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2-03-17 03:29张富晓石明江周已秦明旺夏天鸿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研究生评价发展

张富晓, 石明江,周已, 秦明旺,夏天鸿

(1.西南石油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 2.西南石油大学 工程学院,四川 南充)

一 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一) 整体性及系统性

高校培养模式中关于各个人才培养要素,应能和谐一致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每个组成要素彼此呼应,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结构,由此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例如满足能力及素质培养标准的培养方案、建立符合现有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总之各要素互相连接形成完善的培养系统。

(二) 目的性及指向性

高校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集中彰显其教育理念,为人才培养提供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向,即时代特征鲜明且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1]。又因为人才培养模式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那么目的性、指向性便是该模式形成、改革的重要引领。

(三) 范型性及推广性

因为该培养模式体现出典型的培养目标、选用代表性的培养方式、践行规范性的培养过程,所以具备一定的推广及示范意义,特别是现代化办学理念及教育思想拥有更加普世化的引领价值。

(四) 实践性及可行性

先进的教育理念,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贯彻落实,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均属于实践活动。无论是制定方案、方式和内容统一,还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均密切联系着最终的培养目标。

二 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 发展现状

因为受到经济、社会以及教育领域发展的影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形成应有特色,而且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20世纪初,高等教育受限于其他国家的教育思想,提出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培养通才型现代化国民。苏联教育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影响范围较大,高等学校主要任务为重点培养掌握基本理论及将其实际应有的专业性人才,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据计划体制进行人才培养。虽然这种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可若从长远角度来看依然存在一些弊端:(1)培养目标立足职业与行业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从而忽略了社会及人类发展要求。(2)有关知识结构,应立足专业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能力发展需求。(3)实施教育活动中将教育工作者作为本位,重点传授课本知识,严重忽视个性化发展需求。(4)教育效果层面,学生不仅能力偏低、思维不活而且适应性不理想,这人才指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革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内高校的培养模式同样发生着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全社会已经对素质教育达成共识,无论是办学思想还是教育方式体制均出现一定变化,至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突出宽口径、高素质;关于办学制度,在培养规格、设置专业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变化。

(二) 主要问题

第一,受限于体制没有特色意识。针对内部治理体系上不仅不合理而且管理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行政化倾向,由此对于创新与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和研究培养管理相关的决策机制,经常带有一些传统印记与行政色彩,致使高校难以形成独立品格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受限于认识没有模式意识。没有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一个弊端。研究生倒数与相关管理人员由于深陷管理事务与培养环节,没有对该模式的创新发展形成正确认识,会将局部视作整体,缺少一定的模式意识,培养实践过程中没有遵循依据,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没有目的性。

第三,过于保守没有创新意识。因为缺少深入理解与全面把握现代化教育思想,一些导师与管理人员持有的培养理念过于保守,缺乏危机、竞争以及创新意识,致使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能力不足。在培养模式管理方面,未能形成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现代化理念,具体体现在沿用传统的方式、理念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导致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

第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发展意识。因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方面存在着功利思想,导致一个高校培养研究生拘泥于研究任务、招生方式、发表论文等相关任务项目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研究生的客观发展需求及培养质量。

三 研究生模式改革转变方向

(一) 培养策略转变为将研究生作为中心

以往采取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将培养行业所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工作依据既定要求与规格开展,研究生依据导师提出的学习课程与研究课题选定[2]。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按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进行计划、设计与运行,同时管理层面需将学生为核心,主要包含灵活选题、制定个性化方案等。

(二) 培养管理转变为人性化模式

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的传统本质为制度化,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内容,均属于不可逾越的。采取的管理方式通过约束性制度来制定培养计划,发出的管理行为通过“控制”达成培养目标。进入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管理应该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制度化转变为人性化,至于管理行为应逐渐转变为服务。管理方式的人性化并非不采取规章,应是构建促进研究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制度规范;将服务作为管理宗旨并非不进行约束,其是以服务的形式落实培养行为。

(三) 培养方式转变为个性化模式

有关研究生培养方式,在传统理念下过于程式化,突出社会性而漠视学生个性,从某种角度来讲,培养行为会将培养方案作为“宪法”,这样的培养过程过于死板[3]。但是现代培养模式更倾向个性化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要“因材施教”,且保证培养方式为目标与内容服务。

(四) 管理目标转变为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管理以往强调完成培养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全面发展。培养研究生,一方面要求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应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健康心理等,其核心为创新与全面。

四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 充分运用校企资源

有关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应密切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将双方导师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旨在于生产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相互补充。例如,在企业能够提供给研究生丰富的选题内容,一些研究课题属于企业中面对的“急、难、新”等问题。由此为研究生予以大量实用性、前沿性的选题方向,进一步保障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均获得提升,并且研究生能够把一些新技术、新理论运用于企业生产和科研,由此提高企业整体科研水平。另外,企业在整个培养环节会尽早找出及选择人才,降低招聘人才的盲目性。有关校企合作,属于企业和高校于技术、资源、岗位培训及科研活动等领域的合作,通过企业和学校所拥有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建立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充分运用企业和学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突出优势,将课堂传授的教育环境结合生产现场环境,由此建立校企双赢的培养模式。建议高校和当地知名企业积极合作,分批让研究生亲自到企业参观学习,研究生进入现场开展实验,一方面了解企业难题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在这些问题被处理的同时,直接和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为其提供更多提高与学习的机会。研究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掌握企业生产流程,帮助研究生进一步了解相关技术参数,在其学生期间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性与针对性,助力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防止研究生仅是闭门造车。校方也可以聘请企业在职、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大量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导师。“企业导师”重点负责论文选题、安排研究工作、论文初审及学术指导等。通过“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强强联合,依据培养方案建立及执行培养计划,旨在为研究生的工作环节、实践环节、撰写论文环节等提供必要指导。

(二) 加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第一,导师遴选及培养模式。关于基地建设,应该在“博、硕、本”层次上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提供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也有必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进行政策倾斜[4]。同时,还要根据科研与实际课程需要,遴选聘用业内知名专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导师团队,并形成一个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为实验实习、实践训练服务,达到资源的共用和共享,基地建设应遵循“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原则,让能源动力专业各教学内容融合交叉,以此提高研究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第二,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出于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应彰显实践教学特征与理论研究特色,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不仅要利用好传统能源,还需围绕利用及开发可再生能源;有关动力工程,提高对内燃机、锅炉等方面的重视。立足企业需求及专业发展,探索并建立“节能技术和装备”、“清洁燃烧技术”作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5]。相关课程通过专题讲座模式进行,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课程体系,要求校企双方运用自身的科研平台,按照行业需求抛出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建立起研究小组,而且获取的科研成果将其返回企业,旨在让联合培养得以延续。

(三) 理工学科合理交叉

从本质来讲,交叉学科属于学科群,而“交叉”属于形象描述学科性质,某个学科会在连续认识中占据各自的位置[6]。交叉学科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类认识空白有效填补,能完善这一认识过程。国内在20世纪中期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并基于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针对高等学校而言,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交叉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讲,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摇篮。有效发展和积极探究交叉学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学科齐全、教育能力与科研水平提升,承接关键科研课题,建立新的学科群等均很重要。而交叉学科的科研及教学水平提高,属于推动交叉学科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动力,对于能源动力专业为例,其中涉及多门学科且体现出较高的学科交叉性,又因其跨学科性需要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出层次性、整体性和应变性。综合性及整体性帮助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有效将其他学科的方法、成果运用到自己就读专业,让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从而形成一个新见解。针对层次性知识而言,能够帮助研究生将学科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依据所从事的领域和目标,将精神和广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具备应变性特征的交叉学科,有利于研究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在此基础上调整个人知识结构。能源动力类研究生要求通过新学科交叉,强化研究生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可是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探索并改革培养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物理学科与能源动力学科的特色,建立一个学科群,形成跨学科的教育平台,将设备仪器、师资队伍与科研场所等相整合,防止重复建设与学科之间的无效竞争,以此科学配置学科资源,也能让学科本有的物力、人力及专业资源汇聚成合力,为探索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基础。

(四) 完善研究生考核指标

为达成该培养目标要求考核评价采取多样性方式。一方面考核评价应兼顾日常考核、课堂成绩及知识考核,另一方面还要考核研究生的实践能力[7]。针对实践能力而言,具体指的是依据科研项目与工程案例,重点运用理论知识,严格考察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此外,毕业论文属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理论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学位论文不仅要进行常规的理论分析与计算,还要强调工程现实问题的处理过程。有关培养方案,应该清楚指出可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学位论文,例如案例分析、产品开发等。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进行质量评价,针对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更是确保联合培养有序进行的重要参照。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评价主体,包含开展培养活动的高校及企业,其中企业重点关注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评价,这也是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评价内容分析,该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理论和实践贯通式人才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考察,另一方面应关注研究生在企业实习中所获得的实践能力,选择合适比例对其进行最终的价值评价。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总之,发展性评价关注人才未来成长,不仅激发人才对用人单位的“伯乐之恩”,还能为高校今后培养人才提供明确方向。

(五) 发挥社会作用,投入综合质量评价

关于评价研究生质量,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采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这样忽视社会参与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参与。可伴随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生培养已经将社会发展需求作为风向标[8]。基于此,要将社会作为评价培养质量的一个主体。可是因为社会过去很少投入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工作中,所以没有发展及形成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并且评价积极性偏低。改革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让社会提高主体意识,在质量评价工作中积极参与。现阶段,我国正在尝试采用第三方评价模式,其和高校、行政部门的评价不同,这是不涉及政府控制并以专业、独立机构实施评价。社会要引导人才接收单位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着重关注研究生的贡献成果、创造能力等方面,由此给出发展性评价,也能完善及发展现行培养模式[9-10]。

五 结语

双一流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任务,而对创新型及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也正在变成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实践基地、行业人才资源、引入高端海外人才等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基于多年来的从教经验,有关培养能源动力类研究生,需将理工学科合理交叉,运用校企资源、国内专家及海外名师资源,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及提高创新能力,旨在为高校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评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