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装饰品研究

2022-03-16 09:38刘杰
关键词:精神生活辽西地区装饰品

刘杰

摘 要: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各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装饰品,作为史前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当时辽西地区先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装饰品的梳理归纳,解读当时先民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辽西地区;史前时期;装饰品;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2-0001-07

辽西地区,考古学上是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重心的燕山南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及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北部地区[1]。这一地区为医巫闾山、努鲁尔虎山、七老图山和燕山环绕;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大小凌河、滦河等网布其中;地势西北高多山地,东南低多丘陵平原,是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和辽南海岸线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启了史前文明的先端,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近六千年,绝对年代上以小河西文化最早,上限可达距今九千年,下限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约为距今三千三百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查海时代[2]到夏至早商时期。

辽西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大致经历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类型——赵宝沟、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哈民忙哈文化——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一发展序列。考古出土遗存极其丰富,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祭祀礼器和装饰品等,在众多遗物中,装饰品的数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本文研究的装饰品仅限于人体佩戴,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质地上涵盖了陶、玉石、骨牙、蚌和青铜等材质,从人体佩戴的部位上看遍布全身,大致可分为头饰、颈饰、耳饰、腕臂环饰、佩饰等。这些装饰品在一方面反映出辽西地区先民在生活习俗上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对人类精神层面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装饰品发展脉络的掌握,可以清晰地看到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后趋于衰落再到早期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的文明发展历程。

一、辽西地区史前时期装饰品的考古发现

(一)小河西文化

小河西文化是目前辽西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可早至距今九千年。目前已发现的遗址有小河西[3]、西梁[4]、榆树山[5]、大新井村[6]、马架子[7]、杨家洼[8]以及白音长汗遗址一期遗存[9]和查海早期遗存[10]等。该文化以素面夹砂筒形陶罐、双肩锄形石器以及石刃骨鲠等为内涵和基本特征,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式,房址为近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出土装饰品较少,以石管珠、骨饰和蚌饰为主,包括管状骨饰品、蚌环、刻纹蚌饰、穿孔蚌饰、齿状牙饰和孔蚌器。

(二)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000年,跨越的地理范围较大,大体分布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凌河流域。经正式发掘的遗址有查海中晚期遗存[11]、白音长汗二期乙类遗存[12]、兴隆洼[13]、兴隆沟[14]、他尺西沟[15]、南台子[16]、洪格力图墓葬群[17]、锡本包楞墓地[18]、姜家梁[19]、南湾子[20]等。

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布局严整、规模较大的聚落群,聚落房址内出土大量特征鲜明的陶器,以夹砂深腹平底桶形罐为代表性器型;石器可分为打制、磨制、压制和琢制四类,打制石器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亚腰性石锄,骨器也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兴隆洼文化出土装饰品数量相对较多,材质也相对丰富。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上一阶段的小河西文化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在查海和兴隆洼遺址发现了一些玉器,如查海遗址出土有玉玦、小玉环、玉管等;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玉玦、蚌裙、人面蚌饰、玉匕形饰、牙饰等;兴隆沟遗址出土有玉玦、圆形人头盖骨牌饰、人面形头盖骨牌饰;白音长汗二期遗存出土有玉玦、玉管、玉蝉、长条形石坠饰、石管、石珠、亚腰形石饰件、石臂钏、螺纹石棒饰、人面石饰、骨管、骨簪、蚌臂钏、人面蚌饰、蚌饰、亚腰形蚌饰、蚌珠等;洪格力图墓葬群出土有玉玦、玉匕、玉鸮、陶人面饰、石玦、石管、石管形饰、玉管;南台子遗址出土有穿孔骨牌饰、穿孔蚌饰、骨簪、石饰件等;锡本包楞遗址出土有玉匕形饰、玉玦等。

(三)西梁类型

西梁类型是继小河西、兴隆洼文化之后新辨识出的一种新石器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与兴隆洼文化相去不远,距今约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的西梁遗址[21]、塔布敖包[22]、金龟山[23]等地。

该类型的文化特征与兴隆洼文化存在某些共性,但也存在明显区别,房址内设壁龛用以存储,发现门道遗迹;陶器表面施条形附加堆纹和组合纹,石锄器身两侧琢磨对称的凹缺,是为其独立于兴隆洼文化的文化内涵。装饰品材质以玉石、骨、角、牙、蚌类为主,其中蚌器最多,包括角饰、蚌饰、蚌环、石环、玉坠以及石人面等。

(四)赵宝沟——富河文化

赵宝沟文化年代约距今7000-6500年,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小凌河流域;经调查和发掘的遗址有小山[24]、赵宝沟[25]、水泉[26]、翁牛特旗小善德沟[27]、南台子[28]、大沁他拉[29]等。“富河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处于相同发展阶段,不仅年代和赵宝沟文化同时,而且是赵宝沟文化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的一个地方类型[30];除富河沟门遗址[31]以外,在巴林左旗二道梁子[32]、林西县水泉村[33]以及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等地也都发现与之文化内涵相同的遗址。

赵宝沟文化的聚落均经过统一规划,房屋成排分布,出现了与居住区分离的祭祀区。陶器以夹砂平底器为主,大多通体施纹,几何纹最多;石器体型偏大,以石斧和石耜最具代表性;骨、角、蚌器数量不多。装饰品有白音长汗三期遗存出土的蚌饰、骨簪,赵宝沟一号遗址出土的骨笄,水泉遗址出土的钻孔蚌饰。

(五)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集中,经调查和发掘的遗址主要有红山后、牛河梁、东山、城子山等[34]。红山文化的陶器、石器等从制作手法、种类、工艺水平等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葬玉的发展及唯玉唯葬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礼制系统。

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空前发展,根据玉器形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成几何类、仿生类、抽象类等,装饰品也进入大发展、大繁荣阶段,以玉制品为主,器形包括几何形的玦、环、珠、管、璧、镯、璜、耳饰、坠饰等,仿生形的人及人面饰、鸟、凤、鸮、龟、鳖、蝉、蚕、蛇、鱼、贝、蝙蝠等,以及抽象类的勾云形玉器、C形龙、兽首形玦、兽首形丫形器、带齿兽面形器等。这些装饰品主要出土于墓葬之中,出土时一般佩戴在墓主人的手腕、耳部或坠挂在衣物之上,造型简单、通体光素,器物表面抛光精细,没有纹饰。

(六)小河沿文化

小河沿文化年代距今約5000-4000年,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南北地区,经正式发掘的地点有石虎山墓葬[35]、大南沟墓地[36]、白音长汗遗址[37]等遗址。

小河沿文化的陶器以陶壶最具代表性特征,石器中以镶嵌细石叶的石刃骨柄刀制作最为精美;玉器较少,仅见小型锛、管等;蚌器多为装饰品,主要有珠、环、长方形牌饰等。出土的装饰品数量较多,材质、类型也较为丰富,内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墓地出土一百余件石质臂环、镯、项环、蚌质发夹和蚌珠等。其中男性墓死者胸前多发现项环,而女性墓死者上肢骨多发现臂环,蚌珠和发夹多见于头部。除此之外,黑色石质臂环上还见向前白色蚌珠;克什克腾旗上店墓地及遗址出土滑石质臂环、蚌质环、玛瑙环,此外还发现有大量穿孔贝壳、蚌扣饰、蚌管、穿孔骨珠等。哈拉海沟墓地出土有石坠饰、玉镯、骨簪等。

(七)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由小河沿文化发展而来,文化年代一般认为距今4000-3200年左右,是辽西地区继红山文化之后史前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遗址分布密集、出现大型城址和祭祀中心,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飞跃发展,主要遗址有大甸子[38]、二道井子[39]、北票丰下[40]、大刘台山遗址[41]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装饰品多出自墓葬,以玉器为主,包括玉玦、玉珠颈饰、坠饰、玉环、臂饰、牙璧、玉蝉、鸟形坠饰、钩形器等;金属装饰品的材质分别为金、青铜、铅三类,形制以小型为主,如金耳环、铜指环、铜笄等;此外有少量海贝饰品、蚌饰、有孔扁石珠、骨簪、牙饰等发现。

二、辽西地区史前装饰品用途

(一)发饰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赵宝沟遗址发现骨笄1件,呈圆柱体,利用鹿角制成,为该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发笄。此后的红山文化遗址多有骨笄发现,但与其他遗址相比数量较少,而在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玉笄,其形状呈圆锥形。白音长汗遗址发现的3件骨笄(如图1-1、2、3)断面为偏凹形,是利用较大的动物骨片制成的,在内蒙古的同时期遗址内,有零星骨笄发现。这里的骨笄断面多呈圆锥形,有一定的三菱形断面,显示出该类骨笄制作与其他地区的不同特点。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骨笄仍有出土。

大南沟红山文化墓葬出土12件骨质和2件蚌质束发器,均发现于人头骨附近,呈长条形弯曲,分2排置于人头骨附近。此外在人头骨附近还发现1件骨发夹(如图1-4)和1组6件蚌串饰。与其他遗址相比,大南沟墓地以骨质、蚌质装饰品为主流。

(二)腕臂环饰

红山文化时期,玉石环比较盛行,并持续到早期青铜时代,期间环饰的材质和形态在时间演变过程中发生过一定变化。玉石材质的原材料多来自本地区的凝灰岩和大理石,少部分的花岗岩、蛇纹岩和汉白玉等[42],其中玉环数量明显多于石环,且形态丰富,近乎囊括了所有分类,因此玉石环的盛行也许是本地区自然环境下的产物。一些特殊遗址出土石环较多,比如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石环(如图2-1、2、3)均为同一类型,也有一些蚌环;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环饰(如图2-4)数量虽然少,但均为玉环且制作精美,有随葬佩戴的实例。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铜制环饰出现。在夏家店文化的赤峰二道井子遗址、阜新平顶山遗址、敖汉大甸子墓地、兴城仙灵寺等遗址中出土了铜制指环、耳环,以大甸子北区墓地出土数量为最,这些墓的主人均为女性,其中M667出土的铜指环数量最多,墓主双手五指各1件,在右手小指另加1件,共计出土11件[43]。此外也发现了少量玉环。

(三)颈饰

在这一地区,水产原材料的串型饰品在兴隆洼文化至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各遗址中均有出土,有带孔的玉石质管珠、蚌饰、螺壳饰等,数量较多。兴隆洼文化发现石质管饰较多,M118内发现9枚石管散落在墓主人颈部周围,应为穿串在一起佩戴于颈部。白音长汗2期乙类遗存发现石珠19件,玉石管珠6件,还出土大量带孔的不同形式的蚌饰(如图3-1)。牛河梁M2、M7和M21内有玉珠出土。胡头沟遗址M1也出土3件玉珠,赵宝沟遗址出土蚌饰5件,大南沟墓地出土蚌珠19件、蚌串饰6件、蚌牌饰11件和蚌条形头饰18件,玉石管2件(如图3-2)。而在大甸子墓地中的85座墓葬之中,发现了大量的绿松石石珠,共322件,其中半数为男性,4成为女性与儿童。M762为儿童葬,头戴贝质串饰,两耳佩戴绿松石耳坠。红山文化时期的牛河梁遗址墓葬发现玉珠2件串饰,每件由10件小玉璧组成一组。

(四)耳饰

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玦形耳饰,数量丰富,大多出土于墓主人的两耳边,比如在锡本包楞墓地出土的单耳玦,就是位于人头骨一侧耳部。耳坠的形制也比较丰富,以长方形为主,还有少量梯形、三角形和圆形。绿松石耳饰也是辽西地区耳饰的一大特色,大甸子墓地发现绿松石饰品,其中部分为耳饰。红山文化的其他遗址中也有出土。进入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铜制耳饰开始流行,特别是大甸子墓地发现的重达近2克的金耳环更引人注目,这件金耳环是以金丝制成,为平面椭圆形,一端扁平,另一端呈圆钝的尖形,出土时坠于成年男性的左耳。大甸子墓地出土的26件铜耳环出自16座墓葬,多呈圆形,直径在3-4厘米之间,环的一端有用于钳夹或透穿耳廓的开口。

(五)佩饰

辽西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胡头沟、查海遗址就发现了以玉匕形佩饰为主的佩饰品,另外,玉匕形佩饰在兴隆洼文化锡本包楞墓葬中也有出土。白音长汗遗址有7座墓出土玉石贝质装饰品,分别为玉璜、玉佩和玉人面牌饰,各1件。到红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各类玉佩饰。小河沿文化时期的玉石佩饰有玉石璜、玉石牌饰和坠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出土佩饰较多的遗址有大甸子墓地,有玉璜5件和不同形态的玉佩饰。

除了玉石质,蚌质佩饰出土也较多。在大南山遗址发现了3件长方形双孔牌饰、2件圆牌和3件蚌质璜形器。大甸子墓地发现了蚌质坠佩和蚌泡,也伴随骨牙质佩饰出土。

(六)特殊类

此类装饰品主要发现于兴隆洼文化遗址。主要有陶质、蚌质、石质,兴隆洼遗址出土人面蚌饰1件,兴隆沟遗址墓葬发现人面形头盖骨牌饰、圆形头盖骨牌饰,白音长汗二期遗存出土人面蚌饰、石饰(如图4-1),洪格力图墓葬群葬有陶人面饰(如图4-2)。首次在兴隆洼文化发现佩戴人头盖骨牌饰的葬俗,推测生前墓主可能社会地位较高,死后依旧是被供奉和祭祀[44]。而这种人面饰和人头盖骨牌饰,有可能就是盛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萨满教的最早法器[45]。

三、辽西地区史前装饰品发展阶段分析

经过上述材料的整理得出,辽西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随着区域古代社会的演进而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河西文化时期;第二阶段为兴隆洼文化至小河沿文化时期;第三阶段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小河西文化时期,这一阶段装饰品材质就地取材,制作手法简单,发展呈现出原始的特点,主要材质为蚌、石、骨、牙,器形较为单一,而且由于小河西文化社会的原始性,装饰品的审美特征不太明显。

兴隆洼文化至小河沿文化时期,这一阶段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却又最终趋于衰落的一个过程。红山文化之前,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地复杂化,由兴隆洼文化那种分散的村落组织,到赵宝沟文化时期普遍的部落,再到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的复杂社会,表现出次序进步的演进趋势。最后直至红山文化消亡,以较低水平的组织进行运转,从而进入小河沿文化[46]。这一阶段的装饰品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材质上在石、蚌、牙、陶、骨等的基础上出现了玉器。玉器的大量发现备受关注,与后期玉器的发展相比,兴隆洼玉器种类单一,最典型的器物是玉玦和匕形器。制作手法取得一定的发展,切割、打孔技术较为熟练。从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镶嵌蚌饰的人面像可以窥视到这一时期的镶嵌技术也有所发展。到红山文化时期,辽西地区装饰品发展到达巅峰,无论是材质的种类,还是器形形制,都是空前的。但是,玉器的数量到了小河沿文化时期突然减少,石质装饰品取而代之,数量增加,女性墓葬出土装饰品数量明显增多。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出现,使得金属装饰品的选材和制造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大量青铜耳环、指环以及铜笄、金耳坠的发现是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指环的出现除了扩充环形装饰品的种类之外,也代表了辽西地区史前人类对审美的追求。比之手环、臂环以及其他类环形装饰品,指环更为具有自我性。

四、辽西地区史前装饰品发展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史前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在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极大地受制于所处环境。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是促成文化进一步繁荣的有利因素,而寒冷干燥的环境则有可能导致文化的衰落甚至消亡。

已有研究表明,距今约八千年左右至三千年期间辽西地区曾出现两次气温回升现象,小河西文化时期尚处在全新世早期阶段,此时降雨充沛、土壤发育完全,植被覆盖条件良好,遗址附近河流水系发达,为先民的渔猎、采集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但原始农业尚处在萌芽阶段,生产力低下,器物的制造多注重其实用功能,装饰品只能是原料就地取材旁手之物和废弃的生产生活用具,这就使得装饰品制作手法简单、材质单一。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中期为全新世大暖期,此时辽西地区气候整体上仍处在温暖湿润阶段,动植物资源多样,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采集狩猎资源,因此采集和渔猎仍然是当时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定居生活有了长足发展,兴隆洼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得以出现,在赵宝沟文化时期还出现家猪饲养业,但这期间经历了几次较大波动的气候变化,直接导致辽西地区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给当地先民生计造成了很大压力,迫使加大农业比重,直至红山文化中期农业经济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稳定的定居生活,持续的物质保障,使得社会高度发展,生产力提高,相对稳定的食物保障为人口增加和社会分工奠定了基础,聚落数量和规模剧增,大型宗教祭祀遗迹出现,脱离于实用功能的装饰品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选材和种类愈加丰富,制作工艺不断提高,装饰品在红山文化时期发展到了巅峰,由以大量出现的玉器为最,并被赋予了许多社会功能,形成兼具实用和象征的双重性质。

红山文化晚期到小河沿文化时期辽西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400多年的强降温事件,此后气候开始由暖湿变得干冷,植被退化,土壤养分流失,农业迅速衰落,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采集、渔猎再次成了当时先民主要的生业方式。气候环境的恶化使得当地先民的注意力集中于解决生存压力,加之玉石原料难以获取,红山文化晚期开始就减少了对玉材的追求,而转向原材料更容易获得的石质类,但是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并未减退,小河沿文化发达的彩陶就可窥视出仅是承载思想实物發生了变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气温回暖,降雨量回升,动植物的种类变得丰富,为农业的繁荣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农业经济再次成为获取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家禽饲养业十分发达,渔猎经济作为补充。这一时期持续稳定的谷肉资源使本地先民从苛刻的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继承了本地区兴隆洼——红山文化的治玉传统,形成了辽西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玉器制造和使用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持续增强,借此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装饰品的选材,出现了金属饰品,装饰品的制作工艺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宗教信仰

人类在探寻大自然规律过程中,由于认知范围有限,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原始宗教祭祀礼仪应运而生,同时,伴随大量的宗教性质装饰品出现。

小河西文化处于新石器时期的早期阶段,但聚落已初具规模,在西梁和榆树山遗址的小河西文化遗存发现了成排的房址,有的房址内和附近发现居室葬和室外葬遗迹。以榆树山M4和西梁M101为例,榆树山M4为F3东壁的一座居室葬,出土石管珠、骨锥等装饰品和生活用具,随葬品種类并未多于其他3座室外葬[47],此时社会尚未分化,人人平等;西梁M101跨F102内外,蹲踞式葬,未见随葬品。居室葬的鲜有发现表明当时尚未出现单独的家族墓地[48],圆形墓坑、蹲踞葬式说明该文化阶段对逝者的处理方式仍继承了本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传统,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崇拜,宗教意识尚处在形成的初始阶段,社会审美意识具有原始性,因而装饰品也呈现出原始性的特点。

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与神灵沟通变成统治阶级的特权。宗教信仰取得很大的发展:在内容上,由对单个的人与动物的自然崇拜、灶神崇拜以及图腾崇拜,到对天和地的自然崇拜,再到对天和地的祭祀成为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祖先崇拜和生育女神崇拜则是原始社会的永恒信仰;在形式上,由陷祭到坛祭再到坛祭、庙祭、陷祭等多种形式。这一阶段出现造型多样、具有宗教性质的装饰品,例如,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筒形器、勾云形器、璧等,并不是一般性的装饰品,是为满足宗教典礼的需要专门雕琢而成,均被认为是具有沟通天地功能用途的神器,可以说是辽西地区宗教祭祀体系高度发达的产物,社会阶级高度分化。小河沿文化时期,祭祀方式目前只有陷祭,祭祀内容尚不清楚。此时,男性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出现少数权贵阶层。

以大甸子墓地为例,出土装饰类玉器如珠、玦、环等是直接佩戴于人体之上,牌饰、弯条形器、圆柱形器、仿生形器等是通过穿绳挂坠等佩戴于人体或服饰之上,而勾云形器这类比较特殊的装饰品则出自墓葬内固定位置,根据性别而表现出的用玉制度差异尤为明显。不仅如此,类似现象也见于金属装饰品的佩用方面,如青铜指环仅男性使用,而青铜耳环则不论男女皆可佩戴。这些现象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礼制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原始宗教控制力更强,文明程度更高。

五、结语

辽西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演进,呈现出发展-繁荣-衰落-再发展的一个过程。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早期物质匮乏,装饰品选材主要是随手可得的以及生活废弃物,装饰品种类少,制作手法单一;而发展到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时期,辽西地区进入全球大暖期,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农业发展起来,丰富的动植物和自然资源稳定持续地为人类先民提供食物资源,装饰品的材质、种类以及器型得到发展,尤其是玉器装饰品,红山文化时期发展到巅峰;同时,社会宗教信仰发展进入繁荣期,带有宗教性质用途的装饰品数量剧增;到了红山文化晚期至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强降温事件直接导致这一时期装饰品数量骤减、材质变得单一;直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气候进入温暖湿润,文化交流范围拓宽,出现金属类装饰品,装饰品发展到继红山文化之后又一巅峰时期。

——————————

参考文献:

〔1〕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宾福.新中国考古学70年的成就与贡献[J].河北学刊,2019,39(05):68-73.

〔3〕杨虎,林秀贞.试论兴隆洼文化小河西类型[J].考古学集刊,2010(02):1-23.

〔4〕朱永刚,索秀芬,蒋璐,周海峰.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06(02):3-14+97-99+2.

〔5〕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31.

〔6〕刘晋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大新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31.

〔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文化遗产[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葫芦岛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辽宁葫芦岛市杨家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博物馆研究,2005(02).

〔9〕〔12〕〔3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古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1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13〕索秀芬,李少兵.兴隆洼文化的类型研究[J].考古,2013(11):52-61.

〔14〕刘国祥.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发掘回顾与思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02):8-15+30.

〔15〕本刊编辑部.辽宁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古村落[J].文萃报(周五版),2018(11).

〔16〕索秀芬,李少兵.南台子类型分期初探[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02):29-36.

〔17〕苏布德.洪格力图红山文化墓葬[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02):17-20.

〔18〕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玉器[J].考古,1996(02):88+98.

〔19〕李珺,谢飞,周云.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1(02):13-27+97-98.

〔20〕刘江涛.赤峰市翁牛特旗南湾子北兴隆洼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2016)[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199-200.

〔21〕朱永刚,索秀芬,蒋璐,周海峰.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06(02):3-14+97-99+2.

〔22〕姚崇新,夏立栋.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1(05):3-15+109+97-99.

〔23〕索秀芬,李少兵.金龟山遗址一期遗存文化性质[J].草原文物,2012(01):32-36+131.

〔24〕杨虎,朱延平.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06):481-506+577-580.

〔25〕索秀芬,李少兵,马婧.赵宝沟文化类型[J].华夏考古,2012(01):36-46.

〔26〕〔34〕索秀芬,李少兵,马凤磊.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5(11):19-29.

〔27〕李延祥,董利军,陈建立,朱延平.翁牛特旗大营子冶炼遗址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 31(01):1-9.

〔28〕索秀芬,李少兵.南台子类型分期初探[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02):29-36.

〔29〕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79(03):209-222.

〔30〕李婉瑛,索秀芬,马晓丽,李铁军.关于富河文化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2017(01):31-38+74.

〔31〕赵宾福,刘伟,杜战伟.“富河文化”与赵宝沟文化的地方类型[J].考古,2012(11):62-67+1.

〔32〕徐光冀.內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4(01):1-5+3-4.

〔33〕张景明.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细石器[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01):39-44+59.

〔35〕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36〕苏赫.内蒙古昭烏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J].考古,1963(10):523-524+546.

〔37〕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J].文物,1997(04):18-33+2.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0〕曹建恩,孙金松,党郁.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J].考古,2010(08):13-26+115+101-103.

〔41〕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J].考古,1976(03):197-210+186+219-220.

〔42〕徐政,图旭刚,姚志勇,马宏光,胡国富,刘潼,张壮.辽宁凌海大刘台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文物,2020(07):4-24+1.

〔43〕秦小丽.新石器时代环形饰品研究[J].考古学报,2011(02):151-182.

〔44〕黄可佳.试析以大甸子墓地玉器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J].草原文物,2015(02):61-71.

〔45〕席永杰,滕海键.兴隆洼文化研究述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2):1-3.

〔46〕郭大顺.红山文化“玉巫人”的发现与“萨满式文明”的有关问题[J].文物,2008(10):80-87+96.

〔47〕王立新.辽西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101-110;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8〕杨虎,林秀贞.内蒙古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房址和墓葬综述[J].北方文物,2009(0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Research on Bronze Age Ornaments in Area Liaoxi

LIU Ji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 large part of the relics unearthed from various sites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 in the area Liaoxi area are ornaments. As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society, they reflect the living custom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ancestors in the area Liaoxi area at that time.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ancestors at that time by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decorations of the prehistoric period in area Liaoxi.

Keywords: Area Liaoxi; Prehistoric Period; Ornaments; Spiritual Life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辽西地区装饰品
Year of the Tiger calendar makes early impression
灵动的鸟儿装饰品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辽西地区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
辽西地区刺槐人工林发展初探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