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兼修:促进心理健康教师走向成熟

2022-03-17 00:52吴增强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叙事专业成长

【摘要】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多年带教名师工作室,体会到运用叙事方式能够生动、细致地探究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轨迹,创设温馨、和谐和开放的团队学习氛围,让心理健康教师精心研修,能够加速他们的专业成长速度。

【关键词】叙事;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0-0000-00

【作者简介】吴增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研究员,首届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吴增强工作室主持人。

心理健康教师在30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名称,如今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新兴的岗位。2017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正式发文,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学校心理专业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我国高校的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与职前培训体系尚在建立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与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日益增长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本土化的有效培养路径是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

一、叙事:探寻成长的轨迹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和医生都是临床实践工作者,一个成熟的心理健康教师如同一个成熟的医生,只有对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和提升,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而叙事就是表达和反思自己的经验。方凌雁认为,教育叙事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教育工作者在对教育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故事表达。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不再是别人研究的对象,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通过对教学事件的叙述,表达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反思教学行为,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掘蕴含其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进而发现和揭示教育规律与教育本质。[1]

每个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历程都是鲜活的、独特的、变化的、千差万别的。如果单单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平均数、百分比只能反映总体情况,并不能反映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如前所说,揭示个体经验意义的最佳方式是叙事。在《探寻优秀与卓越——心理老师成长之路》一书中展现了30多个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成长故事、个案报告、心理课例反思等自述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叙述材料的研究,可以总结提炼出共同的经验,这为更多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范例和启示。因此,以叙事的方式是一条探寻优秀心理健康教师成长轨迹的路径。

二、道术兼修:工作室的培育宗旨

这些年,带教名师工作室的经验让笔者对培养优秀心理健康教师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着力提升三种能力。一要提升专业发展胜任力,二要提升专业发展动力,三要提升专业发展境界。基于专业标准的专业发展胜任力是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基础;专业发展动力是优秀心理健康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专业发展境界是优秀心理健康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2]笔者认为尤其需要重点强调第三点。

当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病,具体表现就是不少新入行的心理健康教师轻道重术。笔者多年在各地培训讲学发现,教师们最关心的是如何用技术解决问题,一般不太关心咨询的理论背景及发展脉络,也不太关心对人性的哲学思考。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虚幻,难以捉摸。其实,心理辅导与咨询理解人性是非常重要的。台湾心理咨询专家吴熙琄在《熙琄叙语》一书中写道:“当咨询师内在对个案的信念、思维、精神、态度能持续不断通过个案工作的实践、落实与反思,来厘清与联结时,此时咨询师对自己做个案的思维和哲学观念可以有所整合,总结出自己的核心想法和体悟,那么做咨询就进入另一个境界了……所以,咨询师如何陪伴自己去整理属于自己的哲学观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努力的事情。”

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是道术兼修的。道和术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原理与方法的关系。光有理论没有方法,不能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光有方法技术没有理论支持,同样是比较盲目的临床实践。何谓道。笔者的理解如下:一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来龙去脉要有基本认识。如,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什么强调童年的创伤经验?为什么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为什么潜意识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发问和思考,就会对技术有了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能够经常从哲学层面对人性有深入的思考。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都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对人性有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当然,理论流派不同,思想观点也会不同,需要心理健康教师自己去选择与吸取。如,弗洛伊德对人性基本上秉持着决定论的观点,即我们的行为是由人的无意识动机、非理性力量以及生物和本能的驱力所决定,而这些都是在人出生后六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发展起来的。[3]三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自身品性修炼、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师是人不是神,凡人都有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境遇(包括困境)。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地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各种心理困扰,首先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困扰。美国家庭治疗专家弗洛玛·沃希认为,咨询师如果只学技巧,做个案,没有面对自己生命议题的机会,那么那些未面对的东西一定会干扰他们的咨询工作。吴熙琄也说,面对自我困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也让自己开拓更多的资源来面对原本让自己困惑的议题。[4]

三、精心研修:走向专业成熟

围绕上述三种能力的提升,工作室的三年计划围绕以下研修任务。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这是“道”的修炼。

三年来,笔者带领工作室学员认真研读了两本书。第一年重点研读《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许多心理健康教师忙于上心理课、做个案辅导、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缺乏从学校教育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意识,只顾“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方向”,成为学校里“孤独的牧羊人”。让工作室学员(笔者更愿意称他们为“伙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体了解和把握是研读这本书的初衷。

第二本书是杰拉德·科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第八版)。这是一本系统论述心理咨询各个理论流派的著作,是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专业的必读教材。对工作室的伙伴来说,研读这本书有一点难度,因为书中有十几个理论流派,伙伴们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笔者的意图是让大家对这些咨询理论有一个基本认识,拓展专业视野,便于以后根据各自的专长兴趣继续学习。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专题研究

工作室研修需要确立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方向和特色。我们工作室的主题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儿童青少年,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因此,学校心理辅导旨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但是,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学界鲜有系统论述,尽管笔者在1998年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近20年的学校实践使笔者感到原有模式的局限性。2011年9月笔者在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和波士顿儿童医院访学。其间,对波士顿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进行了考察,笔者深切感受到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是多样的,心理辅导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实现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终目标。2011年,马萨诸塞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规划标题是“创设安全、健康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规划强调: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在促进、预防和干预三个水平上提供关怀和指导的支持性环境。发展性心理辅导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也要兼顾高危学生的预防和已经有心理障碍和危机学生的转介服务。特别是后者需要通过教育界和医学界进行“医教结合”心理健康服务的合作与协同。

我们工作室的重要任务是要通过对发展性心理辅导框架和内容的研讨、撰写形成一本专著《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这本书从构想到出版历时三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理论素养提高的过程、实践经验提炼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做中学”。这本书是我们工作室集体的智慧结晶。

(三)辅导技能训练

1.认知行为治疗技术训练。

笔者有CBT成长小组的经验,在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担任硕士生导师期间,曾为研究生开设认知行为治疗技术课程。许多心理健康教师对CBT理论和技术并不陌生,在辅导实践中也会应用其中的技术,但总体上对CBT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因此,工作室研修重点之一是系统介绍CBT主要技术,结合学员的个案工作进行演练和个案督导。这让工作室的伙伴们颇有收获。

2.个案督导。

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个别辅导方面的经验与能力都显得不足。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小学主动求助的人数要比大学少,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接个案的机会比较少。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接受个别辅导技术训练和个案督导的机会比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少。工作室要强化学员的个案能力,让每个学员接受案例督导。

(四)心理课教学研讨

心理辅导课程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体验式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与现有的学校学科取向课程的关系可以用“殊途同归”来表述。心理辅导课程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经验为主要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悟,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学生潜能。这就给心理健康教师带来了挑战,具体如下。

1.如何从学生成长需求中寻找心理课主题。由于地域、学校以及学生的差异,要真正落实“心理课以学生成长发展为宗旨”,心理健康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生成性主题。

2.如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帮助学生解决其成长的烦恼。传统心理学往往是从消极意义上来讨论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状态。,而积极心理学倡导要从积极意义上认识这些问题。本专题宋美霞老师的文章便是通过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积极看待考试压力,提升学生应对考试压力的能力。

3.如何面对动态课堂的挑战。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这样的课堂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观点也会趋于丰富多元,有些观点会出乎教师的意外。如何回应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这对心理健康教师来说,既是挑戰,又是契机。

4.如何拓展多样化技术手段。心理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团体动力学和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许多咨询技术可以用于心理课。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咨询技术。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人本治疗技术、精神动力技术之外,叙事治疗技术、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校园心理剧技术也开始运用于心理课堂。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但是,技术要服从于内容,为课堂实效服务,不要为技术而技术,不要喧宾夺主。如媒材是活动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媒材的运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该问题得了解程度之上。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拥有的信息量远远超出在课堂上学习的。有时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在相关问题的信息上不匹配,有差距,这常常是心理课失败的原因。虽说收集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媒材是个教学细节,但细节决定成败。

工作室存在心理课教学研讨活动,是伙伴们对心理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研形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五)医院跟岗实习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对高危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对符合心理诊断症状的学生进行转介。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师能够鉴别儿童青少年的异常心理,而这项技能往往是心理健康教师的短板。虽然,我们在学校心理咨询岗位培训中开设了《异常心理学》课程,但是不去医院现场实习是不会有感觉的。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师到医院和儿童精神科医生跟岗实习,可以提高其对异常心理的鉴别能力。

(六)个人成长与修炼

如前所说,个人成长是心理健康教师“道”的修炼。工作室研修不仅要提高伙伴们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也要提升他们的个人境界。这不是靠讲许多道理,而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伙伴们在工作室这样一个温暖、安全的团队里倾述表达、获得支持与感悟。《熙琄叙语——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是工作室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通俗易读,吴熙琄老师用叙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成长之路娓娓道来。许多伙伴读了深受启发。

工作室主要围绕以上研修任务而展开。三年来,在温馨、和谐、开放的团队氛围里,伙伴们的倾情投入得到了回报。他们在专业上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方凌雁,教育叙事:教师实践智慧的自我生成之路[J].教学管理,2013(8):50.

[2]吴增强,优秀心理辅导老师专业成长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3):4-7.

[3]杰拉德·科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谭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44.

[4]吴熙琄,熙琄叙语[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3:103-104.

猜你喜欢
叙事专业成长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