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鸟趣》窥见鸟性轶事

2022-03-17 16:28王翠云
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鸳鸯鸟类鸟儿

王翠云

我是一个学社会学的人,以前从未有意识地去涉猎动物学相关的书。近几年机缘巧合,通过读一些科普书在这方面受益良多,深刻了解到我们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直接或间接与野生动物发生联系。比如,从《想象的力量:透过黑猩猩看人类》感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魅力,人类心理与黑猩猩等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具有想象未来的能力,并在想象的驱使下抱有希望;通过《我的野生动物邻居》知道城市里就有许多近在我们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的动物,同时让自己对蛇的恐惧和厌恶不再那么强烈。

极少对鸟儿关注或特意了解,甚至觉得空中的鸟儿都差不多的我,这次居然被一本叫《身边鸟趣》的书所深深吸引,还一口气读完了。

《身边鸟趣》重点介绍了68种我国常见的鸟类,主要面向对鸟类不了解的爱好者(当然,专业人员也可受益,毕竟书中内容太丰富了)。虽然作者团队成员都来自上海,书中介绍的都是在上海及华东地区代表性的鸟类,但它们在我国(尤其是东部地区)有着广泛分布,其中多数迁徙性鸟类甚至跨越重洋,而且许多知识是从多达数百万字的中外文相关文献中汇总出来的人类智慧结晶,因此该书完全适合我这样的沪外读者。

该书虽然有鸟类形态特征、分布区等专业知识介绍,但主要是它们有趣的生态和行为,以及与这些鸟类相关的文化,不同于我一些朋友书架上以种类鉴别为主的图册。它虽然也有部分观鸟者的主观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权威、科学、系统、最新的知识展示,明显有别于时下流行的自然笔记的随感分享。对于一些我不熟悉的生态学、动物学专业名词,书中还有专门解释的“小知识”贴士。

《身边鸟趣》除了为每种鸟配有直观的彩色照片和独立的二维码,介绍的开头处还有可爱的手绘卡通插图充当题头图。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登录“上海野生动植物数字博物馆”相应鸟种的界面——相当于关联了一个网络科学数据库。在一些鸟种的网页界面,除了有更详细、可更新的文字介绍(毕竟纸书版面有限,印刷出来后更新慢)和更多的生态照片,还配有鸣叫音频和野外活动视频。在我印象中,很多鸟儿是隐匿的,很不容易看到或看清,这也是我以前压根难以关注野鸟的主要原因。如果记住了声音或在户外现场播放、对比,我就可听音辨鸟啦!这种纸媒与网络媒体的有效融合,极大地扩展了图书的信息容載量,也弥补了单向网络阅读的不足,为读者打造了“立体”的观鸟指引。

全书正文按这些鸟类的主要栖息环境,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距离(由近及远),分为“城中鸟影”“田野飞羽”“林间啼鸣”“湖泽游踪”“滩涂禽戏”五个篇章。从内容上来看,该书更像一面镜子。借助它,读者能了解书中每种鸟儿的求偶繁殖、育雏带娃等“鸟生”的方方面面,也照到了在历史上人们有过哪些对它们的不当认知,以及某些传统诗歌中的真实与误解。总之,该书全面的鸟类知识,不光让我纳入新知,还纠正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偏差。书中的专业解读、融合多学科的描述模式,让我意识到它不单有趣,还给自己在看待其他事物时应具备的视角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更重要的是,《身边鸟趣》首次让我认识到鸟儿的世界有这么多趣事,两种鸟之间的差别可能非常大,鸟类的江湖纷繁复杂,鸟性里竟然有这么多像人性一样的美好与竞争。此外,该书正文之后的“番外”篇则像电影结束后的彩蛋,通过它,我还窥见“鸟人”的圈子——爱鸟、观鸟的人群是如何护鸟的。

如果不是《身边鸟趣》,我还不知道鸟儿的生活竟是如此多姿多彩,鸟性也甚是复杂。

书中最先介绍的鸟类是麻雀。正如题目《不可或缺的平凡——麻雀》所指,这种“要卖相没卖相,要唱歌又只会叽叽喳喳”,看上去土不拉几、极其平凡的小不点,又因“老家贼”(它们有时取食少量谷物)的恶名而很难赢得人们的好感,但它们生存能力极强,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包括我国全境,数量极为庞大,在自然界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们自古以来就与人类一起生活,被称为“伴生鸟”,也是上海本地留鸟“四大金刚”之一。在1955—1960年时,由于对麻雀认识不足,不清楚它们在食物链中居然有重要的控制害虫功能,同时为了“保粮”,它们被扣上“四害”帽子,遭到大肆捕杀;随后不少城市虫害肆虐,粮食大面积减产。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麻雀(或与其他食虫鸟类一起)遭殃直接导致虫害和粮食减产,但很容易猜测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麻雀后来的“平反”,以及能继续扮演生态方面的重要角色,都离不开郑作新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

对于“劳燕分飞”这个成语,我现在更清楚地知道了为啥燕子要与伯劳分离——除了众所周知的种类不同而无法交配的生物学原因,还因为二者在生态习性上的明显差异:在我国的大多数分布区,燕子是在冬季南迁的夏候鸟,而棕背伯劳是在地的留鸟,因而“两鸟必然会分飞”。书中描述,在我国分布很广的棕背伯劳天生一副“黑眼罩”,身穿橘色马甲,长长的黑色尾羽像披风,体型虽小却足够英俊,有“鸟中佐罗”的美称。书中一幅棕背伯劳的插画很有趣,美术师给它戴上黑色宽檐礼帽,配上宝剑,一位行侠仗义的公子哥形象跃然纸上。

在北方长大的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样的小调,却不知道秋天它们飞向南方哪里,以及它们为何要飞走。现在,我从书里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燕子秋季南迁是因为从深秋到初春期间,高纬度地区由于寒冷而没有飞虫可吃,它们要在“断粮”前昼夜不停地飞到2000~3000千米外的低纬度甚至是赤道附近的芦苇荡里寻找食物,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鸳鸯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而且在过去有很多与鸳鸯相关的物品,比如结婚用的热水瓶和枕巾就绘有鸳鸯。不像大部分鸟种不容易辨认雌雄,我见过的许多画中的鸳鸯基本上成双入对出现,雄鸳鸯翅膀上有风帆一样的金色羽毛,头部有特别的冠和超宽的“白眉”,全身五颜六色的“他”漂亮得出神入化,雌鸳鸯则以灰白朴素为主。我曾经以为鸳鸯始终是这样的装扮,现在才知道原来这是它们在交配季的婚羽,而雄鸳鸯在非繁殖时也会“褪色”。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恩爱夫妻的象征,而《身边鸟趣》这面专业的镜子,照出了雄鸳鸯只负责打扮吸引异性,交配完就跑路,却把所有孵卵、育雏、带教重任都丢给雌鸳鸯操劳的“德行”。如果类比人类社会,会有多少女性愿意找这种伴侣呢?所以我认为,写出“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初唐诗人卢照邻到了现代,或许会倒过来写吧。不过,书中除了对雄鸳鸯这种“套路”(本性)作了专业解释——为了尽可能产生更多后代,还提到雄鸳鸯艳丽羽色还有引起敌害注意的作用,而这正体现了鸳鸯的两性分工:雄鸟高调吸引“火力”,雌鸟低调抚育后代。由于成年雄鸳鸯承担了更高的被捕食风险,所以神奇的进化显示出力量来——鸳鸯雏鸟中雄性比例略高于雌性,以此保证了种族的繁衍。因此,正如书中指出,不宜用人类社会的道德来评判鸟类的行为。

《身邊鸟趣》对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科学解读也很有意思。鹬类都喜欢在江河、海岸等湿地活动,大多属于每年南来北往两次、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它们在取食喜欢的贝类时,偶尔会被较大的贝类夹住嘴,出现“鹬蚌相争”情形,但由于它们往往离人很远,“渔翁得利”的可能性并不大。

以前人们对鹬类迁徙不甚了解,但随着卫星追踪技术提升和各国环志合作,这些无国籍的“洲际旅行家”的奥秘被逐步揭开。根据书中数据,斑尾塍鹬和大滨鹬都是飞行健将,其中一只体重约450克的雌斑尾塍鹬,曾经佩戴着26克的微型定位设备连续9天9夜不吃不喝,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穿越太平洋。据估计,体长28厘米左右的大滨鹬一生的飞行里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其飞行能力远超信鸽,真的是对得起书中描述——“飞越重洋过一生”。我被这两种飞行健将所折服,觉得鸟儿都能经得起这样的旅途颠簸与危险,人这一生若经不起点折腾事,岂不还不如鸟?

东方大苇莺与大杜鹃在芦苇荡里的“恩仇”被描写得就像人类的江湖故事,巢寄生与反寄生堪比人间宫斗剧。大杜鹃偷偷把东方大苇莺的一个蛋吃掉或踢出巢外,再将自己下的外形很像的蛋取而代之,整个过程竟然仅需几秒钟,而蒙在鼓里、失去亲子的东方大苇莺被骗做了义亲,整个繁殖季都累死累活地抚养最终比自己还大得多的杜鹃幼鸟。下完蛋的雌大杜鹃甚至会来巡查它的蛋有没有被义亲识别出或孵化,如果寄生不成功,它还会破坏大苇莺窝里的全部鸟蛋,迫使后者重新筑巢、产卵,伺机“浑水摸鱼”再次寄生。鸟的“江湖”里居然有这么残暴、诡异的计谋,简直让我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生态链里的一环,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虽然大杜鹃有特别的寄生能力,但大苇莺也进化出一定的反寄生能力,二者之间“没有硝烟的战斗”会无穷尽地发生,否则其中一种早就消亡了。

书中还有其他鸟儿也值得一提。被国人誉为“紫阳宫女化身”的戴胜在《山海经》里早有记载,自古以来被认为有劝人农耕之意,还因“美丽、尽职尽责,能照顾好后代”而被以色列选为国鸟。因冠羽如同在头顶戴上黄色菊花而得名“戴菊”的上海冬候鸟,在欧洲由于冠羽又像黄金皇冠还得名“欧洲鸟王”,并因温和、好奇的特性成为卢森堡的国鸟。雄戴菊绽放冠羽并在树枝上鸣叫、跳舞的能力展示往往令雌鸟难以拒绝,同时它们都是喜欢吃荤的“小淘气”,有从蜘蛛网取食的奇怪行为,偶尔会被蛛网缠住而死,这真的印证了“鸟为食亡”的谚语。此外,“张飞鸟”白鹡鸰、洗澡也唱歌的八哥、“高速战略轰炸机”游隼、从海上飞来的“鹭美人”黄嘴白鹭、“木头人杀手”苍鹭、会飞的“挖土机”小天鹅、“‘漫画’祖师爷”琵鹭等,在书中各有精彩。我此前真没想到,形色各异的鸟儿生活竟然如此繁杂,它们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

读完《身边鸟趣》后两天,我居然在我家附近的河边林子里很快就认出了喜鹊、乌鸫等以前“对面相逢不相识”的野生鸟类。当然,那两天最常见的鸟,还是肚皮像蹭过农家土墙、飞到城里还带着一肚子污灰的“土气”麻雀。在人口高度密集、环境干扰巨大的首都北京,叽叽喳喳的麻雀虽然常见,却是我以前甚少留意的。随后,逐渐有越来越多的野鸟进入我的脑海,并在我心里有了名字,甚至有了鲜活的个性。

感谢这本趣味十足的科普图书,让我能更清楚地看到曾经被忽视的身边的自然,听出以前淹没在嘈杂背景中的天籁之音,收获了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掉入“兔子洞”那样的奇妙感受。不仅如此,这些鸟类对生命的热爱还启发我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我期待像苏东坡所描述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那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做好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这门功课需要人们理性的能力,而理性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的帮助。《身边鸟趣》是每个喜欢动物、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人值得阅读的佳作。

(本文所有配图均来自《身边鸟趣》)

(本文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生、北京维康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wangcuiyun830@ foxmail.com) ■

3811501908299

猜你喜欢
鸳鸯鸟类鸟儿
鸟类靠什么认路
鸟类
鸟儿排排站
鸟类乐园
“作秀”的鸳鸯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
嘘——谁来了
冬季,关爱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