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2课群文阅读为例

2022-03-16 13:28海南省儋州市新州中学571700胡忠礼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烛学案建模

海南省儋州市新州中学(571700)胡忠礼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571700)刘冬云

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源于任务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阅读教学和“任务群”教学实际产生的一种教学法。笔者尝试围绕“四步”和“七读”,探究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起源与定义

(一)任务型教学法是起源之一

任务型教学法又称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法,最早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基于语言教学而提出,是一种以完成语言交际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法,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将其列入推荐使用的名单。

2015 年,张开先生由任务型教学法衍生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一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在“要求”部分有明确的问题指令,相当于是材料作文和问答题的综合体。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起源之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源于信息技术教学,后广泛应用于工科领域,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创设情境为要义、以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互动式多维教学法。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且学习行为受任务动机的驱动。

(三)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定义

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是以完成明确的任务项目为目标、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以范例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跨媒介混合式自主学习为手段的一种阅读教学法。

二、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一)有明确的任务

任务是一个体系,包括大任务和小任务。大任务指基于单元或课文的明确的整体学习目标及任务分解,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大任务可以设置为:从感悟“青春的价值”的角度,找出各文本意蕴的差异;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意境,并探究诗歌中出现的各个意象的含义;归纳总结每篇文本的写作技巧,并简要分析;学写现代诗歌,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会。小任务是在大任务的范畴内的以问题为核心的细化了的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中的“任务”和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任务不等同于问题,它包括问题;而问题是细化了的任务,也可以说是任务的发问式表达。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一切教学与学习活动都围绕任务进行,受任务驱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探究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布设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前行。

(三)任务完成的情况是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业质量评价要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做综合考量。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课堂交流成果评价、导学案评阅、测试卷批阅等途径,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依据之一。

(四)其有利于学生探究心理和成就需求的满足

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为主要呈现方式。学生受任务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动力。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后,学生自然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自身的成就需求便得到了满足。

三、任务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任务要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来设置。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要明确对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子项。如在设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2 课群文阅读”的导学案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式任务: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洪涛的“力”有什么作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这个任务对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

《红烛》中的“红烛”与哪首古代诗歌相关联?本诗歌颂了“红烛”的什么精神?

这个任务对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任务要接近高考试题

语文教师要有高考意识,设置的任务或问题要仿拟高考题,创设高考的情境。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2 课群文阅读”的导学案中,教师设置了两道客观题:

①下列对《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略)

②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略)

这两道题,完全按照高考题例编列,同时也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要对学情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设置的任务要对标学情并有一定的区分度,其中,基础任务的占比要高。

(四)任务要涵盖大任务和小任务

大任务集中体现教学目标和方向,小任务应该是具体问题或试题。教学内容是一个由大任务和小任务组成的体系,它们互为统领,这样既避免了空洞化,又避免了碎片化。

四、用“四步”和“七读”构建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阅读教学中的“四步”

按照翻转课堂和导学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设置如下“四步”:

1.学案导学

教师提前编订好导学案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在导学案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有效利用各类线上线下跨媒介资源,积极和同学互动交流,积累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如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中,教师在“音读(任务驱动—问题探究)”部分编制了如下内容:

在喜马拉雅FM 上搜索《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朗读音频,找出自己喜欢的试听、评价并跟读。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合作式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社交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有以下两种方式:

(1)课前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要贯穿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学习导学案时,肯定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微信等,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探究。

(2)课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语文科代表组织各小组组长检查本组成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并按制度进行表扬与惩戒。语文科代表或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就导学案里自己解决不了或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小组内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讨论。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了解学情、发现优秀导学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组长根据以前的知识建模成果和答题建模成果,组织小组成员订正答案;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收集起来在下个环节集中解决。

3.展示答疑

各组学生代表逐一展示导学案与问题,教师用101 教育PPT 中的“手机跟拍”实时传输答案,或用“投屏”展示收集到的答案或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参考答案、点评学生答案、提问、谈话、讲授或指导查阅线上线下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订正答案或解决疑难问题。语文学科教学强调学生在答题时表述要个性化,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述及复述能力,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

4.归纳建模

每位学生要准备一本语文知识积累归纳本,用以记录整理知识、方法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将积累归纳成果上传到百度网盘或微云,以便查阅、修改。学生的积累归纳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建模

本单元文章包括诗歌和小说,学生可积累归纳的知识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意象:查找资料,归纳总结以下意象的象征意义。

大海 雪峰 太阳 红烛 云雀(鸟)

②技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夸张、反复、呼告等手法及其作用,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环境烘托等手法及其作用;《红烛》中的托物言志、化用、抑扬等手法及其作用;《致云雀》中的视听结合、环境烘托、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及其作用。

(2)方法建模

①“七读”学习法。

②跨媒介阅读学习法。

(3)审题与答题步骤建模

①客观题:“速读—审题—跳读—定位—对照—判定”六步做题法,“断、过、强、答、混、张、无、以、偷、篡、曲”十一个做题陷阱,“是不是、对不对、排除”等做题意识。

②主观题:“速读—审题—跳读—定位—建模—作答”六步做题法,“题型、模板、知识点、采分点”审题建模,“分条式、点析式、总括式、提炼式、作文式、对应式”及“要多多益善,不要画蛇添足”的答题建模,“出题人出题意图、阅卷人赋分意识”的“两人意识”。

(二)任务驱动阅读教学中的“七读”

阅读教学导学案的内容,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可归纳为“七读”:

1.知读

根据导学案中的任务,学生自主完成作者生平(知人)、写作背景(论世)、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明体)等的学习。

2.音读

学生听录音并初读文章,完成导学案中相应的任务。

3.意读(整体阅读、概括)

学生整体阅读文章,一要明晰词义,查字典(线上线下均可)扫清障碍;二要归纳行文脉络,探究主旨。行文脉络最好用思维导图或表格来展示。如《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中要求学生绘制文章行文脉络思维导图(如图1)。图2为教师给出的答案。

图1

图2

学生在熟练掌握思维导图、表格的绘制方法后,可以自行设计文章行文脉络的表现样式。

4.情读

教师可从文章内容鉴赏角度设置任务,将其作为“情读”的落脚点。如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中,教师是这样设题的:

“蜘蛛”这个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美读

教师可从文本形式(技巧、作用)鉴赏角度设置任务,将其作为“美读”的落脚点。如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中,教师是这样设题的:

请简析“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所用的手法。

6.背读

背读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也是高考“情境式默写”主要考查的内容。学生不但要背诵这些内容,而且要进行相应的“情境式默写”专项训练。还有一类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教师推荐的内容。学生可结合读、写等背诵下来。

7.写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语文实践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小写作和大写作。小写作中作文技法、片段作文等方面的训练具有用时少、目标明、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应该多安排小写作,以为大写作奠定基础。例如,《红烛》导学案中的“写读”内容如下:

通读全诗,用第二人称向红烛倾诉并歌颂赞美红烛。要求用到细节描写、环境烘托、象征等手法,200字左右。

现举一篇学生优秀作品:

暗暗的夜,如网般压抑了我的快乐。我静静地坐着,找寻不到自己的方向。妈妈轻轻地敲了敲门,敲门声如叮咚的泉水,在静夜里流淌。我打开门,一束烛光铿锵地击碎了我的惆怅。妈妈拍了拍我的肩头,把红烛递给我,微笑着对我说:“看看书吧,书中有太阳。”她掩门出去了。红烛啊!你跃跃的火焰是前进的旋律吗?你闪闪的光亮是希望的使者吗?你红红的蜡泪是妈妈默默关注而又融化自己的爱吗?考试的“滑铁卢”,我轻轻地翻去。烛光,在沙沙的笔声中照亮前路。

综上,“四步”和“七读”构建了任务驱动阅读教学的模式。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有自己的特征和任务设置的原则。教师应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教法创新和实践探索,可以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构建任务驱动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并付诸实践,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红烛学案建模
基于FLUENT的下击暴流三维风场建模
《霜天红烛》
红烛之歌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乡愁导学案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