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视域下金华生态文化意蕴及价值实现

2022-03-16 23:12郑加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华义乌旅游

郑加莉

(浙江义乌干部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来到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民主法治村建设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即“两山”理论。此后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习近平多次论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到这一理念。“两山”理论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金华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价值耦合:“两山理论”的生态文化内涵

(一)“两山理论”蕴含“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有机统一”的发展理念

“两山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化理念。“两山理论”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实践基础上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两山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理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鱼与熊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并非矛盾对立。这正是“两山理论”中“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有机统一”价值理念的表现,践行这一理念就要坚持在发展过程中变“经济人”为“生态人”,从传统的重经济GDP向绿色GDP转变。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要求发展绿色生产力,走生态根治之路,构建生态的共同体。这种“生态人”实际上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坚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走和谐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走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二)“两山理论”蕴含“生态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生态文化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也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中间桥梁。学术界对生态文化有不同的看法,如余谋昌[3]坚信生态文化是在自然、人文、科学文化之后又一全新的文化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就生态文化内容而言,生态哲学、生态理论、生态教育等都隶属于其范畴,它们相互作用融合,一起组建了生态文化机制[4]。

所谓的生态文化化就是将一个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和利用,打造地域特色生态文化品牌,实现业态、文态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地区生态治理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5]。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文化化,促进人类形成稳固的环保思维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宗旨。随着国家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各地从理念入手重新思考和定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生态文化产业也应运而生。生态文化产业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化产业,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以文化创造力为纽带,将生态文化与科技、人文、旅游、经济等相结合,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符合生态文化概念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6]。文化产业化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实现生态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当前,各地在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二、厚度与限度:金华市丰厚的生态文化及其发展瓶颈

金华古称婺州,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金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小邹鲁”之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500万年前,东阳龙在这里繁衍生息;1万年前,这里进入了农耕时代,稻花飘香;2200年前,这里开始设县建郡,从此一个“文化礼仪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享誉古今;1600多年前,以“叱石成羊”闻名于港澳台、北美、东南亚一带的黄大仙在这里出生、修行、得道。

(一)金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名人故居,但深度挖掘、保护力度还不足

金华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6家,省级文保单位100家,市县级文保单位581家、文保点1 055家。县市有浦江的万年上山文化、“江南第一家千年郑义门”,东阳卢宅、磐安孔氏家庙,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明招讲堂,永康方岩胡公庙等。金华市区建有古子城、丽泽书院、智者广福禅寺等。孕育了骆宾王、贯林、宗泽、陈亮、吕祖谦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义乌拥有颜乌葬父的历史典故,古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历史名人宗泽、戚继光,党史名人冯雪峰、陈望道、吴晗等。

历史文化资源与名人故居是金华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挖掘不够、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在挖掘过程中内容资料整理不完善,历史文化遗存如同生态环境一样,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如初。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但过早地因人为原因被毁灭和抛弃了。比如,义乌市大元村深藏有抗倭名将吴百朋、明清之际的才女倪仁杰,这些名人历史价值深厚,但是被利用、保护不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义乌人对大元村的历史文化名人不了解,而且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破损较为严重,再加上原有村庄处于政府拆改计划之中,目前通往名人故居的道路破损,周围环境较差,在接下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严重影响大元村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使用率。

(二)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但传承与创新断层现象突出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如: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属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永康方岩风景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兰溪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武义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在千百年的文化塑造过程中,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如戏剧、曲艺、技艺、医药、民俗等。地方戏剧——婺剧延续了上千年历史,地方曲艺以道情为代表,传统美术包括了东阳木雕、东阳竹雕、兰溪面塑,传统技艺有金华火腿腌制技艺、金华酥饼传统制作技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浦江梨膏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包括义乌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永康的中药水丸制作技艺、武义的传统畲族医药文化,民俗文化以汤溪传统饮食文化、游览亭陈氏孝文化、义乌鸡毛换糖文化、浦江迎会、磐安大祭马等为代表。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失传和消亡的风险。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传承和创新问题。随着流行音乐和庸俗音乐风靡市场,传统艺术在新生代青少年群体中逐渐失传。如婺剧、曲艺道情在传承过程中就面临人走艺亡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旅游商品开发也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适当地注入新时代文化元素,便无法融入人们的生活,其文化底蕴也就得不到生动展示。

(三)金华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发展程度还较低

金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生态旅游资源储量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积淀留下了一笔笔人文旅游资源。金华拥有双龙风景名胜区、横店影视城、浦江仙华山风景区、永康方岩风景区、磐安花溪风景区等,其中金华双龙洞和横店影视城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中生态廊道是融入产业、厚植优势的生态经济带,将田园、林地、湿地、绿洲等生态单元纳入绿色网格,让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现代都市交织融合,共连接了26个大小城镇节点、10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9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5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以文化为魂,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7]。

近些年,金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速度加快,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来说,金华绿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绿色生态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不深,文旅结合领域不宽[7]。在产业投资领域方面,存在盲目投资、过热投资和重复投资现象,景区旅游产业千篇一律,特色不够鲜明。在运行机制方面,生态旅游产业链不长,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程度不深,产品较单一,缺乏创意。如义乌红糖是红糖中的上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已成为义乌的一张“金名片”。但义乌红糖缺少亮点,产品的附加值低,因为红糖生产工艺简单,红糖厂又以小规模制糖厂为主,所生产的产品基本是以原糖为主,虽然在原糖基础上创新出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等简单产品,但没有将产品细化或是创新,没有将红糖进行深加工,红糖产品中的高端市场空缺。

(四)金华市生态文化基因多元,但旅游资源整合还存在现实困境

从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来看,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且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生态文化的多元化[4]8。金华下辖9个县市(区),每个县市特色各异,义乌以商立名,浦江人文特色明显,永康以小五金为主,磐安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东阳横店文化产业优势突出。每个城市有自身特色,都在着力打造本地特色品牌的文化产品。

在金义都市新区发展带动下,金华地域范围内各县市也逐渐加强了合作。但从目前金华地区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各自单打独斗的场面,同城化发展趋势明显。如义乌和东阳两地政府就在2021年4月15日共同签订“推进同城化、共建都市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但两地旅游合作的方式、步骤与具体内容均未在十四五规划中体现。

就旅游资源整合的现实困境来说,一是旅游管理机制整合难,各县市由于行政区域的限制,行政壁垒突出,缺乏稳定的旅游协作管理机构,难以实现市场为主导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二是品牌营销整合困难,例如,义乌和东阳两地旅游资源差异化明显,义乌购物旅游地位突出,东阳以横店影视城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和5A级景区优势突出,难以把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整合为一体。三是旅游数据互联互通困难,各县市旅游数据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管理数据综合应用认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三、发展路径:金华市生态文化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五大振兴的首要内容之一,产业兴则乡村旺。同理,在“两山理念”路径下提升生态治理的效能,利用金华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以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应从开发生态文化产品、盘活特色文化资源、走集群产业创新路子以及培育新兴数字产业等方面着手。

(一)加强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让文化脉络得以传承

坚持乡村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全面挖掘、整理和记载历史文化村落里的生态人居、经济社会、制度习俗、传统工艺、人物传记等文化遗存。对于这些历史名人资源,文旅等部门应该加强对它们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加强对全市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中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修编融合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部分省级文保单位的专项文物保护规划,严格规定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严格建设控制地带的工程项目管理,确保文物安全、风貌协调。全面开展市域内历史建筑调查摸底,对于有传统历史、时代印记、文化标志、人文故事的乡土建筑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展示历史印迹和文化脉络[8]。一方面,对已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二次挖掘,对生态廊道沿线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在金华各地范围内对已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修缮、保护,并重新启用。

(二)构建非遗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的有效性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堪称“易碎品”,更容易出现传承链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不经意就会消失于历史的尘烟之中。对此,将传统的技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以什么样的设计理念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让现代人接受并喜爱;让昔日远离城市生活和公众视野的传统工艺品以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走进现代生活,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出力。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传统工艺培训,培养工艺品制作人群,如可以通过传统工艺品制作小组推动成立更加规范的传统工艺培训组织,借此培养高素质的传统工艺非遗人才。第二,校企合作开发当地传统手工技艺课程。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研,结合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过程、行业企业需求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使技术经验上升到技术理论知识,使其转换成学校课程[9]。

(三)开发生态文化产品,让生态形成产业链

“两山理念”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文化兴,离不开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生态”“文化”与“产业”三者构成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概念。优质的生态产品是生态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优质的生态产品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也可以是人类衣食住行中方方面面的产品。其中,旅游文创产品是旅游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属性包含旅游纪念品与文化创意产品[10]。

要让秀山丽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建“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生态综合体。生态文化产品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应该将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有机结合。根据金华各县市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吸收生态廊道沿线的辐射效应,通过纵横联系,或建新链条、或补足链条、或拉长链条、或延伸链条,从而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提高本地区建设项目及产业化的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实力。以义乌为例,对地方特色美食进行合理的文化包装,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如深度开发以义乌红糖、南蜜枣、火腿、丹溪酒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美食。义乌要实现红糖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应当挖掘义乌红糖的文化渊源、独特品质,以此提升义乌红糖的品牌价值。首先,要用好原产地标志和“义乌红糖”这个商标与品牌;其次,要重点从工艺标准提升、改进和整治不合格企业着手,提升产品质量;然后,加快红糖产业产品的创新发展,如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推进红糖产业向品牌化发展;最后,应当充分发挥国际化城市的优势,以建设“世界甜都”为抓手,拓宽商业渠道。

(四)走集群化产业创新路子,全方位加大旅游资源整合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集聚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其成员能够通过协同作用产生比较竞争优势的一种现象。旅游产业集群是指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的旅游价值链[11]。对金华地区而言,要有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思路。首先,要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根据金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特点,可以按照点、线、面的思路推进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如,按照优质景区金华双龙洞、义乌双林寺、磐安民宿等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旅游综合体,实现旅游产业的节点集聚。其次,出台协作创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旅游产业创新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要加强旅游企业与企业,旅游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政府等联合行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业创新和业态升级。由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协作创新,实现旅游产业高效发展[11]。再次,打造区域旅游产业大品牌。金华坐拥大量优质旅游资源,但是除了双龙洞景区,其他景点知名度却不高,这也是当前金华生态旅游发展的短板。所以,要建立企业、政府和区域联盟,通过协作共同体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并运用自媒体和博览会等新兴媒介,推动金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如,在加强义乌和东阳两地旅游整合发展过程中,实施义东旅游整体营销策略,设计恰当的宣传口号,如“购物者天堂、影视片海洋”等,结合东阳强大的影视基地与明星的宣传作用,通过影视、明星、广告、新媒体等媒介投放到市场,实现强强联合。

(五)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打造“互联网+生态资源”模式的经济综合体

数字经济正日益成为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助农、兴农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数字农业、数字+旅游等新形式涌现,甚至有专家指出,农村电商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标配”。金华地域范围内生态资源丰富,如何让百姓更快地享受生态田园的生态畅意,让百姓吃上生态食品,让农产品真正走出园地。可以尝试打造“互联网+生态农业综合体+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整合金融、物流等各类社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去中间化,提升生产流通效率的新型农业平台。如义乌,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义乌电商发达优势,将相应农产品通过新兴的“网红+直播”方式,通过主播带货来助农。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势,可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及资源优势,建立生态农业综合体,为都市新农人和青少年提供体验蔬菜种植、生长过程,品尝自己亲手种植、采摘的劳动成果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孩子也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生态资源”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农产品流通难、食品安全及创业就业难等问题,为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环保、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

猜你喜欢
金华义乌旅游
张金华
义乌展
岁朝清供
陈金华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旅游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