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2022-03-17 05:08严赛薇
审计与理财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严赛薇

一、引言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在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年。各地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创新活力激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等进入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习总书记2021 年11 月11 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提到“我们要加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使创新成为统筹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而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作为科研力量的重心,尤其是高校作为社会核心的知识和技术的源泉,其精准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同时其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直接影响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做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高校、教师、企业等,其财务管理也具有复杂性。切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当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财务管理相对滞后,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本文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1.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确认和计量存在执行障碍。

依据新政府会计准则规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相关经济业务作为资产核算,并且增加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成果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属于研发阶段的支出做费用化处理,不计入研发成本,属于开发阶段且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计入研发成本。这一规定为高校核算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经济业务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确定资本化与费用化的临界点存在实际操作障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性且从开发的初始阶段到开发成功的时间一般较长,开发期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且也存在开发失败的可能。再加上科技成果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融合度不高,而且研发部门可能同时研发多个项目,如何有效的区分各项支出属于哪一项目。同时研发阶段与开发阶段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判定一项研发项目由研究阶段进入开发阶段的时间点。

(2)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核算界定不清晰。

对于可以转让或作价入股的科技成果比较容易界定,但是对于高校提供的技术服务或技术咨询等横向项目不容易界定科技成果。横向项目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是由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计入“其他收入”,而由于横向项目取得的收入计入“事业收入”。但是对于横向项目能否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同样政策有待明确,再加上横向项目的收入是否上缴财政界定也不清晰。

2.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在经费预算编制方面,高校的科研人员缺乏合理的规划,编制内容较粗放,这主要是受制于时间、精力等因素,再加上有些科研人员缺乏预算编制相关的专业知识。高校科研人员编制预算时一般都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且对预算大类理解不到位。比如科研人员将参加的“学术会议”相关支出计入“差旅费”中,将“专利费”理解成“专利代理费”。

在预算控制方面,当前很多高校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经费管理控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控制,比如科研人员填写报销单,如超出了预算的设定,系统会提示,但是若是将该项目填入其他预算大类,信息系统无法给予预警,预算控制效果较差。

3.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

有的高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内部控制过于形式化,缺少建设规范流程标准。再加上制度过于形式化。高校在没有制度制约下,基本支出的部分占用项目支出,很容易出现违规现象。

4.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第一,论文指标的比重较大。当前我国高校评价科研项目完成情况,一般以论文发表篇数、论文被引用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准确而且不公平。首先,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核心期刊收录,其质量也存在不同。其次,科技成果评价一般以事后评价为主。科技成果经过鉴定,科研人员获得相应奖励之后,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推广,进而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差。然后,评价周期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一般较长,需要稳定的支持。而当前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一般进行3次,即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不符合科技成果自身发展规律。最后,科研经费评价指标较单一。当前高校的科研项目在运用财务分析时,其主要指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费自给率;二是资产负债率;三是人员支出等。使得具体分析时不能依据具体情况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财务问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相关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会计核算方面。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确认和计量的执行力度。

高校应针对科技成果研发部门设立专门的财务核算岗位,完善内控机制,实现业务与财务的高度融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财务核算时,首先应设置研发支出会计科目,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明细科目。其次,全过程跟进科技成果的研发,细化每项支出属于研发支出的哪一阶段,严格遵循符合资本化临界点的必备条件。

(2)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核算建议。

按照是否包含知识产权可以将科技成果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包含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这类科技成果可以通过买卖、许可等方式进行交易,因此比较容易确定市场价值;另一类是不包含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这类科技成果不具有市场价值,但可以通过提供的技术服务实现价值。因此,横向委托项目属于科技成果转化,其相关收入留存单位,并且应享受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如与科研人员奖励相关的政策。

2.加强预算管理。

(1)提升科研人员对预算的理解与重视。

高校应向科研人员普及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科学编制预算,杜绝盲目申报预算。在预算编制环节,科研人员应熟知高校的预算管理办法,依据预算管理办法科学编制预算。只有编制的预算是有效的,才能有效的指导预算的执行。若是盲目的编制预算,可能会出现频繁调整预算或者后期突击花钱的现象。

(2)制定差异化预算模板。

高校的科研经费有多个来源渠道,比如国家自然基金、省市自然基金、企业投入等,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应制定不同的预算模板,依据不同的经费来源,细分预算项目,精细化的进行预算管理。

(3)加强预算控制。

高校应根据预算审批情况,严格执行预算过程控制。首先,引入线上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科研人员报销相关经费时,通过OCR 光学识别手段等智能识别信息,并对项目支出进行分类。进而方便对比实际执行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其次,建立数据安全验证。对于不属于该预算支出类别的支出不能填入,对偏离预算的支出给予警示。

3.设立内控制度,发挥内审的作用。

从高校角度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核算应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关注点,可设立专门的内控部门,该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内控制度。此外,还可聘请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聘用较为专业的内审人员,对会计账面进行检查、监督,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良好的环境。

4.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升经济效益。

首先,高校应该创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环境,客观、公正的评价科技成果,加强诚信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完善评价体系。第一,选取综合指标评价科技成果。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载体,论文发表情况只能片面的反映科技成果的价值。因此,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时,应增设反映该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第二,从事后评价转为全过程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后评价,即使成果评价不佳,也很难弥补前期的损失。第三,延长评价周期。尤其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应采取延时评价,即完成科技成果结题验收后,还应注重科技成果推广情况的评价。第四,完善科研经费的考核指标。高校在对科研经费考核时,应在财务指标基础上增设非财务指标,全面的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保障各项权责利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财务管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也将也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谈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