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政法类院校中“司法话语分析”课程建设为例

2022-03-16 14:5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政法语言学外语

戴 欣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 401120)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时至今日已走过七十年的历程,但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日渐增强对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要求,今天的高校外语教学日益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并存在不少弊端。201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的建设应结合并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优势,办出符合并充分体现本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的多元发展和分类卓越。结合当前新文科建设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大背景,本文以《司法话语分析》课程的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政法类院校该如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

1 高校外语教育现存的弊端

当前高校的外语教育存在不少弊端。2019年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高校外语界“要识变、应变、求变”“中国的外语教学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1.1 不同高校的英语专业高度同质化

我国高校当前几乎都开设有外语类本科专业,但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千校一面,在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等方面高度同质化。201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开设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占到82%,但却是千校一面。无论是理工类院校还是政法类院校或是医学院,在英语学科的建设上往往有着类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类似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国标》中提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诸多高校按照这一蓝本进行学科建设,勉为其难地做到面面俱到但却忘了突出自身的院校特色来建设外语学科。高校外语专业高度同质化同类专业简单重复。

1.2 以能力为导向而非以需求为导向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育界把帮助学生打牢语言基础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普遍认为大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并未过关仍有待提高,仍有必要加固语言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化能力测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通过反复刷题往往能取得较好成绩。学生英语能力看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即便是大学四六级考试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却无法阅读原版的外文书籍,或是无法有效阅读本学科的英文文献,更遑论用英语来写学术论文。

上述能力的缺失直接造成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或是使用英语了解所在行业的国际前沿信息。大量调查也表明,国家和整个社会对英语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程度虽然越来越大,但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却难得一觅。软件、机械、化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很难找到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懂外语的人才。用人单位对已入职的员工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也普遍感到不满意。从这个角度看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可谓并不成功,高校的外语教学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探索:突显英语学科的跨学科性

《国标》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具有跨学科特点。2021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所诞生《新文科建设宣言》也强调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尝试跨界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关键。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学科的建设应充分发挥所在院校的特色,找准与所在院校优势学科的交叉点来建设英语学科。既有研究提出英语学科的跨学科对象包括如理工农医学科的硬科学、区域国家文化、文学等,但鲜有学者去研究语言学可如何体现英语学科的跨学科性。

我国高校现有的语言学类课程大多以普通语言学所囊括的内容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句法学等,但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未能体现(或者说滞后于)语言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并不能了解到当前语言学的发展态势,也谈不上去采用现有的理论框架去发现并解决实际的问题。

语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使用的教材陈旧无法追踪学术前沿,课堂教学大多依赖教材,自然无法介绍国内外较为前沿的科研成果。语言学的理论较为抽象,脱离实际生活或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去讲解这些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尤其课堂授课也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深感语言学枯燥乏味,语言学的教学必然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已有研究有探讨英语学科中应如何建设语言学,但却没能从跨学科的角度去看待语言学,或是探讨如何通过建设语言学类课程来体现英语学科的跨学科性。

实现英语学科的跨学科性必须紧密结合院校特色。已有的关于结合校本特色建设英语学科的研究有涉及各类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民族院校、财经类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院校、外语类院校,但却鲜有涉及政法类院校。为数不多的关于政法类院校中英语学科的跨学科建设的研究也多以法律英语为主,几乎没有研究论述如何通过建设语言学类课程来体现政法类院校中英语学科的跨学科性。

3 突显校本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以政法类院校《司法话语分析》课程为例

3.1 《司法话语分析》与已有课程之间有机互补的关系

政法类院校中一般开设有《法律英语》《法律英汉对比翻译》等课程,这些课程将英语视为工具,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相关法律活动的能力,对学生的法律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行了系统训练。但同时也应看到政法类院校中的人才培养不应囿于“法律+外语”,唯工具化的英语专业教育难以推动英语专业的长足发展。

此外,有的院校也开设有《法律语言学》课程,讲授范围涉及较为狭义的法律语言学,即将语言学看作一门工具用来解决法律领域的问题,如语音识别、笔迹鉴定等。《司法话语分析》课程相对而言涉及的是较为广义的法律语言学内容,课程侧重点在于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去研究司法领域的各类文本,以及各类司法活动场景下参与者的言语使用情况,如涉外法治场景下国际仲裁案件中仲裁员的仲裁结果文本、相关法院的决定等等。《司法话语分析》课程着重探讨如何采用话语分析这一工具来分析司法机构以及涉外法治各个场景中的话语,并解构其中所隐含的话语体系。

《司法话语分析》培养的是学生话语分析的能力。法律问题归根结底为语言问题,法律与语言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话语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闻学、外交学与法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均出现话语转向。《司法话语分析》课程不直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是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从话语分析角度去思考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参与涉外法治事务的能力。《司法话语分析》课程和既有课程并不重复,而是可在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上实现有机互补。

3.2 承载跨学科性的《司法话语分析》课程

在当前新文科建设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司法话语分析》课程为政法类院校的英语学科建设提供了一条实现跨学科性的进路。政法类院校担负为国家输送涉外法治人才的众人,培养学生的话语分析能力在当前大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法类院校中建设《司法话语分析课程》对法科生而言,语言学可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语言学所提供的观察视角往往不同于法科学生所习以为常的观察视角,在看待同样的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时,这种多视角的碰撞与冲击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并提升他们思考的深度。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司法话语分析》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研究进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以提升语言技能为主,往往被视为没有专业方向。《司法话语分析》课程的开设可让学生了解到语言学的前沿理论,意识到语言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用来分析各类法律现象,了解法律问题背后的语言规律,这些语言规律亦可帮助理解甚至解决法律问题。

在政法类院校中设置《司法话语分析》课程可让学生(无论是法科学生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这一领域,激励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即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为后面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3 具有校本特色的《司法话语分析》课程

《司法话语分析》课程为政法类院校的英语学科建设提供了一条深具校本特色的进路,政法类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涉外法治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话语分析能力在当前大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涉外法治与法治人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有效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离不开具有爱国主义情怀、良好政治素养、扎实法学和外语功底、缜密逻辑思维能力和多学科知识,能为国家解决重大复杂涉外法治事务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一名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应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法律专业技能与外语技能,还应具备其他诸多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话语分析的能力。国家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而提高话语权的前提是对现有的话语体系有清晰地认识。如果对现有的话语体系都缺乏清晰认识,何来提高自身的话语权?通过设置《司法话语分析》可让学生掌握话语分析的能力,去解构话语(尤其是涉外法治场景下话语)中隐含的话语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中国故事进而参与世界故事的构建,话语分析能力与素养是一名优秀涉外法治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建设《司法话语分析》不仅是在做出“法学+语言学”的跨学科的尝试,更是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复合型能力。

国内在设置法律语言学课程方面做得较为成熟的主要有两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和广东外语与外贸大学。其中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本科阶段即对学生加以分流,开辟有英语翻译、英语语言学、涉外法律事务等方向,并开设有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导向,所开设的选修课包括语料库语言学导论、神经语言学、语言病理学、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课程。其中,《法律语言学导论》为英语专业涉外法律事务方向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内容不只包括狭义的法律语言学(如语言作为证据、司法语音),也包括广义的法律语言学(如司法语域、司法语类、互动与权力)。

政法类院校在开设涉及语言学相关课程时,师资力量自是无法与诸如上海交通大学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院校相比。但与这两所院校相比,在建设《司法话语分析》课程上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综合类院校相比,政法类院校的外语学院往往能和学校的其他法学院取得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广东外语与外贸大学相比,政法类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法学优势。此外,与其他高校相比政法类院校具有优秀的法学生源,政法类院校中的外语学院的授课对象不仅包括英语专业学生还包括众多法学专业的学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政法类院校中的外语学院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利用优质的法学科研资源和法学生源,以《司法话语分析》课程的建设为切入点,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又能凸显自身优势的学科建设道路。让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格局更紧密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培养涉外法制人才为目标,聚焦政法类院校中法学学科的专业优势特色,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政法语言学外语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书法作品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