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构建

2022-03-16 23:39景丽芳曹苗苗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危机辅导员

景丽芳,曹苗苗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太原)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包括自杀自伤在内的危机行为逐年增加。为推进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自伤问题进行干预,之后经过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干预方式从被动治疗转向积极预防,在危机干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由于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危机的认识不足,学校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滞后,影响危机干预的时效性。因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时效性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及时疏导排解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出现时能快速做出反应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

一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先前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不足以面对当前的困难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性心理困扰[1]。困难情境是个体当前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个体没有做好应对这种变化的准备,就会引起心理危机。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危机的演变过程一般要经历平衡打破、尝试解决、寻求帮助和陷入抑郁四个阶段,持续时间大约在4-6周,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干预是必要的,否则会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

二 心理危机预防的意义

(一)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的需要

随着校园危机事件不断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焦点之一。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防展开研究,很多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心理危机最初的侧重点是对于自杀的危机干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改进,现在的心理危机从被动治疗转为主动积极主动的预防。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虽然了解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相关概念,但如果出现心理疾病仍不能够坦然面对,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基本的预警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多数采取的措施基本处于事后应对、应急能力不足的尴尬状态;家校信息不同步、社会舆论对心理疾病的过度评论导致的当事人心理失衡,出现自杀自伤的心理危机事件等。诸多滞后性都影响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也凸显了当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亟须与时俱进。因而,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2],建立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至关重要,并提出相关措施。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山东某大学新生心理危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3]。从以往学者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快速反应机制研究不少,但提出的措施对策具体实施指导性不够强。

(二) 校园心理危机工作规范化的需要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起,列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尽管一直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第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协调不够高效,有力。许多高校没有一支专业的,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且干预人员的专业背景多样,干预制度不明确,导致干预工作很难顺利且有效的进行。第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普及力度不够。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危机事件在逐年上涨,但是学生,家长对此的认知还不够客观、全面,没有意识到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他们的不重视会导致危机干预工作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亟待加强。第三,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人员大多是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校医生,其中辅导员是主力军。但是高校的大多数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且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导致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工作效率低,因此校园危机干预工作亟待改进。

(三) 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市场整体形势不乐观,新的一代95后大学生竞争压力加剧。从内部环境来讲,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优越,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性格较为敏感脆弱,抗压能力较差。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内部抗压能力不够,就引发出很多因人际交往、就业、学业、情感原因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在面临困难情景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而产生的一种短暂而强烈的心理失衡状态,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则会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防范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最大程度上减少心理危机带来的伤害。

三 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 学业压力

学习压力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与高中相比,学习方式、学科设置、课程数量方面的改变,在学习中缺乏老师的督促,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的要求,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第二是自我期待过高,没有设立恰当的学业目标,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心理挫败感产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与发泄,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产生。

(二) 个人因素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相比高中,大学对个体的评价体系发生变化,更注重学业、实践等的综合评价。大学生们在面临高校生活适应、学业、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多方面压力时,往往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平衡,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越来越大时,个体就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大学生在性别、年龄、生源地、成长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价值观念心绪等出现不同表现,对心理成长会产生不同影响。最后,大学生的性格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其发展,比如自卑、怯懦、依赖、偏激、神经质和抑郁等。

(三) 人际关系

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家庭以及恋人关系[5]。第一,同学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宿舍矛盾,宿舍同学来自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有很大差异,与舍友的矛盾不可避免,这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长期发展下去有可能出引发心理危机。第二,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养方式的不同。专制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专制型父母控制欲强,习惯严格要求子女,经常批评教育,子女会出现自卑,冷漠,叛逆等心理问题。其次溺爱型父母不关注子女的三观,以为听之任之,子女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等心理问题。第三,恋人关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恋爱知识、能力的缺乏和父母的阻碍。首先大学生恋爱过分追求浪漫,不切实际,而且对于性关系,性心理知识缺乏,观念滞后,导致在恋爱中出现失恋,怀孕事件时不能正确对待,造成严重心理危机。其次父母的传统观念与落后思想也导致子女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四) 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择业过程中考虑到就业问题、职业准备以及在求职过程中面对威胁和挑战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压抑感。第一,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大多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在就业中没有办法快速适应。第二,现在的岗位供不应求,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都在激增,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多。第三,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对自身有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择业过程中错失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在面临择业问题,职业规划问题以及在求职技巧方面等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扰和忧虑,进而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四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专业教育;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通过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讲座、心理电观看、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调适心理,培养积极健康心理;分层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大学生年级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群体重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二) 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学院-学校两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加强硬件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加强心理委员、班长和辅导员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由学院建立院级心理咨询室,组织有心理咨询服务能力的辅导员等针对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做到第一时间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疏导,防止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同时更能有效分担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任务。加强学院心理咨询室与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交流沟通。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与地方医院心理健康中心的合作机制,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提高心理疾病救治率,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三) 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全校学生定期做心理状况的摸底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批处理,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6]。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立即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与治疗;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坚持一人一档建立跟踪档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具体心理状况,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的干预和保护。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成长经历和家庭档案,便于对学生做出更为客观和合理的判断,对可预见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康复返校后也要持续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跟踪监测,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及时识别和发现潜在的和已有的心理危机,便于快速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7]。建立自身、宿舍、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学校四级预警机制。一级:自身预警。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一定程度上能够判断自身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果存在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求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师来帮助自己。二级:宿舍预警。宿舍可以设立联络员,定期将宿舍成员的日常,心理状态上报给辅导员,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疏导预防。三级: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预警。辅导员能够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联系,疏导,在发现问题严重时转介给心理咨询师,让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并全程跟踪[8],心理咨询师将学生相关情况及时反馈辅导员。四级:学校预警。学校根据定期心理状况测评结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测评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反馈辅导员,作为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多层次预警机制,有效实现学生心理危机“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五) 建立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构建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便于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迅速、高效地开展工作,减少或避免悲剧的发生。第一,建立快速信息上报制度,一旦发生学生紧急状况,第一时间通过辅导员-学院-学生处快速信息上报通道,保障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第二,成立一支专业的危机事件处理队伍,成员由校医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保卫处组成的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危机处理预案,及时、迅速地开展工作。第三、建立学校、家长和附近派出所、消防队的沟通协调机制,保障学生在发生危险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动一切力量紧急开展救援工作,减少悲剧事件发生。

(六) 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家人的参与必不可少,所以家校联合机制势在必行。在新生入学时通过邮寄录取通知书时附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册、新生开学报到设置心理健康宣传专栏等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员定期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就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详细沟通,随时保持信息的更新和交流,形成共育共防合力。

五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家庭、学校、社会的安全稳定,要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主要在于早预防和早干预,要通过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要建立心理危机快速干预机制,避免小的心理问题演变成大的心理问题,及时快速识别和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危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危机”中的自信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