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抓紧补阳气

2022-03-15 14:15董长喜石筱璇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甘味阳虚阳气

董长喜 石筱璇

春天万物生发,正是补阳的最好时节,特别是一些本就阳气不足的人,需要赶紧行动起来。

几类人尤需调补阳气

饮食不当、压力过大、情绪异常等都可能影响体内阳气生发,所以现代人阳气郁结或不足的情况很常见。医生表示,多数人只要适当调整生活状态,阳气状况就能有所改善,但有一部分人必须针对性调补阳气。

肥胖的人。肥胖之人大多阳气不足,内生阴寒,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因此常常是越胖的人越怕冷。

异常出汗者。运动过少是阳虚体质的危险因素,比如很多人平时坐办公室,上下班开车,活动较少,久而久之,就会耗伤体内阳气。这类人多有动一动就出大汗,同时伴随乏力、气短,甚至畏寒肢冷、面白舌淡等表现。

熬夜一族。阳虚体质者熬夜的比例较非阳虚体质人群更高,因为熬夜会使阳气过度消耗,加快阳虚体质的形成和发展。

久居寒、湿环境者。阳虚体质者在阴冷环境工作或学习的比例,较非阳虚体质人群更高。从气候而言,南方较北方湿热,人体自然释放的阳气较北方人为多,且南方春季梅雨季节时间较长,湿困脾阳,易伤阳气。

手掌总是发红的老人。老人本就阳气衰微,也更易外泄,多属阳虚体质,而手掌发红可能意味着体内寒湿堆积,以致阳气不通,可谓“缺”“堵”同存。

吃补品后反觉不适的人。一些老人吃完补品后出现上火、胃肠不畅等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体内湿热邪气造成陽气郁结,无论多好的滋补品都变成垃圾瘀滞在体内,进而引发各种不适。

此外,很多慢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骨质疏松等,都是导致人体阳虚的重要影响因素。慢性疾病可长期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阳气生化无力,使患者渐渐发展为阳虚体质。

补阳要先让气血通

调补阳气关键是“对症下药”。郁结者通阳,不足者补阳,“缺”和“堵”同时存在的人,就需要先通再补。医生指出,通阳应依个人体质状态有所区别。比如,舌苔厚腻、大便黏滞、口苦口臭的人属体内湿热旺盛,必须先祛除湿热邪气,症状较严重者可喝夏枯草茶清理湿热;存在头晕、乏力、不欲饮食等症状的人,多有气血不通问题,可选择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陈皮、川芎、赤芍,脾胃虚弱者还可以喝山药薏仁粥健脾。在气血通畅的基础上,再行补阳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晨起晒阳光浴。到了春天,人们自然会睡得晚一些,起得早一些,可四处走一走,感受大好春光、晒日光浴。老年人就算腿脚不便,也应尽量出门活动一下,这是促进阳气顺畅运行的重要一环。

增甘以养脾。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食物不利肝气疏泄,而甘味食物能补脾,因此应适当增加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核桃仁、豇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建议用红枣、红豆、芡实、薏米等煮粥熬汤。

宜温补忌寒凉。少食生冷油腻之物,可护脾胃阳气;适当吃些偏温的食物,如姜、蒜、韭菜、葱等,不仅有助阳气生发,也有一定的杀菌防病作用。在医师指导下,阳气虚弱的人还可服用一些温阳药物,如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

穿衣下厚上薄。中医认为,寒从脚起,因此保暖要从脚开始,穿衣服应下厚上薄。医生特别提醒,女性尤其应注意少穿露脚踝的裤子或短裙,否则容易导致阳气虚弱,出现关节炎和妇科疾病。

(摘自《生命时报》)

猜你喜欢
甘味阳虚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民进提案让“甘味”飘香全国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春吃甘,脾平安/味觉异常当补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