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实现育智与育德的和谐统一

2022-03-17 03:00李爱芳福建省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鲁迅德育文本

李爱芳(福建省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落实品德教育的内容很丰富,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健康地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育人特点。本文从德育资源、深情朗读、情境创设、亲历实践等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一、善用文本资源渗透德育

育德需有源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的《丁香结》一文中,作者由丁香花引发感想,发出人生感悟。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笔者向学生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丁香结象征什么?当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明白其象征意义后,笔者抛出第二个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呢?学生很快找到文本中的最后一句话来回答。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地问道:你们赞同作者的看法吗?能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成了辩论会场。在激烈的辩论会上,学生交流观点,他们的生活观、人生观显得清晰明了。此时,笔者适时进行总结:同学们,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要像雄鹰一样勇敢翱翔,经受住风雨的洗礼,这样的成长才显得难能可贵!案例中,笔者恰到好处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资源,通过生成性的师生、生生互动,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生观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渗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二、通过深情朗读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德育韵味。这种韵味可以通过朗读来凸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笔尖流泻出来的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把育智和育德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内容;接着,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抓住文本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句子,从而感悟作者的爱与憎、好与恶,使学生对鲁迅自然而然地产生敬佩之情。例如,读出鲁迅在谈《水浒传》时的幽默风趣;读出鲁迅在谈“碰壁”时的无所畏惧;读出鲁迅救助车夫后的愤慨。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情感体验,情感得到升华,加深了对鲁迅的了解,心中对鲁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达成在朗读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三、在情境展示中接受德育

轻松的学习氛围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将课文文本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氛围中习得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接受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教材《花之歌》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不同季节盛开的姹紫嫣红的鲜花装点着人们生活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将那如诗如画般的奇花异卉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并在脑海中建构画面,唤起对美的追求,自然滋长出愉悦之情和审美情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读文本,继而播放花儿凋谢的视频,在学生的心中播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积极乐观的种子。然后,教师结合配乐进行绘声绘色地讲解,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文本内容。结课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触?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四、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

德育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适时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德育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亲身体验德育活动的真正含义,引领学生把文本知识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开阔学生视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教材《开国大典》一文讲述的是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以添加小标题的方式标注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会前、会中、会后的场景描写中感受广大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以及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国庆阅兵的场景来充实学生的认知,还可以结合喜迎国庆七十周年的主题,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觉争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爱国者。这样一来,在拓展文本内容的同时,学生获得了文本内容之外的知识,并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产生体验和感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掌握德育的方式,挖掘语文课文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实现育智与育德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鲁迅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鲁迅,好可爱一爹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