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老部字反映的“尊老”文化

2022-03-16 19:00云晓瑜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段玉裁六书许慎

云晓瑜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说文》及老部字概说

《说文》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它由东汉许慎历时22年完成。全书15卷,收录字头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计10516字。《说文》依据“六书”理论,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首次使用部首编排,将其所收录字头分为540部,其采用的“六书”构型理论和部首编排方法一直被后代很多字典辞书所沿用。《说文》作为我国语言文字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二、《说文》老部字构型分析

“六书”之名首见于《周礼·保氏》,被列为“六艺”之一,具体所指并不明确,几经发展,至汉许慎详细解释“六书”所指,并以字为例明确界定。后人分析汉字构型多采用许慎的“六书”构型理论。《说文》老部共收10字,其中会意字1个,形声字9个。本文依据“六书”理论对《说文》老部字的形体结构作了分析,具体如下。

(一)会意字

1.老,《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②

老,会意字,由“人”“毛”“匕”会合而成,以人须发之变化会人年老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人毛匕。音化。按此篆葢本从毛匕,长毛之末笔,非中有人字也。韵会无人字。言须发变白也。说会意之恉。”③

3.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⑥

孝,会意字,由“老”“子”会合而成。以孩子扶持老人会奉养老人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子承老也。说会意之恉。”⑦

(二)形声字

《说文·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⑧形声字是指由义符和声符组合构成的汉字,其义符示意,声符示音或示源。形声字是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如从“老”之字多与年老有关。《说文》老部有7个形声字。

1.耊,《说文》:“年八十曰耊,从老省,从至。”⑨

耊,形声字,从老,至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老省。小篆既从老省矣。今人或不省。非也。下同。至声。古音至读如铚。”⑩

3.耆,《说文》:“老也。从老省,旨声。”⑬

耆,形声字,从老,旨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十曰耆。许不言者,许以耆为七十以上之通称也。”⑭

4.耇,《说文》:“老人面冻黎若垢。从老省,句声。”⑮

耇,形声字,从老,句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耇,老、寿也。”⑯

7.考,《说文》:“老也。从老省,丂声。”㉑

考,形声字,从老,丂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山有櫙弗弗考传曰考、击也是也。凡言考挍、考问字皆爲攷之假借也。”㉒

三、《说文》老部字意义分析

《说文》540部的划分,除了使汉字形体归类有了依据,还使同部字在意义上形成了共同的类属。每部字的首字为部首,部首也是整部字意义上的基础,部首之下的字大多和部首相关。具体来看,老部字除“孝”之外,均有“年老”之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年老之义

1.以年龄及生命长度表示年老

老,《说文》:“考也,七十曰老。”㉓此处用到了同部互训的方法释义,老,即考之义。七十岁可称为老,《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后又进一步解释,明确“老”的特征为须发变白。

耊,《说文》:“年八十曰耊。”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年八十曰耊。《释言》。耊、老也。毛传云。耊、老也。八十曰耊。按马融注易、服虔注《左传》皆云。七十曰耊。葢耊训老。故七十八十皆得偁也。”由此可知,耊之本义也是“年老”,可泛指年龄七十及以上的老人。《诗经·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㉕是说现在不及时行乐,等到年老的时候才知道快乐已经逝去,只会徒增伤悲。《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再如《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㉖是说伯舅年纪大了加以慰劳,赐给一等,不用下阶跪拜。杜预注:“七十曰耋。”虽然说法不一致,但是能确定“耋”就是指年老的意思(“耊”后写作“耋”,二者为异体关系)。

耆,《说文》:“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曲礼》。六十曰耆。许不言者、许以耆为七十以上之通偁也。郑注义云。耆耊皆老也。”㉚由此可知,“耆”为“年老”之统称。古代称有德行的长者为耆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㉛是把人的一生按照年龄阶段划分,到了六十岁,人的体力开始衰退,不适宜从事体力劳动,但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指导别人。所谓“耆老”也是这样得来的。

寿,《说文》:“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久者,从后灸之也。引伸为长久,此用长久之义也。”由此可知,寿有“长久”之义,指的是人活得长久,即“长寿”。古文字字形如图:,从其古文字字形可以看到寿像一个老人在伸出双手向上天祈祷,祈求自己能活得久,后来引申为年龄、寿命之义。《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㉜是臣子对君主的祝福,希望君主的寿命可以像南山一样长久,永不亏损永不崩塌。此处,“寿”表示长久之义。考,《说文》:“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㉝古文字字形如图:,如一位老人手拄拐杖之象。关于“考”“老”二字历代对它们的解释存在争议,此处笔者不多做分析,比较认同朱英贵先生的分析,从男子的生理角度看“考”的年老程度要高于“老”。“富贵寿考”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㉞此处,“考”就是“老”的意思,后来在“老”的基础上引申出“死”义,“《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㉟,后来有成语“如丧考妣”就是指死亡的意思。

2.以老年者特征表示老年

耇,《说文》:“老人面冻黎若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耇、寿也。孙炎曰耇、面冻黎色如浮垢。老人寿征也。”㊱是指面部有寿斑的老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㊲《毛传》:“黄,黄发也。耇,老。”意思是君子的快乐可以使小孩都有高寿,歌颂统治者德高长寿,保佑子孙后代。“耇”是用年老者固有特征来表示“年老”义。

(二)照顾老人之义

照顾老人是晚辈对长辈的照顾,“孝”就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字,其古文字字形十余种,我们选其中一种作分析。如图:从字形中可以看到原本支撑着老人的拐杖换成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扶着老人,就是在照顾老人。《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㊵《说文》对“孝”的解释很具体,乐于事侍奉父母,《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事下谓之君。”㊶其中,对孝的解释就是强调用礼仪去侍奉父母。后来由照顾自己的父母范围扩大为长者,进而引申为孝敬的意思。

四、老部字反映的尊老文化传承

尊老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儒家经典文化之一。《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㊷可见,上古尊老还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贤明的君主会带头尊老敬老,对社会起到很大的政治教化作用。《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㊸可见,在周朝五十岁就可以看作老人,老人的地位很高,在汉代,赐给老人拐杖,叫做王杖,乡国的人见到都应该以礼相待。从尊老在上古社会被重视的程度可知,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在多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尊老的文化也随之延续与传承。“老”字之后产生的诸多字都在对老者进行着保护与尊敬,“孝”产生的孝道文化是最典型的尊老文化。并且,“孝”下边是一个小孩子,就说明孝敬爱戴老人应该从小孩子开始就对其进行价值观上的引导,要照顾帮助礼让老人,从小就要教导尊老思想。所以,尊老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等到其成长为一个可负担社会重任的人的时候才会有一颗悯人之心。我们的孝道文化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我们对老人不仅要尊敬,还要祈祷其高寿,活得长久,“寿”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现在农村还有“一家有老,全家得宝”的说法,就是说老人是家里的宝贝,所有人都要保护。家里有老人就有牵绊,能把不经常联系的亲人连在一起,促进家人的感情,这也是我们传承下来的“老”文化,所以人们都盼着老人能高寿,能有耄耋、期颐之年。在“寿”的基础上产生祈祷的“祷”,就是在为老人祈求上天的祝福。此外,在老人年老高寿的基础上,累积的智慧也让人心生崇敬与向往,所以青年人经常问教于老者,“耆”“考”就是表示老者在给青年人讲授道理。

综上,尊老文化源远流长。古人造字之初,就形成了尊老的意识,后经传承,尊老观念逐渐成为中国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良好社会风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语

汉字从古至今在不断变化发展,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㊹许慎《说文》收录的老部字虽然只有10个,在流传的过程中读若“点”和读若“树”的两个字已经不再使用,但是老部字传承下来的尊老文化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占一角,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老部字的几个字已经成为携带尊老文化的最佳载体,通过对老部字字形词义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其文化渊源与历史传承关系。

注释:

①⑧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均引自第316页。

②④⑥⑨⑪⑬⑮⑰⑲㉑㉓㊵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均引自第171页。

③⑤⑦⑩⑫⑭⑯⑱⑳㉒㉔㉗㉚㉝㊱㊳㊴〔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分别引自第1589页,第1590页,第1590页,第1590页,第1591页,第1591页,第1591页,第1592页,第1592页,第1592页,第1589页,第1589页,第1590页,第1591页,第1591页,第1592页,第1592页。

㉕㉘㉜㉞㊲向熹,《诗经译注》,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分别引自第171页,第433页,第234页,第392页,第247页。

㉖㉙左丘明,《左传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分别引自第169页,第18页,第

㉛㊸王云五,《礼记今注今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分别引自第4页,第125页。

㉟《尔雅》,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6页。

㊶方勇、李波,《荀子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7页。

㊷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㊹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猜你喜欢
段玉裁六书许慎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文人知县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