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返乡创业实施路径研究

2022-03-17 00:25蔡万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发展

蔡万盛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十九大会议在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集中力量脱贫攻坚,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每年给予不同的创业优惠条件。浙南各高职学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各类创业孵化平台、提升校内创业课程、强化育人机制等,从不同角度来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良好基础。因此,高职学校需要不断尝试新方式,提升学生创业技能。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各地方性优惠政策等,帮助大学生寻找创业的捷径,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改善生活,构建良好的学习观、生活观和社会观。

1 高职返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1.1 建立返乡创业课程思政体系

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市面上各企业受到影响,很多传统贸易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商业环境革新较快,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给创业教育革新带来难度,很多高职专业课程被市场淡化强行退出。学校每年从商业热点着手增加新课程,给学生入学选专业增加了难度,很多新生因不了解新专业,盲目择业入校,在校学习期间缺乏信心和就业安全感,从而引发学校教学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局面。因此,积极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合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结合,提高思政教育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1]。高职院校需加强思政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观,借助各平台和渠道,建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动机制,引入各项思政教学新元素,疏导学生迈出思维困惑,提高在校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时间,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引导大学生科学创业。

1.2 建设高职返乡创业导师队伍

浙南是民营企业的聚集地,许多学生家庭具有创业史,高职院校开展创业课程多数是为了增设地方性教学亮点,但各高职院校的创业学院师资队伍相对较弱,它们主要存在着两类师资力量,一类是专任教师,一类是兼课教师。两类教师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时长,专任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工作,所承受的班级数量较多,压力较大,专业层级较强。兼课教师一般是行政人员,即从事某项行政工作,同时兼课创业教育,他们手上掌握着教学以外的其他资源,比如:校内学生部门、校外企业、社会其他资源等,兼课教师通过学生活动与实践,能将课外元素融入到授课当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合专业授课和兼职授课两种不同的课程形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促成教学目标完成。

1.3 打造优秀返乡创业学子论坛

高等教育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2],学校教育形式逐渐多样化和灵活化。学生一般通过在校创业授课习得理论知识,若理论不能付诸实践,习得经验便毫无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对创业的可实操性,高职应趁热打铁,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借助外部资源打造互动平台,比如:邀请历届高校优秀毕业创业者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这些优秀学子往往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综合能力强,敏于市场创业新视觉,周围商业圈子成熟,容易形成校内外一股拉扯的创业力量。创业学子论坛容易给高职学生带来正面教育,帮助理清目前的学习计划,大学生应该具有两种身份,第一是学生,第二是社会的人。建立历届优秀创业学子论坛,结成校内外创业联盟,形成强有力的创业关系网,打造创业实践平台。

2 注重校企合作搭建乡村实践平台

2.1 推进高职大学生“三下乡”实践

大学生下乡社会实践是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巧的良好途径。浙南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学生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精心策划,这些队伍成员大多来自自愿参与和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在校时具备一定的学生活动经历,面对乡村复杂的地域环境相对容易适应。各乡村振兴建设需求有所不同,发展的针对性较高。在下乡前队伍需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为老百姓提供不同的温馨服务,其活动内容丰富,有定点设摊,移动服务,坚守卡点等形式,主要为乡村做宣传、教育、科普、实践平台拓展等,在乡村振兴当中起到了软推力的作用,他们与当地的居民达成相识,学生容易了解村落的发展,高校建立合作目标,按期完成乡村给予的任务,打造实习平台。

2.2 立足政策导向确立返乡创业形态

乡村经济结构普遍较弱,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村落信息流通慢,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不利于造血功能,很多村民创业存在功利性,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从而得不到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甚至出现了经济倒退现象。因此,外在政策引力成为了发展的关键,通过地方政府引导提高村民发展意识,整合乡村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不断提升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成为创业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充分熟悉村落的发展规律,了解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努力参与乡村社会实践,在摸索过程当中,逐渐提升创业能力,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项目,进一步参与发展融资,从小企业开始经营,形成一套适合乡村发展的特色运营机制,比如,结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文化旅游产业、科技研发项目等,在创业过程当中不断加强技能学习,确保乡村创业起步的稳定性。

2.3 乡村创业实践队伍管理与运营

乡村创业队伍应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践,需要结合政府的扶持,团队建设过程中被动赋予了百姓和政府的乡村振兴使命,他们在不断地寻找和摸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规律,也依赖于政府对乡村整体的规划,团队与政府之间应达成共线,相互之间形成上传下达的行政效应,创业团队必须要根据政府的指引,结合政府给于的创业条件,比如: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乡村创业团队的发展,不仅仅要在经济上获得效益,同时要促进乡村文化、教育、政治、基础建设等各领域不同领域的综合发展,与政府共同打造地方性特色的销售品牌。针对创业团队内部环境,要能快速适应农村发展新格局,保持企业内部不断造血,实现企业内部运营优化运转。针对创业团队外部环境,企业要不断从发展源头上找到更加合适的合作资源,比如:在产品的材料上可以就地取材,或者通过就近企业的合作联营来节约生产成本。要倡导发展绿色行业,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要求,以变废为宝形式提高农村资源的可再用率。在企业运营机制上,与政府共同改善自然、生活环境、商业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2.4 建立高职大学生投资风险控制机制

高职大学生创业初期往往因自身条件和外在条件不成熟导致创业失败。自身不成熟条件如: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资金来源不足,团队管理能力较弱,市场发展分析不到位,选址不合理等。外在不成熟条件如:新产品研发不够成熟,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营销渠道面积较窄,宣传方式不正确,法律知识欠缺等。这些不成熟条件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创业起步难、发展过程缓慢等特点,容易挫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大学生不想创业和不敢创业的局面。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创业发展心理和创业市场环境两个因素,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创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学生的创业安全感,确保创业成功率,打造良好的创业校园风气,增加对创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在课程构建上应该提升课程的新鲜度和灵活度,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根据生源特性,对于中职过来的“2+3”“3+2”和普通高中招收过来的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和引导方式,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强创业理论自信。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乡村市场,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创业信息来源,避免出现“多”“杂”“乱”的不良创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更精准的创业信息导向,为学生谋划正确的创业道路。高职院校应当增加大学生法律权益保护力度和技术支持力度,积极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如:知识产权服务园、创业孵化区、创意园区等,为学生提供法律和技术服务帮扶,降低因初创企业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升学生创业自信和技术自信。

3 高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关键要素分析

3.1 搭建“校、乡”之间桥梁畅通运营环境

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打造是创业教学实体化的结果,高职培育创业理论必然要以创业技能实践为载体,能够为社会起到正面的作用,这是育人的基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没有资源,创业者也只能望(商)机兴叹[2]。在教学体系中,教师队伍要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掌握当地的发展动向,合理运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结合现阶段的特色教学元素,不断改善和更新教学计划,培育真正有用的高职创业型人才。乡村政府基于村落的现状,大幅度对村集体经济进行调整,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和信息环境,政府以提升村落整体规划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树立引领权威,不断提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创业平台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和运营条件,吸引更多外来企业积极投资,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学校应借助政府扶持为契机,主动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平台搭建。校和乡应相互努力合作,共同打造乡村创业实验基地或创业示范点,为高职大学生创业前提供下乡创业体验、创业培训、政策优惠指引等平台,立足短、中、长期的社会发展目标,快速提升创业教学发展速度,形成乡村创业发展的新前景。

3.2 把握创业“关键期”抓住良好时机

乡村振兴建设不仅仅是要打造自然和谐的美丽乡村环境,更要在商业上体现出乡村振兴发展的亮点,为此,政府每年不断着手于乡村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当地文化、商业运营等不同角度,根据各个村落所形成的发展特色,不断探索乡村商业品牌性建设,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创业机会无处不在,细心观察市场的万千变化,就有可能发现蕴藏商机的创业项目[3]。大学生返乡创业必须要学会分析当地的创业机会并对症下药,要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地方性优惠政策,掌握必要的创业技能,结合地方性发展和创业偏好来寻找创业的“关键期”。但目前学生容易存在着创业初的“误区”,他们在校时主要参与本专业理论学习,面对发展较快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往往误认为在校成绩是创业前最好的考量,从而难以绝舍本专业的发展,导致精神内卷,在创业“关键期”错失创业良机。因此,学生要善于利用在校学习的机会,如:下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在实习期间善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掌握地方发展特色,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更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来。

3.3 培育返乡创业榜样提升乡村创业力

乡村振兴发展是一项长期计划,需要培育更优秀和稳定型人才。当下各乡村人口主要以老年化最为严重,老年人口的创业机能和创业者素质较低,需要注入年轻力量来激活乡村创业活力,优化人口素质,减轻城市竞争压力,达到城乡和谐的局面。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4]。培育优秀创业者有利于优化城乡人口,更有效带动创业项目在专业领域的新发展。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培育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优化创业队伍,在乡村创业中形成优秀团队,为乡村创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这些优秀创业者往往是从多重创业磨炼中脱颖而出,对创业运营机制的把握、社会新环境的适应、新政策的贯彻,更容易服从和管理,形成了商政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优化乡村创业人口结构,也是乡村人才振兴建设的较好条件。

4 结语

乡村振兴发展是当下热门话题,也是长期社会发展的政治形态。大学生需充分认识到当下的政治发展新局势,学会认清自身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懂得在有效的三年高职生涯中发展自我,分清各个学习阶段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合理的理论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努力调整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敢于挑战和创新,以创业的形式为社会承担一份应有的责任,做一名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