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格局

2022-03-17 18:18方晓王安平刘久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格局话语马克思主义

方晓 王安平 刘久芳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广泛传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十分必要。立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历史经验、现实情况和世界境遇,通过对话语传播新格局、形象传播新格局以及综合传播新格局的构建,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话语说服力、国际影响力和实践推动力,让中国更自信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7.007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给予其“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肯定。当前,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如何坚守初心、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用。基于此,应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现状,积极构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格局,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诠释。

1话语传播新格局的构建:促进“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说服力

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种具备约定性和任意性的传播“中介”。在不同的话语语境当中,依据传播对象的不同,其所对应传播内容的具体含义不同。将细化传播内容同转换表达方式和整合话语逻辑相结合,能够助益“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说服力的提升。

1.1细化传播具体内容,避免传播晦涩原理

传播内容在整个传播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主导着传播的方向与性质,是联结传播主、客体间的信息枢纽,深入理解和有效选择传播内容有助于全面掌握话语特征,推动话语力量的形成,增强民众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度和认同度。思想理论的传播离不开对有关传播内容的细化。第一,要深入理解传播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极具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蕴、严谨的逻辑框架、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鲜活的话语特点,若不能在传播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和研究,则容易造成对其的错误评判和扭曲诠释,甚至引发持续性的意识形态争斗,产生无法估量的灾难性后果,最终导致传播效果的减弱。第二,要合理筛选传播内容。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发生一定变化。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崛起,传播的“碎片化”现象日趋显著,这就要求人们不得不从诸多不完整、不精确的信息中筛选出完整、有效的信息,以避免传播内容的话语式微。更重要的是,要从传播内容中选取反映世情、时情、国情、党情的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具体的传播内容,便于民众掌握新时代新思想的理论精髓,切实增强传播内容的生动性与活跃性,使“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1.2整合完善话语逻辑,形成传播良好效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逻辑之所以需要整合与完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社会便捷的传播手段使人们所接收的信息趋于片面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理论的深奥性不足以让民众完全重视、理解和运用。由此,必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逻辑进行科学和系统地分解、整理与综合,使其联结并凝练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模块,形成一套通俗化、有序性的话语系统,既能从一定意义上规避先进媒体所传播信息的不完整性,又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人民群众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传播内容的不理解性。第一,要将纯理论的哲学原理以轻松活泼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使重大思想理论同现实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理论话语逻辑的有机整合与灵活应用。比如,党组织可以带领和号召专家学者出版一些类似《大众哲学》《新大众哲学》的书籍刊物。第二,由于完善整合话语逻辑并非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而是与历史、当下、未来有着万缕千丝的勾稽关系,在相互交错的现实世界与国际视野中不断发展。因此要借鉴和吸纳古今中外有益的话语表达方式,使外来话语形式中的积极成分融入本土话语,并将相关话语因素进行汇合整理,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话语范式,在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同时,达到传播“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效果。

2形象传播新格局的构建:铸就“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形象是“劝说人们赞同或否定某些意识形态的权力方式”。新时代中国主流思想的传播不仅是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主流意识形态形象的树立,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视野下的国家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提升新时代新思想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2.1精准把握形象定位,重视传播能力建设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象传播新格局的构建不能脱离其自身的历史发展渊薮,其形象定位主要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的基础式形象以及“富起来”的过渡式形象。21世纪,由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已逐渐转化为民众对于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需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势必“强起来”的跨越式形象新定位,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定位。好的形象定位离不开好的形象传播,好的形象传播利于获取好的形象认同,其重点在于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第一,要掌握以时、度、效有机结合的工作方法,着力推进中国社会形象传播工作,构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象传播的新态势。第二,要根据受众需求创造创新传播主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新发展理念”“中国之治”“发展新格局”等时代课题打造独特传播新主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形象基础。

2.2建立故事沟通渠道,倾力传播中国声音

故事最适合人类心智,伟大的故事有力量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讲好中国故事是建立故事沟通渠道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故事叙述能够有力传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信息,塑造新思想在人民心中、在世界范围的良好形象,更加通畅地传播中国声音。第一,要秉持“扬弃”的正确姿态,将积累的有益故事资源诉诸某种宏大叙事,必要时将宏大叙事转为具体化、生活化的小叙事,形成多元多样的故事沟通体系。第二,要明晰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包括历史人文故事、革命战争故事,抗疫抗洪故事等),将中国故事寓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提高其传播信服力,使代表中国声音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向世界。

3综合传播新格局的构建:展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推动力

任何思想的传播都不能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阶段、新思想的传播要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情状的基础上,体现刷新传播思维理念、优化传播媒介布局的多维性、综合性的统一,深入推进综合传播新格局的构建,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实践推动力。

3.1更新传播思维理念,提升传播技术素养

新时代诞生新思想,新思想的传播并非囿于传统的传播旧思维,而是有赖于新兴媒介技术的驱动力带给人们的新型传播思维理念。21世纪,新媒体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以往传统的纸媒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动力支持。新的传播理念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要领,当今世界正处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传播主体的技术素养,是实现思想理论顺利而广泛传播的应有之义。思想理论的传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思想的解放和思维理念的不断更新。第一,要树立应用型思维理念:运用新媒体的筛选技术从庞杂的信息中挖掘出与受众爱好、需求相关联的信息,进而为其制定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增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多样化、分类式地解读新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吸引不同阶层的受众眼球。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可用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缜密的语言予以诠释;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民,则可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解读,以避免传播盲点。第二,要树立精准型思维理念:与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不同,现代化的新媒体分析技术不会因取样的局限性而造成结论的不全面性、不精准性,而是在对所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之后得出相对准确、全面的结论,因而不存在结论的片面化现象。

3.2优化媒介运营布局,打造传播质量优势

优化媒介运营布局和打造传播质量优势相得益彰,二者共同拓宽了新时代新思想的传播视野。现阶段,先进智能科技的飞速腾达使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媒体大国”,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占领着巨大信息优势,中国距离“媒体强国”的道路尚远。要改变这種现状,必须整合信息资源,努力提升信息质量优势而非数量优势,注重加强高科技顶层设计与民众口口相传的基层实践相结合,团结和凝聚各阶层人民以及各方力量,形成集体做好世界范围传播的大格局。第一,打造国内传播媒体集群,将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等寓于思想理论传播的进程中,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启发人民,让新时代的新思想得到广泛关注,获得人民认可。第二,建构国际传播媒介载体,发挥国际信息资源力量,调动国内外媒介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弥补国内部分技术缺陷,激活地方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跨时空、跨领域、跨国家的作用,推进我国媒体的本土化发展。换言之,要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多层次传播媒体矩阵,全面优化传播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国内主流媒体同国际辅助媒体的双重作用,创造“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质量优势。

4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旨向和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面对当前国内外风起云涌的复杂局势,必须树立起强大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凝聚人民精神力量、达成全国思想共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息,思想理论的传播不止。新时代的号角吹响,需要为新的思想理论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传播新格局,在21世纪的波澜壮阔中谱写“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瑰丽华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

[2]周宪.视觉文化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张涛甫.中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与农民观念、交往状况变迁——以安徽六安农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0(8):98.

基金项目:2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史研究”(20YJA710035);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建设项目(19JDSZK002)。

作者简介:方晓(1993-),女,汉族,安徽桐城人,法学硕士,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王安平(1975-),女,汉族,安徽舒城人,法学博士,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刘久芳(1966-),安徽桐城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

3520501908216

猜你喜欢
新格局话语马克思主义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机制 新格局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