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视野下的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2022-03-17 12:27邸春蕊王曦
公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然观农村

邸春蕊 王曦

摘要: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情景,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本文以农村为背景,以自然观为切入点,基于生态道德建设的需要,展开对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关键词:自然观 农村 生态道德

一、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统一又对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态问题恰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立足于自然观,从中寻找加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方法。

1.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从属于自然界的。首先,物质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先于人类而存在,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人不会脱离自然界而独立生存并繁衍下去的,人类需要通过生产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其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立足于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特性。自然的存在物就是人类,这是它的自然属性,人类依附于自然界。社会属性是指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它能够将自然界和社会在本质上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的对象性的活动,它具有人类的主观价值尺度和自然的客观规律尺度。因此,人类离开自然界将无法运转,人类必须要在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2.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记录了“人化自然”,它认为人类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将天然的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的生态系统,根据人类自己的需要能动的改造自然世界,这个过程就是人化自然的过程[ 1 ]。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就是在于人有一定的意识,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劳动,过度追求自身的享受,而忽视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其结果就是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自然界将再也无法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

3.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

科学的认识自然界的价值,有利于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首先,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界充当的是使用价值的功能,人类要想获得发展,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需要向自然界中索取。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自然界具有经济价值,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不断的进行物质资料的社会再生产,并将这些物质资料当作商品进行交换和流通,为人类获得更大的物质财富,这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最后,其中蕴含的生态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2 ]。它规避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敬畏、征服到和谐三个阶段。我们要知道,单纯的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人才是价值的主体。因此,人类要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自然与社会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再生产。

二、农村生态恶化召唤生态道德建设

1.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人口百分之七十都在农村。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农村生态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样的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出现了错位,没有将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道德,使之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1)环境污染敲响生态恶化的警钟

农民为了让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土壤中播撒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这些化肥产品中的有害物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恶化。另外,农民为了防止农作物被害虫损坏,会使用大量的杀虫剂,这样的做法虽然保证了农作物良好生长,但也会污染土地,使土地不再肥沃。使农村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一些重污染的企业向乡下迁移,工厂所排放的废水侵入土壤,不仅污染了农田中的农作物,也污染了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这些污染重的工厂虽然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也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2)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呼唤生态道德建设

农民生态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农民乃至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水平。由于农民的学历普遍偏低,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些淡薄,认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比如:乱倒垃圾、焚烧秸秆、乱养禽畜,這些行为习惯与生态道德建设出现严重的偏差。另外,对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街道整洁这些现象,没有人反映、也没有人提出良策,更有一些农民认为这些脏、乱、差的现象与自己没有关系,不会短期时间内对自己产生经济利益。久而久之,农村的环境越来越恶化,农民和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越来越滞后。因此,提高农民的生态道德素养,加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2.农村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诱惑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问题,人们为了眼前的小恩小惠,没有意识到人是要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是人不加节制地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我们的生存家园丢失美丽。因此,金钱的诱惑是阻碍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最大的问题之一。另外,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就要进行劳动,但由于这种劳动被资本支配了,就会使得劳动者与劳动活动产生异化。为了减少企业成本,一方面会通过大自然的自我净化系统来处理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另一方面还会加大对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工人不断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获取更多的金钱,丢失生态利益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2)生态道德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道德的主体,农民需要知道生态道德教育都包含哪些内容,然而,由于对生态道德的忽视,大部分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仅仅局限在一些零碎的认知里,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等。但事实上这与生态道德的本意还相差很远。另外,对于有关生态道德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较小,他们大部分也只是从电视上有一些潜在的了解,并不知道破坏生态会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有时候由于利益的诱惑,不能够将生态意识外化于行动上来,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这就导致容易出现行动跟不上意识的现象。

三、弘扬生态道德,建设和谐农村

众所周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够充分体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什么样的做法对待自然,自然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回馈我们。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良性发展就要以人为切入点,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的意识,加强生态环境的道德建设。

1.加强农民的生态道德信念

生态道德强调的就是人们对大自然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种生态意识会监督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在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时,也要相应的履行保护生态的义务,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1)强化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在农村的大街小巷张贴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知识,将生态意识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敲响农民生态意识的警钟,增强农民的道德责任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渗透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共生的、平等的关系。

(2)树立绿色节约的传统美德

首先,村委会可以从实际出发,利用农村的小广播定期将普及的一些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传播到村落的各個角落,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培养农民树立绿色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的责任。其次,发扬最美农民榜样示范作用,挖掘身边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秀模范村民,并将他们的感人事件,大力宣传,熏陶周围人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另外,我们不仅要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一定的肯定,而且还要针对他们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资金上面的鼓励。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农民意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不应当仅满足于在对当代人的需要,而是更应该放眼在整个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上来,应当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共存亡的。

(3)加强农民生态道德实践

农民应当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经济。首先,鼓励做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比如:将农作物的秸秆做成手工艺品、畜禽的粪便可以当作滋养土地的肥料;另外,可以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种植农作物,例如:玉米和小麦交替种植,或者参照东北黑土地种植一年农作物,养三年土地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做法。

2.建立有关生态道德的法律文件

政府应该充当农村生态和谐发展的决策者,政府的生态道德意识决定着农民和农村的生态道德行为。政府可以按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举措,以农村的生态文化和当地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整体来看,拟定一些相应的农民违反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度,并制定详细、完整的生态道德法律文件,从法律角度严格规范农民的生态行为,集中解决农民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农村生态道德的建设。另外,政府在执行的时候,容易出现事情发生了,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之后,才开始针对其行为采取一些打击,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应当完善监督的体制,让监督的部门和执法的部门相结合,双管齐下,共同管理和监督蓄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同时通过法律的束缚,将保护生态的意识内化于农民的心灵,使各个部门和农民之间都做到互相监督,严厉打击和制止破坏生态的人,故而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道德建设的循环圈。

【参 考 文 献】

[1]樊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责任编辑:刘占行)

3665501908224

猜你喜欢
自然观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