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22-03-17 12:27肖子华
公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肖子华

摘要:随着“千禧一代”在高校学生中的占比逐渐升高,他们将互联网和生活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往学生也有很大不同,其相对包容和个性的时代特征也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智慧校园”产生于万物互联的时代,并且已经应用于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在应用“智慧校园”开展思政教育方面,部分教师在对智慧校园的价值理解、工作方式、教育互动性等方面尚存不足,未能与智慧校园的建设初衷紧密联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思政辅导员的使命和担当,在“智慧校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探寻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智慧校园 高校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点

“智慧校园”的概念源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最早由IBM在2009年提出,包括全面且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阴影和以人为本的四大特征。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于2010年在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它旨在整合高校的日常教育、科研、管理、服务和生活功能,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一套功能集约、共享并感知数据、协同运作且具有高效行政能力和智慧执行力的软环境,提升高校的科学管理水平。

虽然“智慧校园”发展了近十年时间,但在许多高校中,“智慧校园”还仅仅局限在其初期形态,即“数字校园”阶段。一些高校管理者还未真正理解“智慧校园”的内涵,进入“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 1 ]。各行政部门不断投入硬件资源,推出各自的办公系统和任务平台,但忽视了系统和用户间的良好配合,认为“线上校园”就是“智慧校园”,非但没有打破数据壁垒,反而令师生被各式各样的账号信息围困。

二、“智慧校园”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种“大水漫灌”式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智慧校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学生的校内生活数据加以甄别,及时发现特殊学生,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当前一些高校基于学生校内生活数据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无声资助”正是“智慧校园”在学生服务方面的现实应用。同时,“智慧校园”的智能化属性使得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得以共享,通过演算模型可以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偏好及时调整思政课的授课方式,让思政课真正“听得懂、读得透,能理解”[ 2 ]。

2.拓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思政教育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化工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智慧校园”不仅具有内部联通的功能,其强大的信息抓取能力可以为思政辅导员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料,开拓学术视野,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而这类素材多以短视频、Vlog、海报甚至游戏等形式呈现,兼具通俗性和互动性,能被学生广泛接受,将教师的精力从以往的教案编写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课堂氛围营造和思想引领上。

3.优化思政辅导员工作方式

思政辅导员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但现实情况是许多思政辅导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花费在事务性工作中,用传统的方式处理纷繁复杂的数据,无力真正走近学生,联系学生。同时,“智慧校园”无形中为学生和思政辅导员搭建起新的沟通渠道,这种渠道相比线下的面谈更加便捷和私密,有助于打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天然隔阂,了解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当然,这种双向的交流渠道也是一种作为评价方式,将学生对思政辅导员作为其考核的部分参考。

三、“智慧校园”在思政教育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还停留在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层次,导致许多“智慧校园”项目最终偏离最终目标,被精简为数字校园。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智慧校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但尚未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之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渠道和方法指引,具体如下所述。

1.对“智慧校园”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理解有待加强

我国的高校行政结构采取科层制,这种行政结构源自政府部门,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有明确工作的权限和责任,这就意味着每个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有明确的执掌。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教学事务归口教务部门,信息化事务归口现代教育中心或后勤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辅导员的本职工作。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切入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智慧校园”本应该是学生校内学习生活的中心点,项目建设的定位之一便是服务学生、塑造学生,在“智慧校园”的搭建和应用中往往出现责任边界不清晰,人员思想不重视,缺乏沟通互信等问题,一些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方式较为陈旧,习惯于墨守成规,缺乏时代特点与变革的勇气。

2.忽略网络教育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智慧校园”可以为思政课在校园外内外检索并分享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政府和各大院校、机构都在致力于开发推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产生了MOOC、超星尔雅等为代表的典型成果,希望借此推动高校课程的创新和引用。但在现实中往往沦为学生口中“易通过的课”和“拿学分的课”,进而采取挂机的方式应付了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课程本身缺乏互动性,其次在于缺乏对学生的考核及约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思考,促进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四、利用“智慧校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路径方法

1.提升工作技能,深化思想认识

“智慧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师生在校内学习生活的参与感。首先,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和教辅人员的培训,通过和兄弟院校开展合作、考察交流等方式使思政辅导员在持续性和多元化的培训中提升技能,促进全体教职工理解“智慧校园”的建设初衷认识。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支持教师针对网络化思政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其次,作为高校教职工必须提升思想高度,充分认识到随着“00后”数量的增长,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正逐渐发生变化,循规蹈矩地照搬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不仅难以被学生接受,更会增加自身的工作难度,唯有更新自身理念,树立交互式的思考方式,作为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同样要将育人为本视为主要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更高视野审视本职工作的价值和内涵,主动学习和配合使用“智慧校园”的有关功能,为“智慧校園”建设和完善提供意见,在校园内形成共建、共商的网络思政教育合力。

2.完善制度规范,打通信息屏障

对于存量的高校内部办公平台而言,亟须解决的是实现不同架构和计算机协议之间信息共享问题,这将导致额外的费用开支。因此,作为高校决策者就必须拥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的布局,在搭建“智慧校园”的初期就必须选择技术实力雄厚,具备长期经营能力的机构进行合作,同时赋予“智慧校园”强大的延展性,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同时与公众号等开放、成熟且受学生喜爱的外部平台相结合,创造使用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将“智慧校园”和大学生活相融合,搭建起宣传和教育的思想高地,强化育人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指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论的认同和践行,在“智慧校园”中,通过具有丰富感知能力的设备,能够自动捕捉学生校内生活特征,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畅通共享,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每个学生的校内活动轨迹,在突发事件处置、课堂考勤、文明养成等工作中为思政辅导员提供现实考察依据,同时以此作为优化和改善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创新课程设计,强学教学互动

我国教育部门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正逐步开展21世纪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该摈弃以往照本宣科的呆板方式,以提升亲和力和互动性为抓手,探索体验式教育。为此,“智慧校园”必须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方式,把课堂的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校园生活的场景中,“智慧校园”应该成为思政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舆论高地。更重要的是实现师生的互动,让“智慧校园”成为思政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的重要工具。其次,要在“智慧校园”中嵌入富有时代性和教育意义的宣传素材,配合富有校园特色的交流平台或论坛,让思政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采取确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五、结语

从“教师相信”到“学生相信”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了切实提高思政辅导员的素质和思想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转变工作思路,主动拥抱新时代,因势而为,因时而新,在精准把脉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智慧校园”等现代科技,努力营造体验式和沉浸式教学环境,成为一名“有态度”且“有温度”的思政辅导员,使思想政治教育“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闽江学院2020年社科项目(辅导员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违纪管理预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SZ20023。)

【参 考 文 献】

[1]卢淦明,李俊宏.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改革之困与解困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51-54.

[2]何晖.“智慧校园”背景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硕士学位论文[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65-68

(責任编辑:姜秀靓)

3352501908280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