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乖乖女”

2022-03-17 15:18顾琴华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琳乖乖女任课老师

顾琴华

一、“乖乖女”的改变

小琳(化名),12岁,六年级女生,体型微胖,智力正常。小琳是家中独女,与父母一起生活,很听父母的话。某天晚上,小琳与父亲发生矛盾,父亲要求她锻炼身体,小琳却躺在地上不动,说自己不想活了。父亲一气之下打了她,这是父亲第一次动手打她。小琳告诉母亲,自己经常觉得活着没意思,早就有想死的念头,还上网查了各种死法。小琳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央求母亲带她去看心理医生。父母带她去医院看心理门诊,医生诊断不是抑郁症,建议她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多聊聊。

二、“乖乖女”很孤独

小琳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很轻,一般只和固定的几个同学交谈。小琳母亲在工作之余安排好小琳的一日三餐,辅导她做功课,帮她找补习班。母亲经常跟老师说小琳成绩中等,不指望她学得多好,健康就行,但总是给小琳布置很多课外作业。五年级的暑假,小琳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从老家转学到本地学校读六年级,还没来得及跟几个好朋友告别就进入陌生的班集体。在新班级中,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下课会聚在一起讨论题目,小琳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够优秀,没法和他们交流,也不愿意跟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和她一起转学到这个班的小静特别开朗,不到一个星期就交到了很多朋友。小琳在羡慕的同时觉得自己很没用。小琳和母亲说了自己在学校的状况,母亲让她先安心学习,还说朋友可以再慢慢找,以后肯定能找到要好的朋友。小琳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很孤独。渐渐地,她变得话越来越少,经常发呆,也不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三、走出内心孤独

1.耐心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第一、二次咨询过程中,小琳在了解清楚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后,慢慢敞开心扉,讲述了很多学校和家庭发生的事情,也谈到在网上加入了一个群,群里都是孤独的人,他们聊的话都说到自己的心坎上。但是寒假一结束,母亲就把她的手机收走了,她觉得自己又陷入了孤独无助的状态。我静静地听小琳诉说,不时追问一两句。当听到我说“母亲为你做了那么多,让你觉得很压抑”时,小琳哭了。小琳边哭边说,她从小到大都很听父母的话,他们怎么说她就怎么做,但转学的事情父母没有和她商量,她很难过;而且,父母总说自己胖,要锻炼,不然以后体育中考时跑步不及格会丢分,可她就是跑不快。小琳希望我和她母亲谈谈,我们就“和母亲谈什么”进行了讨论。

2.看见孩子,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在第三、四次咨询中,我和小琳重点探讨了她和父母的关系问题。我运用“空椅子”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小琳理解父母,同时寻找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我也单独约谈了小琳的母亲。交谈中,她意识到自己过于焦虑,经常越俎代庖把小琳的事情都做好了,这让小琳觉得自己很没用,产生了自我否定感。小琳母亲回去后与丈夫进行沟通,两人一起去听亲子课、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方式,看见孩子的需要,积极转变与孩子的沟通模式。虽然亲子之间还是会有摩擦,但父母学会了反思,学会向孩子道歉,这让小琳看到了希望。父母還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小琳回到之前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见了几位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相互留了联系方式。这让小琳又多了一层支持系统,使得小琳与父母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3.积极行动,调整自我认知模式。

第五次咨询时,小琳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她在学校里还是不敢主动交朋友,依旧很少和同学说话,害怕同学嫌弃她。她希望能改变这种状态。她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强烈的改变欲望,就会拥有行动的力量。我请小琳在纸上画了一张自画像,罗列自身的优点,再请她想一下,班上会有哪几位同学愿意和有这些优点的女孩交朋友,并把这些同学的姓名写下来。随后约定在接下来两周时间内,每天至少主动找其中一位同学说几句话,回家后把说的内容、对方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简单记录下来。第六次咨询时,小琳很开心地说自己发现还是有同学愿意和自己交往的,是自己之前太不主动了。我们通过讨论交流,找出让小琳感觉比较好的同学,接下来多与这几位同学说话。同时,再尝试多找几位觉得可能合得来的同学去交谈。在这样积极的行动过程中,小琳认识到自己和活泼的小静一样,在新的班集体中、在同学中是受欢迎的。

4.系统合力,创设温馨的成长环境。

小琳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缺乏自信,主动性不强,要想让小琳真正融入新的班集体还需要班主任、任课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于是,我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任课老师觉得要让小琳在行动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所以时不时会请她帮忙做一些班级事务;班主任通过班干部的作用增加小琳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并邀请她担任春游活动的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活动。接到任务后,小琳全身心地投入,在遇到问题时也能主动向父母和同学求助。在这样一个温馨的支持性环境中,小琳不再感到孤独,并能够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中寻找自我成长的力量。

四、咨询反思

小琳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但到了青春期,她的自我意识觉醒。父母这些年的细心呵护让她觉得很压抑。于是,小琳借着“转学”与“锻炼身体”,对父母进行了无声的反抗。在咨询过程中,我对小琳进行了认知调整和行为实验,帮助小琳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整合家校等系统资源,给予小琳理解与支持,帮助她实现在新环境中的成长与蜕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3047501908205

猜你喜欢
小琳乖乖女任课老师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如何协调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想变成猫的小琳
小琳与猫
小琳与猫
小琳与猫
乖乖女变“女侠”:独行14国,修行在路上
青春要多样乖乖女大胆变
乖乖女也有叛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