自醒的诗作。从兴、观、群、怨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怨”诗。“怨”是触发诗情的原因,对“怨”发生原因的理解,则是深入探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路径。“怨”,可从弃妇的人生故事中品味,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细节中推敲,从淇水、桑叶、桑葚等意象及意境中咀嚼,还可从“子”“尔”“士”的称呼中揣摩。事实上,《氓》是一首直面现实的诗歌,弃妇是一个普通妇女,氓也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诗经》及其后的作品中并不缺乏类似的悲剧故事,他们的故事并不具有奇特性。唯其普通,才更具代表性甚至象喻性,也更容易引发共鸣。

综合司马迁、王逸、钱澄之等人的理解,“离骚”二字直观地展现了屈原诗意发生的原理——遭遇扰动不安的忧愁而作诗。《离骚(节选)》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在现实中政治失意、在幻想中追寻理想、在徘徊中不忍弃国。课文节选了第一部分内容:诗人自叙出身、自美其美,自信、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政治理想遭遇黑暗现实,陷入深沉而痛苦的反思与抉择;在“悔”“反”“回”“复”中,寻找、确认并坚定自我追求与人生理想。文为心画,《离骚》是一首自我剖白的诗歌,从诗中读出一个“屈原”,理解其抒情主人公形象是欣赏的重难点。读诗首先应注意整体把握,从宏观上理解诗意和诗情,再“如琢如磨”,从细微处推敲。以下几点值得深思:诗歌为什么要从远古祖先写起,是为了炫耀自我,还是要突出什么?如何解释诗人以采集香草鲜花“重之以修能”的行为?香草、美人等出现在诗人的哪些心境中?怎样理解屈原近乎“洁癖”的高洁追求?屈原的情感品质和人格力量是如何得以彰显的?《离骚》是屈原的心灵突围之作,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如,不得排解而不断抒发的激烈奔放的抒情风格,充满神话色彩的审美情趣和超越时空的想象力等。无论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可以结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的《屈原列传》来欣赏。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年2月本刊特稿这两首诗都是遭遇忧愁而作的诗,都有自叙其事并抒发情感的特点;弃妇与屈原都“自美”,都“被弃”,都要体现自我的追求,但同中又有异,两者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价值追求、思想境界也不同。《氓》,情在事中,情随事迁,“事”成为焦点,呈现的是一个“吃一堑,长一智”的弃妇形象;《离骚》,“事”为背景,“我”为主角,思绪缥缈,神游八荒,矛盾、纠葛之后呈现的是一个坚如磐石的本初之“我”。弃妇体现的是审视现实之后的现实感;屈原则是确认自我之后的超越感。

(二)《孔雀东南飞》解读

这是中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作。诗歌“小序”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故事采自民间,二是诗歌缘事而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一句,则表明了诗歌凄伤的情感,以及第三者叙述的视角。相较于《氓》和《离骚》,《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性更强。 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兰芝)自陈处境,请求“遣归”;夫妻結誓,兰芝归家;仲卿闻变,夫妻明志;仲卿别母,夫妻赴死;夫妻合葬,告诫来人。

叙事作品如何写出诗意?这是鉴赏《孔雀东南飞》的重点。无情难成诗,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这首诗无处不含情,涌动的“情”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刘兰芝不满、怨愤、凄楚、隐忍、不舍、担忧、坚决、惆怅、悲伤、悲愤;焦仲卿无奈、坚决、悲伤、不舍、悲哀、愤怒、凄惶、愁苦、彷徨;焦母不满、怒、大怒、怒不止、担忧、悲伤;刘母惶惑、不忍、欣慰;刘兄怅然、厌烦、恼怒……焦母的不满是潜在起因,刘兰芝的不满是直接起因,两者情感同样强烈,又各有不同。诗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一条情感线,它们交织在一起,有的同频共振,有的激烈对撞。故事的凄伤之情在众人的情感漩涡中逐渐走向深沉与激荡。

全诗五处比兴也是晕染诗意的重要因素。开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开启刘兰芝不满、凄楚的自述;结尾以鸳鸯相鸣于枝繁叶茂的松柏、梧桐中起兴,反衬现世的衰败与二人故事的悲惨。文中先以“磐石”“蒲苇”比兴,比喻夫妻的品德及对情感的忠诚;再以“磐石”“蒲苇”比兴,对比表达焦仲卿的悲愤之情,也暗示其对刘兰芝缺乏坚定的信任;随后以萧瑟景象起兴,影射焦仲卿愁苦的内心,暗示悲剧即将发生。首尾呼应,起于徘徊,结于悲怆;过程一波三折,辗转悱恻、凄婉动人。

当然,这首诗歌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如“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习俗、礼教规范以及家庭教育等对其悲剧命运的影响”“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等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相较于《氓》,本诗更具文人色彩,语言典雅、注重修辞、富于想象,体现了较强的文学性。因此,“小序”中的“时人”,应是一个或一群诗人。

(三)《蜀道难》《蜀相》解读

这两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名作,分别体现了“豪放飘逸”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从探究主旨的角度阅读《蜀道难》,对中学师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传统观点有讽玄宗幸蜀、刺章仇兼琼、罪严武、送友人入蜀、别无寓意五种说法,学者王辉斌指出:“(研究者)还新提出了……忆念友人、歌颂山川、描写蜀道、归蜀纪实、直书见闻、仕途坎坷、忧心边患、泛陈时事、惩戒军阀、爱君忧国、揭露时弊、抒发雄才大略、痛斥四川权要,以及双重主题、多重主题等。”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择一而论,也可以对比评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但不必刻意考据论说。读李白诗,重在揣摩其精神境界、审美趣味。从课程的角度而言,对这首诗艺术特点的把握才是教与学的重点。

《蜀道难》是一首奇特的杂言古体诗:一奇在构思,劈头长叹,再以三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文;二奇在风格,气势纵横,豪放飘逸;三奇在想象,描摹刻画,想落天外;四奇在语言,奇崛夸张,无理而妙;五奇在诗律,句式灵活,音韵自由;六奇在主旨,横看成岭,侧视成峰。《蜀道难》的最奇之处,在于李白驱遣古今、突破时空束缚的想象力:以神话入诗,“尔来四万八千岁”,“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由眼前而及千里之外,“问君西游何时还”,“但见”“又闻”引人入境,连峰、枯松之状若在眼前,飞湍瀑流、砯崖转石声犹在耳,蜀人之问直击灵魂。这些虽为虚像,却如实境,满纸烟霞。

《蜀道难》写的是自然之“蜀道”;《蜀相》叹的是人间之“蜀相”;李白的神思在天上,杜甫之神思在庙堂;《蜀道难》是古体诗,形式灵活、不拘一格;《蜀相》是律诗,秩序井然、法度严谨。

《蜀相》是一首访古诗,也是一首“灵魂出窍”的神游诗。一般认为,《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杜甫刚结束长达五年的颠沛流离生活。这五年里,杜甫曾身陷安史叛军之中,逃脱后任左拾遗、司功参军等小官,后又弃官而去,目睹烽火硝烟、生灵涂炭、君王昏聩、奸佞当道的黑暗现实。在此背景下,杜甫与诸葛亮“相遇”在诸葛武侯祠,展开了一场灵魂的告白。在这首诗中,杜甫是动态的,诸葛亮是静默的,诗中充满了“故事”和未尽的“潜台词”。首联,于叙述中点明武侯祠的地点,“锦官”“城外”,“柏森森”具有空间透视感,点出武侯祠庄严肃穆、幽深偏僻的特点;颔联,“自”“空”侧重炼字,突出了武侯祠少有人问津的事实;颈联,“三顾频烦”可谓荣光,“两朝开济”可谓功高;尾联,笔锋陡转,指出诸葛亮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结局。诗中既有对诸葛亮功业的仰慕之情,也有对其壮志未酬的痛惜之情;有联系自我人生经历而生发的悲情,也有对当世之人的讽刺与愤慨之情。全诗深沉蕴藉,停顿转折,力透纸背。李白的时空是扩张的,他的心随着时空走向万古千年、奔向宇宙八荒;杜甫也突破时空,神游古今,他是将时空压缩,让其在内心跌宕起伏。李白的“大”是“道性”的,与天地自然、宇宙万物同在;杜甫的“大”则是“儒性”的,他习惯于关注人类,往往由自我写到更广大的人群,“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便突破了“我”,指向诸葛亮之后的无数仁人志士。

(四)《望海潮》《扬州慢》解读

这两首词中,前者“图画”的是适逢盛世、极尽繁华的杭州城,后者描述的是劫后遭毁、破败萧条的扬州城。

相传柳永为拜谒镇守杭州的官员,作《望海潮》投赠之。如何展现杭州的美,是柳永遇到的难题,也是欣赏这首词的重点。柳永采用了“设色涂层法”。开篇以大手笔勾勒了杭州城宏阔的地理和历史,为铺叙杭州城张开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接着,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作为背景,勾勒出“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大影像。再以钱塘江如云的绿树、汹涌的江水,激活并扩展整个画面;以成列的珠玑、盈户的罗绮,将整个城市勾画成富庶豪奢的人间天堂。下阕诗人开始在这画面上重点渲染,西湖的景和人。“重湖叠巘”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局部画面也构成了几个丰富的层次,山美、水美、树美、花美,美好的“人”便呼之欲出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让画面在明暗之间突破了时间限制,具有了流动感,歌声优美,乐声回荡。最妙的是“嬉嬉钓叟莲娃”,让整个画面具有了祥和、可爱、灵动的美感,并洋溢着别样的生命气息。铺叙至此,柳永开始“言归正传”,自然引出造福一方的官员——他们气概非常,情趣高雅,悠闲自在,与民同乐。经过多方涂画,层层渲染,杭州城的美好画卷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结尾是应酬之语,凸显了投赠之意,但又归结为对杭州城的赞美,与全词其他部分形成和谐的整体。这首词格调不高,有粉饰太平之嫌,但手笔颇大,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从大小、远近、高低、点面、声色、光影、虚实等方面展开充分的想象,去捕捉、感受词中描绘的美。

扬州城是“淮左名都”,也可谓“自古繁华”。然而金兵南下,扬州城屡遭战事和焚掠。姜夔路过时,扬州已经“四顾萧条”,成为一座“空城”。伤心之城如何“画”?诗人韦庄说:“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作画之人有一颗动情的心,笔下的景自然动人。姜夔的“心”已经表露在“小序”中:“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因此,“画”法自然是“今昔对比”。这首词的对比颇具匠心。首先,上、下阕各有一组大的对比,上阕“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昔日盛况与其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等扬州城整体现状形成对比,下阕杜牧笔下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生活与今日萧条败落的景象构成对比。其次,上、下阕内部又各有几组小的对比。上阕,昔日繁华的扬州长街已长满杂草,当年充满生命力的池塘、乔木已残损或被废弃,当年人声鼎沸的城市已成为一座空城;下阕,当年才华横溢的杜牧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情感,当年热闹的二十四桥如今已变得死寂冷清,当年热情绽放的芍药花也无人来欣赏。大的比较,写出了扬州城的整体破败;小的比较,突出了扬州城无处不在的破败。词人的怆然之情、黍离之悲弥散在扬州城的上空,渗入它的每一个角落。欣赏这首词,还应注意多处引用或化用杜牧诗歌,以及赋予“废池乔木”“桥边红药”以人的情感的精妙写法。

创作《望海潮》《扬州慢》时,柳永和姜夔都是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人生际遇也不同,词中流露的情感自是天壤之别。但他们都丰富和发展了词的内容,在词的艺术技巧和音律声韵上都别具特色,这些也应成为欣赏的重要内容。

三、学习设计与提示说明

根據以上分析,对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具体学情,学习设计可以灵活使用以下三种类型:

(一)单篇学习设计

单篇学习设计也必须符合单元学习目标,紧扣“诗意的探寻”展开,以有意味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突出研习的特点。以《离骚(节选)》为例加以说明。

【学习情境与任务】

屈原已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你印象中的屈原是什么样的?阅读《离骚》,结合《屈原列传》,写一首新诗或一篇散文为屈原“画像”。

【学习活动1】

结合文下注释,反复朗读《离骚(节选)》,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撰写一则朗读脚本,尝试用声音为屈原“画像”。

提示:(1)朗读之前应完成基础阅读,包括正音及字、词、句的理解等;(2)朗读诗歌要认真准备,在反复吟诵品味中寻找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3)朗读脚本,应包括情感基调、节奏快慢、语调轻重等方面的提示与说明。

【学习活动2】

欣赏《离骚(节选)》,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思考其是如何借助香草美人等形象来表现的。在此基础上,写一篇阅读札记记录你的体悟。

提示:(1)找出诗歌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注意其出现的情感语境,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2)注意抓住香草美人的特点,揣摩诗人是如何通过其表达思想感情的;(3)札记写作不必面面俱到,能就一点来谈即可。

【学习活动3】

诗歌语言往往是诗人精神和气质的体现,请列表梳理诗中有特点的语言,体会其对诗人情感抒发和诗歌风格的影响。

提示:(1)圈点勾画出相关词语,如“兮”字、叠词的使用等;(2)注意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揣摩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整体感受诗歌的风格特点。

【学习活动4】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屈原列传》,写一首新诗或一篇散文为屈原“画像”。

提示:(1)可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屈原形象,再辨别明末陈洪绶《屈子行吟图》、清代顾沅辑《古圣贤像传略》中的屈原像和当代国画家傅抱石《屈原行吟图》是否符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2)新诗或散文应注意体现自己对屈原形象的理解,可尝试运用《离骚》中的相关意象来写作。

(二)逐课学习设计

本单元分为4课,每一课都有其课程定位,应注意按课进行整合学习。以第3课《蜀道难》《蜀相》为例。

【学习情境与任务】

韩愈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已成为诗坛的两座高峰。两者诗歌风格及艺术特点究竟有什么区别?怎样阅读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研习《蜀道难》和《蜀相》,重新拟写一则“学习提示”。

【学习活动1】

结合文下注释,朗读并理解《蜀道难》,梳理诗中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把握李白诗歌创作的风格及艺术特点,制作一份评点版《蜀道难》。

提示:(1)评点的角度可以丰富多元,如神话引用、意象选择、语句锤炼、时空转换、结构安排、音律推敲等;(2)评点时注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评点可先独立完成,再分享、交流、修正;可在课本上做批注,也可以制成电子卡片,将自己的朗读音频作为背景音。

【学习活动2】

对《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常见的观点有讽玄宗幸蜀、刺章仇兼琼、罪严武、送友人入蜀、别无寓意等。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陈述你的理由。(选学)

提示:(1)应注意比较,并在研读诗歌的基础上作出选择;(2)可查找相关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

【学习活动3】

杜甫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后,在成都拜谒了诸葛武侯祠,并写下了《蜀相》。这首诗含蓄蕴藉、沉郁顿挫,请为每一联诗句拟写一段“话外音”。

提示:(1)所谓“话外音”,是诗歌的言外之意,是对杜甫诗意灵魂的探寻,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2)杜甫诗歌注重炼字,应注意结合字词细致揣摩,如“森森”“自”“空”“频烦”“开济”“心”“长使”等。

【学习活动4】

比较鉴赏《蜀道难》和《蜀相》,列举其诗歌风格、艺术特点的不同之处,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拟写一则“学习提示”。

提示:(1)拟写“学习提示”前,可先阅读教材中的“学习提示”,注意借鉴有指导价值的内容;(2)“学习提示”主要包括阅读重难点内容的精要解说、两者不同点的概括列举、阅读方法的介绍等;(3)可参考文本解读内容。

(三)大单元学习设计

大单元学习设计符合新课程要求,以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当然,“大”并不意味着“空”,相反,是为了让学习更真实地发生。以本单元“诗意的探寻”学习设计为例。

【学习情境与任务】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成为中国人倾诉的方式,沟通的方式,甚至思维的方式。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中国诗歌不断变化、发展。研习本单元作品,探寻诗意,感受诗人的心跳,领悟不同时代诗歌的风格及艺术特点,制作一幅简明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学习活动1】吟咏诵读“寻”诗意

1.结合文下注释,通过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每一首诗的“诗意”,选择喜欢的一首诗制作朗读脚本。

2.记录阅读疑问,勾画并理解诗歌关键字、词、句,分类摘录经典诗句,参与班级分享交流活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一首诗所表达的“诗意”,并分别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做一句话解说。

提示:(1)本学习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实现基础阅读,朗读脚本的制作参考《离骚(节选)》示例;(2)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并适时参与讨论,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伙人”。

【学习活动2】寻根究底“悟”诗意

1.圍绕主题“诗意的探寻”,欣赏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特点,探秘多彩的“诗歌地貌”。

2.通过专题研习,探讨本单元诗歌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感悟潜藏于文字内部的艺术力量,领悟诗歌“感发”的艺术魅力,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则鉴赏提纲。

3.从本单元诗歌中任选一篇做评点,全班制作一本评点版作品集。

提示:(1)通过研习作品,整体把握单元诗歌的艺术特点并列表概括分析;(2)选择合适的研习角度对比本单元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可以逐课对比,按主题分类对比,也可以按时代先后对比;(3)研习角度可以是语言艺术、意象选择、风格特点、体裁形式等;(4)鉴赏提纲应体现“纲要性”和“条理性”,包括鉴赏角度、观点和阐述思路等;(5)研习、鉴赏可参考文本分析内容,评点可参考《蜀道难》示例;(6)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习活动3】提纲挈领“探”诗意

1.回顾所学诗歌,选择不同时代的代表诗作,与本单元诗歌一起,编制一本“我的古诗大观园”。

2.研读“我的古诗大观园”诗作,领悟不同时代诗歌的风格及艺术特点,为“我的古诗大观园”配一幅简明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3.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体验和感悟,为“我的古诗大观园”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序言。(选学)

提示:(1)编制“我的古诗大观园”旨在引导学生整合所学,形成对中国古代诗歌更全面、完整的认知;(2)编制“我的古诗大观园”应注意思考选择诗歌的标准,从体裁样式、思想情感、审美特点、艺术水准等角度思考其经典性和代表性;(3)制作“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图”,应注意时序性、发展性,并用精练的语句加以概括,可采用表格、框架图、鱼骨图或坐标系等形式呈现;(4)序言应注意联系自我生命体验,总结古典诗歌学习的经验,体现个性认知。

诗无达诂,教无定法,但对古诗研习而言,吟诵、推敲、探究仍是主要学习方式。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在于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因此,无论运用哪一种研习方法,都应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引导学生对作品做个性化的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 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安旗.李太白全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 王辉斌.《蜀道难》研究述评(1949—1993)[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4).

[5]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735500589277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
基于AntConc软件对小说《黑骏马》的文本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经合组织成员体教师队伍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符号矩阵理论浅析《鬼魅丹青》
《化学:概念与应用》专题作业设计分析及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价值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