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暨第八届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

2022-03-17 05:06吴婧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谱系中国共产党中心

刘 琳,叶 桉,吴婧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38)

为全面总结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八一精神研究,推进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工作发展,2021 年12 月17 日,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主办,校党委宣传部、科研处、学科建设办、校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承办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暨第八届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红勇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建飞教授主持会议,各承办单位负责人、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50 余人与会。会议由开幕仪式、专题报告、学术沙龙三个阶段组成,与会学者围绕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建设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和“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专栏品牌打造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丰硕成果。

一、关于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研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立足江西革命老区和南昌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以及一批中共党史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于2009 年12 月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专门研究八一精神的科研实体机构——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学界树起了八一精神研究的鲜明旗帜。2012 年6 月,中心获批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研究、宣传、践行八一精神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进一步学好、用好党史,推动中心建设发展,是会议的重要议题。

在会议第一阶段开幕式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们集中研讨了中心平台建设与未来发展,一致认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抓住伟大建党精神与八一精神关系研究的突破口,在强军百年之际再创辉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红勇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十分肯定八一精神研究工作,指出中心专兼职人员,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比较早地将南昌起义中产生的八一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主持开展的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昌起义与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等为代表的研究,具有学术的前瞻性和重要性,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 周年大会上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辟论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南昌起义及其发轫的人民军队精神深入研究下去,为建军100 周年献礼。李红勇认为,八一精神源自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历程中的精神硕果,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新时代研究、宣传和践行八一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百年强军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策应与对接省市党委政府相关工作的具体目标,是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化支撑。因此,要牢记初心,担当使命,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求真务实做好相关科研工作,着力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继续在弘扬八一精神上走在全国前列。李红勇还就各有关部门、学院协同创新,进一步大力支持中心建设提出要求,指出要从人才物等诸多方面支持、关心和参与中心建设;由科研处牵头,建立起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之间要团结一致、协同创新,贯通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共同提升包括八一精神在内的科研综合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八一精神研究平台,推动八一精神研究再上新的台阶。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建飞教授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八一精神继承弘扬任重道远,中心要不忘初心、担负使命,按照校党委李红勇书记指示要求和党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建设的决定》精神,在三个方面加倍努力工作:一是紧扣时代,把握建军95 周年和100 周年契机,顺应百年强军发展大势,坚信人民军队的精神研究势在必行,持之以恒必有成果;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兼职人员潜力和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研究队伍建设,按照既定三个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保持中心的科研水平处在本领域前列;三是做到“研以致用”,研究成果共享多赢,与学校的教书育人、政府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实现科学研究和资政育人同发展、共进步。刘建飞还指出,在本次会议上,中心将增聘一批校内兼职研究员,李红勇书记将为新聘兼职研究员代表颁发聘书,体现了学校一贯以来高度重视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心要借此机会,对照教育部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标准,锚定目标,奋勇前行,再创佳绩。

中心主任叶桉教授以《在弘扬八一精神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题,从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刊发论文、教学成果、服务地方、宣讲报告等十个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中心一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展示了中心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丰硕喜人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开展迎接建党100 周年活动以来,中心抓住契机、乘势而上,按照省委和校党委的要求,研教并举,于构建学校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中再创佳绩;示范宣讲,为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做出贡献;实践笃行,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开创新局面。特别是中心理论研究获得丰收,在《江西社会科学》《江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10 余篇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主编《八一精神》入选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参编教育部组编的建党100 周年献礼大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话》;编著《八一精神》获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红色文化》(小学3-4年级)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中心研究人员荣获江西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中心研究人员受邀为省委宣传部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等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基层组织、乡镇社区、学校师生开展党史宣讲38 次;中心为校内外10 余项红色文化活动和相关文创产品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并与上高县洋港村党支部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共建,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因而中心在红色文化继承弘扬与铸魂育人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光明日报》介绍,《江西日报》则整版专题报道;江西省委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主要领导以及省市武装部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负责人先后莅临中心视察和学习交流。同时叶桉也指出了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具体项目。

二、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

研讨会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一致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十分重要且必要。

李红勇在研讨会上深刻解析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伟大意义,认为会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应该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时刻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二是要与学习贯彻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重大机遇、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工作原则;三是要与学习、宣传和研究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包括八一精神等在内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紧密结合,弘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建勤教授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决守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是要全面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在理论宣讲上作示范,而且在研究阐释上做贡献。二是要始终不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力量,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三是作为一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和“六要”,要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对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学科共建工作,做好“教”与“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文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星教授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释的最新论断,突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显著意义,高校历史学科应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知史懂史、鉴往知来,历史学科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汲取丰厚滋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滋养,做到传承弘扬、丰富发展;要坚持大历史观和党史观教育引导,做到胸怀天下、矢志奋进;要坚持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做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运用层面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历史学科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凝聚奋进力量。要摸清底数、找准位置,谋求新的发展;要明确目标、精准施策,力争新的突破;要打造团队、凝练特色,推出新的成果。在此过程中,要汲取以往的经验和得失,破除固步自封的理念,加强与中心等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部门、学院的联系,在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与教学中出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郜志刚博士认为,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三项辩证智慧,凝练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一是要不断把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去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致力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不断把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开辟未来的重要密码。二是要不断把理论和实践互动起来去着力创新。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未来的动力根源是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2]三是要不断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去把握规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并遵循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实现共产主义具有真理性,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具有价值性,这契合人民主体需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重要部门,要有机地将源于江西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安源精神、八一精神、方志敏精神和老区精神等融入思政课中,特别是充分发挥学校中心的平台作用,将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之中,打造“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等精品课。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选择。中心周琰培博士从中国历史入手,重点剖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发展和历史逻辑,从而提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锻造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3]。中心成立伊始,就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开展理论研究,作为中心主要研究人员,深感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关键时刻,以发动南昌起义回答了党当时“敢不敢继续革命”的关键问题,同时,培育了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建军精神,真正展现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近代以来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和精神风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梁小军博士进一步探究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之间关系,认为中共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连,生动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贯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八一精神源于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建党精神在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时期的思想硕果,是共产党人精神旗帜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精神坐标。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八一精神的研究,用科研成果推动课堂的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伟大建党精神和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建军精神等早期革命精神入手,挖掘精神谱系的基因密码;二是从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入手,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路线图谱;三是从党史入手,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心办公室主任刘琳博士进一步审视了八一精神现阶段研究方向,提出了八一精神研究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为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八一精神研究可以归纳总结为三个研究方向,即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研究、八一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从革命精神生成发展规律方面审视三个研究方向,基本能够将八一精神相关研究涵盖,三个研究方面具有时空视域广、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关照的特点,但在具体研究中仍存在研究视野不开阔、研究立足局限等问题。自建立新中国以来,对“八一精神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名词的提出、研究的发端、沉寂期、兴盛期和徘徊量变期等阶段”[4],八一精神及其内涵迄今仍未得到权威部门和学界的确定和认可,其研究水平滞后于同属革命精神和文化范畴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因此,在全国全党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之际,“八一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八一精神研究的春天已经来临”[5],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期深化八一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八一精神未来研究重点方向为:一是在大历史观视域下研究八一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不仅仅局限于南昌起义;二是在大党史观视域下研究八一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党各相关阶段理论与实践史料、资料、成果作为研究基础;三是立足中共党史全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长河研究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加强与其它各精神的比较研究;四是立足全军、全党、全国,放眼未来研究八一精神的时代价值,要凸显其特质特点却不能无限放大。

三、关于“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专栏品牌打造研讨

南昌起义中诞生的八一精神,上承伟大建党精神,下启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座丰碑,是人民军队精神之源,是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心按照教育部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应创办理论学术期刊和研究栏目的要求,极其重视理论研究阵地建设,以支撑八一精神研究可持续进行。早在2010 年11 月,首届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之际,中心从来自全国征文中遴选了35 篇论文,籍本校学报荟萃论文集出版,开启了创办专门研究栏目的先声。2011 年8 月,时值庆祝南昌起义84 周年,中心和《学报》编辑部在当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第4 期上正式开设了“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十年来,专栏绵延不断,践行了当年开栏初衷寄语:“为了进一步继承弘扬八一精神,深入研究八一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解析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密码和时代能量,推动红色资源进高校、进课堂和进头脑活动,改进教书育人工作的质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服务于国家和区域文化的提升。”[6]今年时逢专栏开办十周年,对其进行全面研究与总结,梳理办栏经验与得失,以期在下一个十年再获硕果,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会前中心专门组织专家撰写了题为《南昌起义与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基于“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专栏现状及影响力的分析》[7],提交学术研讨会;同时附载国内高校学报对专栏评价的论文,即:《大数据时代国内期刊“红色文化”栏目现状和传播影响力分析》[8],以此作为会议材料提供给与会者,以期为推动专栏建设研讨提供参考。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吴启琳教授在这两篇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担任学术期刊编辑部负责人的经历,点评了十年来专栏建设取得的成绩、特色和存在的不足、整改的方向等。吴启琳通过对专栏文献分布现状、影响力分析、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进而得出六条评价:一是专栏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平台,在推动和引领八一精神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对推动和引领八一精神研究起到巨大作用。二是专栏抓住了党和国家极为重视革命精神和文化宣传、研究和运用的时机,把握时代潮流、呼应红色文化发展,开辟出一片耕耘八一精神的沃土,所载文数量、被引率、篇均被引频次在全国学术期刊红色文化栏目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三是专栏文献作者群中基本形成了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团队为主的学术合作团队,在八一精神研究和继承弘扬上走在前列,获批和在研的《南昌起义与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支撑了专栏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学术创新团队和学术发表阵地共建共荣。四是专栏文献研究的重点话题和对象为“八一精神”“南昌起义”“红色文化”“大学生”“红色资源”等,符合当下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的趋势和前沿,更为重要的是,专栏刊文阐发的“南昌起义中形成的八一精神以及由此发轫的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坐标之一”[7]的观点,对深入研究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着重要意义,对开拓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新领域有着巨大作用。五是专栏的稿源机构主要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此外还有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防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来稿,这要求专栏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作者队伍建设和增强组稿、约稿力度,同时中心要拓宽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携手攻关,使更多的军史、党史专家学者赐稿。六是专栏的采、组、编、校等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刊文的质量有待提高,各项建设任重道远。吴启琳在六条评价的基础上,对专栏今后发展给予了“坚持精耕细作,实现长久发展”“加强高水平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建设”“强化研究机构、平台等协同创新、合作共享”“整合资源,大力宣传”等四条中肯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是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和总结;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八一精神研究的又一次梳理和推进;是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进一步支持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更是中心总结成绩、找出差距、继往开来、以励再战的动员,因而势必对中心建设、专栏水平的提升和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建军精神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谱系中国共产党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神族谱系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