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遗编》选录标准探析

2022-03-16 22:50齐稳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典籍散文

齐稳

《两京遗编》收录《新语》《贾子》《盐铁论》等共十二种典籍,其序言“唯唯读者,乃兹集以尽两京文,而两京文尽于此”,表明选录标准当为两汉之文。但《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实为梁人,被视为两汉经典的《说苑》《论衡》等作品也并未收录,故受到四库馆臣的诟病。本文拟对《两京遗编》所选录的书目进行分析,归纳出其编选标准。

一、《两京遗编》选录标准

《两京遗编》所编选的都是“成一家之言”的典籍。这些典籍中除《文心雕龙》外都是汉代著作。而刘勰虽非汉代人,但其文章风格与汉代的极为相似,可视作汉代散文支流。通过对《两京遗编·序》及十二种典籍进行分析,可发现《两京遗编》有以下选录标准。

(一)时间为界,汉人文章

学界对“两京”本身所指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根据“余读汉人书,辙津津艳慕焉。然史自马、班外,文自《文选》外,不能概见”,可知《两京遗编》之“两京”当为汉代别称,《两京遗编》所编选的应为两汉文。《两京遗编》所选的十二种典籍中,《新语》《贾子》《春秋繁露》《盐铁论》《白虎通》《潜夫论》《仲长统论》《风俗通》《申鉴》《中论》的作者皆是两汉时文人,此十种典籍收入《两京遗编》没有异议。刘劭为汉末魏初人,《人物志》可以作为研究汉晋学风变迁的切入点,将《人物志》归于汉代文学具有可行性。至于为何《文心雕龙》的作者非汉代人而被收录《两京遗编》,本文将在第二节展开详细论述。

(二)特色鲜明,经典之作

《两京遗编》所选十二种典籍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可视为一家之言。汉代初期散文受战国游说之风影响,文士积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表现为对政治的积极参与。陆贾的政论散文,理法结合。《论衡·案书篇》“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评论精当。贾谊政论散文形象生动的说理方式,历史典故的大量运用,表现出在战国遗风基础上的创新。《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礎上又杂以阴阳家、法家等思想而发展起来的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董仲舒的散文不仅比较完整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体系,在艺术上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水平,表现为雍容典雅之气。《盐铁论》兼具战国散文以理服人与朴实无华的特色,相对于其他政论散文表现出更强的文学性,作品敢于指出帝王的弊政,揭露频繁的战争和奢侈的奉祠求仙导致西汉王朝初期励精图治积聚下来的社会财富严重耗损和民生凋敝的现实,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白虎通》作为辨证五经异同的典籍,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后世学者在对其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为之校正,如卢文昭校正《白虎通义》,陈立《白虎通疏证》等,此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在内容与思想上,《白虎通》兼采今古文经,同时大量引用谶纬资料,表现出兼通和驳杂相统一的特色,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还表现一定的个人附会色彩。《潜夫论》风格朴实雄厚,兼采百家,打破了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论证方式,体现出一种向民间俗文化接近的倾向,批判激烈之处突破了汉代温柔、敦厚的文论观。《中论》与《仲长统一论》都是东汉中后期的政论散文,他们在汉代散文绮茂、严整、和雅、阐缓的总体特征基础上又因为身处乱世而增加了“哀以怨”和“哀以思”的情绪,可视为汉代中后期散文的代表。“王充、王符、仲长统三家文,皆东京之佼佼者。分按之:大抵《论衡》奇创,略近《淮南子》;《潜夫论》醇厚,略近董广川;《昌言》俊发,略近贾长沙。范史讥三子好申一隅之说,然无害为各自成家。”《风俗通》是后世了解汉时制度、风俗等可资借鉴的一手材料,该书以经、史、子之书,尤其是《易》为理论支撑,并且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小说属性。刘劭《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被视为品评人物的典范。作者不仅从学问、品德方面评判人才,相比于同时期人才学零散、细碎的特点,刘劭的《人物志》因其系统化的人才学思想而显得独具特色。同时,该书体现出老子之学的影响,反映了汉晋文风由汉时拘泥繁琐向清简玄远之变迁。《申鉴》引据博洽,表现出一种以儒家为中心而兼采道、法两家批判社会的思想。荀悦在《申鉴》一书中提倡平息古今文之争,对社会上笼罩的谶纬之风没有一味否定,体现出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对文体的分类及其中传达出的文学创作思想、方法等都对后世文学批评与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本引经据典,句式骈散结合,整体上呈现出雅致、敦厚的风格特征。总的来说,《两京遗编》所选录典籍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文以载道,现实性强

是否具有现实功用是胡维新编选《两京遗编》时的重要原则之一。西汉初年,百废待兴,统治者急需吸取秦亡的教训,听取有利于国家、民生发展的各种建议,在此背景下政论文大量产生。陆贾的《新语》是西汉政论文的先声,刘邦命“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实为后世对策之序曲。《新语》说明了治国依据《诗》《书》的重要性,提出了君王治国应遵循的原则。贾谊是西汉初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其《过秦论》以丰富的例证,有力地说理论证了秦代灭亡的原因,发人警醒。《春秋繁露》将君权合法化,其中的思想如“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长达千年的影响,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盐铁论》记载了西汉的一场政治性辩论,具有浓厚的“儒法之争”的色彩,文本中揭示了法家自身的危机,为政治儒家化的最终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白虎通》的创作目的是为汉代中央集权服务,该书最早对“三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与董仲舒的阐释等一起确立了我国古代的纲纪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了两千多年。《潜夫论》多据儒家经义立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以面誉我者为智,谄谀己者为仁,处奸利者为行,窃禄位者为贤尔”,揭露吏治的腐败并对其根源进行探索,在元气本源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作为治国宗旨的观点。仲长统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以“炎炎菿言”揭露社会的黑暗,其散文相比于其他作家而言更加凌厉、细致。《风俗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风俗学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民史”,在中国小说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记载的民间信仰等本身就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该作品创作的目的就在于“辨正风俗”。徐干《中论》内容涉及的主要是教育问题,对教育的方法、目的等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在加强自身品德的基础上改变低迷的社会风气。《人物志》主要探讨人才的标准、任用等,成为社会与统治者培养与任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应劭提出的“八观”和“五视”的人才鉴别方法,以及任用人才的方法,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深的借鉴意义。《申鉴》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教化,表现了荀悦的政治理想,其中的“使古”与“师今”的权衡,王道与霸道并重等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文心雕龙》的“宗经”,重质也重文采,反对言之无物的文学创作等思想,对当时低迷的文坛有所廓清,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影响甚深。

二、《文心雕龙》收录原因考辨

《文心雕龙》的出现让学者们对《两京遗编》的选录标准产生了质疑,这主要与编选者的个人认识有关,“其人非汉也,其文汉也”。胡维新认为《文心雕龙》可以归属于汉人之文,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骈散相间与汉文的骈偶化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代初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与赋上。受汉赋的影响,对称句式与错落有致的语言大量在汉代散文中出现,东汉后期逐渐向骈俪化方向发展。梁代最为主流的文学样式是骈文,而骈文在说理论证时由于句式与对偶的局限会影响到意义的表达。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总体上是用骈文完成的,但是应该注意到散句在整个文本中的大量运用。散句或在文章起始以启示下文,或总结前文所说,散文在《文心雕龙》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可视为骈散结合的典范。纪昀“且《文心雕龙》纯为四六骈体”的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文心雕龙》这种骈散相间的论说方式与汉代散文的骈俪化倾向具有相似性。

(二)温柔敦厚的风格

文学与经学联系紧密是汉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受经学的影响,汉代散文风格由最初的疏朗、好奇逐渐转变为严正、和雅。汉代经学的高度发展影响到文风,表现为一种著文引经的风气,作文以引经为典雅,从而使得汉代散文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厚重典雅的风格。刘勰本人就有“宗经”的思想,《文心雕龙》征引“五经”的书目就多达四百余条,这种对经书的大量引用与汉时引经据典的文坛风气类似,加上雅致的语言、精确的比喻,增添了作品的含蓄蕴藉之味,使得整体上呈现出温柔敦厚的风格,达到“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的境界。

(三)创作意识的自我觉醒

汉代是开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心雕龙》是刘勰根据自己的学识自发创作而成的文学评论性著作。该书体系完备,从文学本源、文学体裁与文学创作三方面论述了历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创作手法的观点,其中文学自觉性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创作篇。刘勰从多方面论述文学创作应该具备的能力,对文章的创作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刘勰创作的自觉性。

《文心雕龙》无论在语言上还是总体的风格上都显现出汉代散文的特色,所以即使《文心雕龙》虽非汉代人所作,也因其表现出的汉人之气而被收入《两京遗编》。

三、《两京遗编》的不足之处

尽管《两京遗编》在编选时择善而从,而且不以自己的见解更改古书原貌,被后世看作是编选勘刻古籍的典范。但《两京遗编》所编选的典籍只有十二种,存在着收录不全的弊病,故而受到纪昀的批评。其收录典籍不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两京遗编》对同一类型的作品收录不全。同样是西汉初期奏论文的代表,贾谊的作品收入而晁错的却弃之不录;同样是东汉反对谶纬迷信、离经叛道的代表人物,《潜夫论》《新论》被选入而桓谭的《新论》和崔寔的《新语》却不见踪影,可见胡维新在编选时只选取一两种代表性作品来概括总的特征,这种观念本身就会使得《两京遗编》的收录不够完备。

第二,《两京遗编》对不同类型散文收录不全。汉代散文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品,前期主要受战国遗风的影响,随着汉赋的发展又逐漸出现行文中大量运用骈偶的倾向,并且,汉代散文与经学有密切的联系,经历了一个从亦子亦史到亦史亦经的转变,两汉时期还出现了玄学的萌芽。《两京遗编》所编选的典籍对这种散文发展的阶段性特色没有足够的把握,在选录时主要以政论文为主,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散文。如一向被视作历史散文巅峰的《史记》,其纪传体与史家笔法对于后世史书的编撰影响深远,不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历史学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西汉后期散文发展低迷,直到东汉才有所改善。东汉前期的两部散文代表作为《汉书》与《论衡》。班固《汉书》在继承《史记》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其文相比司马迁的感情奔放更显典雅,体现出汉代散文由平直转向雅涩的趋势,故范晔称:“迁文直而事核,固问赡而事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论衡》写作的目的是为抨击当时思想界迷信、谶纬之风盛行的现象,内容直指皇室提倡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倾向的不合理性,提出文章真正的功用在于惩恶扬善,文章富有激情,体现出对理性的呼唤。《论衡》的出现标志着散文的战斗性大大增强,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但《两京遗编》以卷帙浩大、芜秽为由而不予选入,实在令人费解。谶纬是汉代文学突出的特征,诗赋散文、小说无不显示出谶纬的影响,《两京遗编》对于这一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展示,汉代目录学家的散文也没有被收录,可见其编选的局限性。

《两京遗编》存在着编选标准不够明确、收录不够全面的弊病,故而不能被视为收录完备的汉代作品散文丛书。学者们对其中具体某一种典籍或胡维新本人进行研究时可以选用该书,如若对两汉散文及后代对汉代散文的发展与继承进行整理与研究,仅依靠《两京遗编》则会忽略汉代散文史上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2640500511351

猜你喜欢
典籍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我国先秦典籍中的宫调理论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