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文本解读与运用策略
——以必修3《政治与法治》为例

2022-03-17 12:13
关键词:栏目学科文本

唐 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形势的变化,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9 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正式启用。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置是本轮新教材编制的一大亮点,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用足该栏目,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笔者以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例,展示其对教学的重要价值,剖析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其对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尝试从文本类别与教学功能、运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发掘该栏目的内在价值,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使用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使用现状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新教材属于首次接触,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前期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工作不甚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使用,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读不到位

对比旧教材,“探究与分享”是统编教材中新增加的栏目,由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总体课时偏少,日常教学进度吃紧,导致教师们对该栏目的研讨工作不够细致,对其编排理念、编制特点、行文结构及与教材正文关系等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对该栏目的研读工作普遍不够深入。

2.运用不恰当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探究与分享”栏目,一是“视而不见”,因其为辅助文而在教学中直接跳过,不作任何处理;二是“拿来主义”,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素材或教学问题;三是“另起炉灶”,出于时效性、生活化等需求,重新选择自认更好的素材替代相应的内容。

3.教学欠逻辑

出于经典、精准和辅助的考虑,教材在编排“探究与分享”栏目时,采取的是“一例一议”的方式。这虽然保证了栏目的针对性,但客观上也导致同一课时内的各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之间比较松散,缺乏内在逻辑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这些栏目的运用缺乏灵活性,照抄照搬、亦步亦趋,缺乏对内在联系的分析。

4.活动不充分

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搭建最为基础的平台,是教材编写者设计“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初衷。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出现“不想活动”“不敢活动”和“不会活动”的现象,导致“探究与分享”栏目出现被弃之不用的情况。

(二)研究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细致剖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类型,明确其教学功能,提出针对性的运用策略,对于突破该栏目使用的现状,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有效落实课程基本理念

“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课程改革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通过对该栏目的专题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有效落实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理念。

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堂转型升级

通过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研究,可以引导广大政治教师全面深入研究新教材,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转型升级。

3.有利于真正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使用好“探究与分享”栏目,需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类型与教学功能

(一)基本类型

必修3《政治与法治》共设置77 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依据文本构成、配套任务、编排顺序与教学价值的不同,可划分为叙事案例、经典言论、法律条文、编年大事、观点辨析和社会实践等6 种基本类型。

1.叙事案例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鲜明特色。借助真实、鲜活的叙事案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政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为此,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叙事案例类“探究与分享”。如教材第11页,以家庭账本为内容,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活从贫穷到富裕的变化;第36 页以插图配文的形式,展示了“豆选”民主案例。采用连续文本、叙事内容完整和结合案例分析,是叙事案例类“探究与分享”的共同特征。教学中,此类“探究与分享”可以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素材。

2.经典言论类

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是思想政治课的使命与担当。为此,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引用了不少相关的名人经典言论。如教材第3 页,引用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近代中国国情的判断;第76 页引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话,用于阐述法的本质、产生和发展规律。引用名人名言、指向核心概念、突出深度理解,是经典言论类“探究与分享”的共同特征。教学中,强化与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是运用好此类“探究与分享”的关键。

3.法律条文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意识是思政学科的基本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也选择性地摘录了一些法律条文。如教材第26 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条文为例,来说明党的领导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与作用;第49页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第98 页引用立法法的第四、五、六条,要求学生谈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等。摘录法律条文,体现政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法律条文类“探究与分享”的共同特征。精准、规范是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基本要求。

4.编年大事类

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自身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都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期间存在着不同阶段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对此,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也予以了必要的安排。如教材第13 页,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展示了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大对此问题的不同表述;第19 页,展示了从1978 年到21 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等。主题鲜明、时间跨度和事件实证,是编年大事类“探究与分享”的共同特征。教学中,突出主题和强调前进性需要重点关注。

5.观点辨析类

辨析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开放、自主的辨析过程中,学科内容更能得以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更能有效落实。为此,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也设计了较多的观点辨析活动。如教材第67 页围绕村民村规的制定,辨析三位村民代表的言论;第92 页就如何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辨析四位社区居民的看法。确定议题、展示不同观点和亲历过程,是观点辨析类“探究与分享”的共同特征。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论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用好此类“探究与分享”。

6.社会实践类

走出教室,从广阔的社会课堂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为贯彻这一理念,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也提供了一些范例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教材第6 页,承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案例,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一次教育实践活动;第15 页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完成与党的历史有关的纪念物调查并说明启示。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和倡导亲历,是社会实践类“探究与分享”的共同特征。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可行的渠道让学生切实参与、实践,才能真正达成教材的编排意图。

综上所述,《政治与法治》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特点鲜明,树立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其内在价值,关注现实生活、强化活动与辨析是其基本定位。这既是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显著特征,也是思想政治学科基本理念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特征,从课程理念、学科功能的高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与处理。

(二)教学功能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清晰该栏目的教学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功能的重要保障,更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课程资源,上述的6 种基本类型都可作为日常教学的基础资源。

以教材第6 页的“探究与分享”为例:从内容结构上看,该“探究与分享”由基础文本与议学任务两部分构成。基础文本讲述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及当地学校举办的18 岁成人礼。议学任务有三个,分别是:为何增加一个“新”字与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该村举行18 岁成人礼的意义和设计一次教育实践活动。从教材体系上讲,该“探究与分享”呈现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框题之下,课堂教学中,从名称上就可以直接实现情境素材与框题的无缝对接;从学习过程来看,三个议学任务中,任务一契合学科内容,任务二契合价值引领,任务三契合活动型学科课程。

类似这样的“探究与分享”,综合性强、内在价值高,只要对任务三稍作设计,就可作为日常课程资源直接使用。

2.建构活动平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1]活动型学科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活动设计得以实现,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另一显著功能就是为教学活动创设平台。

以教材第19 页的“探究与分享”为例。该“探究与分享”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为背景,教学中可将其设计为一个规范的结构化活动平台:

步骤1:以“未来愿景”为主题,开展采访活动,完成调查表格的搜集;步骤2:以“愿景共同之处”为主题,进行课堂小组合作,概括相关结论;步骤3: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进行访谈或查阅活动,列举相关事实;步骤4:以“我的参与”为主题,课堂自主思考,提出个性化建议。

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实践类,参与形式多样,环节层次分明,既有对学生原有储备的调用,又有走出教室的调研,也有配套的分析与建议环节,这样结构化设计素材就是很好的教学活动平台。

3.形成思维通道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学科知识要在思考中掌握,基本观点要在辨析中内化,价值观要在感悟中生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思维过程,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内涵。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另一大功能,正是为这样的思维过程提供有效的通道。

以教材第30、31 页的“探究与分享”为例,该“探究与分享”要求学生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过程,理解我党的执政方式:以时间为轴的六段文本中,前三段指向科学执政,第四段指向民主执政,第五、六两段指向依法执政。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从这三个部分中分别提炼出“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和“法定程序”这三组关键词,进而对应推导出我党的三种执政方式。

在此,“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文本内容起到了思维通道的作用,并且这样的思维通道是定向的、组合的,既有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还有从内涵到基本概念的推理。这些特点,在叙事案例类、经典言论类和观点辨析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4.编织素养纽带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青年学生立足未来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必须借助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才能得以展开,对此,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也作了精心设计。

如教材第49 页的“探究与分享”,直接引用宪法条文,要求学生列举实例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引向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宪法地位的尊重,这是培育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第51 页的“探究与分享”,用邓小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阐述不同国家政治制度选择的原因及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培育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第67 页的“探究与分享”,围绕村规民约的制定,辨析三位村民的观点和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是培育公共参与意识。

教材中类似的“探究与分享”还有很多,它们既承载着特定的学科内容,又连接着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很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功能。

综上所述,“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有效平台,又是辨析式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涵养的重要载体,只有明确各个“探究与分享”的独特教学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栏目的内在价值。

三、“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策略

厘清《政治与法治》中“探究与分享”的基本类型,明确其主要教学功能,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栏目,这需要从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叙事逻辑和活动逻辑四个方面着力安排。

(一)学科逻辑:归纳与演绎中的文本定位

“探究与分享”栏目属于教材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在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可分为两大类:导入型和穿插型。前者固定出现于教材的框题或目题之下,后者随机分布于教材正文之间。这样的分布经过精心设计,服从并服务于学科逻辑的特定需求。

以《政治与法治》第二课第一课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例,这一课时共设置了4 个“探究与分享”,分别为:纪念物与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案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表、路线图与人们的愿景。

教学中运用好这四个“探究与分享”,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整体研读,从学科逻辑角度做出精准的文本定位:

第一,归纳。一般来说,框题下的“探究与分享”作为课时教学的开篇文本,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入、引领的作用,归纳是此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如该课时的“纪念物与不忘初心”,共设置了层层推进的三项活动任务。任务一通过查找资料,完成关于党的历史纪念物的表格填写,任务二结合探究成果说明党如何保持与践行初心,任务三联系实际说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要性。学生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就可概括出“党的先进性与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密不可分”的结论,为正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演绎。穿插型(包括部分目题下)的“探究与分享”,更多地作为辅助素材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佐证、说明的作用,演绎是此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如该课时中的“《为人民服务》”“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案例”,配套的学习任务分别是“结合党的性质、宗旨谈谈对相关文字的理解”“结合案例谈谈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这两个“探究与分享”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分析指定的案例情境,是典型的演绎。该课时中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表、路线图与人们愿景”,则是从社会实践角度强调对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也是演绎的方法。

(二)生活逻辑:尊重与超越中的时代定位

“要构建有‘温度’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首先要让‘教学情境’带有真实的社会‘温度’”,“‘活动型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应当是饱含社会‘温度’的‘教学情境’”[2]。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让学科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将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从生活中感悟与运用真理。“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教材与生活的连接点,必须强调这样的时代定位。

以教材第38 页的“探究与分享”为例,嘉兴高级中学潘新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作了如下处理。

教材以图片形式提供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照和各民族代表步入人民大会堂两个情境,配套的任务有两个:任务一是查找有关“白毛女”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任务二是对比两张照片,列举实例,说明新社会人民是如何当家作主的。

潘老师对该“探究与分享”进行了重新设计[3],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府网和秀洲区政府网四个网页界面,以“实时探寻”的方式,创设了四个课堂议学任务:任务一是查找资料或结合实际,说说在我国哪些人享有民主?任务二是围绕有关资料,谈谈所享有的民主权利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任务三是举例说明我国为此采取的保障措施有哪些?任务四是从相关分析中,可看到人民民主的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

潘老师从生活逻辑出发,在不违背教材编排意图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对该“探究与分享”的文本作了适合时代的全新处理。

第一,尊重。教材的原始版本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说明新旧社会人民地位的变化。潘老师处理后的版本以当今时代的网络媒体“实时探寻”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及保障措施,其与原教材版本在“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点上是完全相通的,充分尊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第二,超越。教材原始版本中的情境一,对于当今的青年学生来说,距离相对有点远,因此运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媒体,便于课堂操作和引起共鸣,从而更易达成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认同。这样符合时代定位的创新,显示出基于尊重的高层次超越。

(三)叙事逻辑:序列与结构中的情境定位

叙事线与知识线是教学活动的两条基本线索。其中,叙事线是经线,知识线是纬线,两者共同勾勒出课堂的基本框架。为了流畅推进政治课堂教学,需要按照叙事逻辑,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情境进行序列化与结构化再处理。

以《政治与法治》第一课第一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为例,教材中共有5个“探究与分享”,分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论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近代中国不同政治力量、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案例、人民英雄纪念碑设立过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相关规定。金华市外国语学校陈洋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按叙事逻辑对上述内容进行了五个环节的再处理[4],分别是:视频《我们的自信——人间正道》、文本素材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论述节选、文本素材不同阶级主张的三种建国方案、音频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文本素材《宪法·序言》中关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论述节选。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叙事逻辑的需要,从序列和结构两方面对该课时的“探究与分享”进行了优化重组。

第一,序列。序列是对教材文本的价值评估,即“探究与分享”栏目要与教学目标、学科内容一一对应,这是一种靶向要求,强调精准指向。教材中5 个“探究与分享”各自的价值定位分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课堂总起,“毛泽东论近代中国基本国情”指向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不同政治力量”和“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案例”均为目题过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立过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相关规定”是课堂总结。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序列分析,也是教材分析的重要内容。

第二,结构。结构是对教材文本的系统整合,即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的再处理。这是一种优化组合,强调浑然一体。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尊重价值序列化的前提下,进行了很好的结构化处理:环节一用视频替换了图文,形式更亲和;环节三用三种建国方案替换了抒情文本,内容更充实;环节五用宪法条文替换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立过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相关规定,表述更权威。

(四)活动逻辑:预设与生成中的生本定位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以课堂活动参与为路径,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渠道。提供什么样的课堂活动、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活动,更是事关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重要抓手,围绕学生可以感受和参与的真实情境,充分体现任务导向,让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实现高阶能力培养。”[5]因此,运用好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还要以生为本,基于活动逻辑,从预设与生成两方面做好相应的生本定位。

以教材第68 页的“探究与分享”为例,教材提供了两个案例:村民会议讨论集资事宜与小区居委会“迎新春邻居节”活动;配套的学习任务有两个:列举所在村或社区的活动、走访与搜集相关事例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这一组合式的“探究与分享”,围绕基层群众自治的主题,既有叙事案例,又有实践活动。教学运用时,要在沿用教材预设的同时,必须做好应对生成资源的准备。

第一,预设。该“探究与分享”中的两个案例分别从农村和城镇两个区域生动展示了我国基层群众的自治现状。村民会议商议集资事宜可链接教材中民主协商与民主决策等学科内容;“迎新春邻居节”可运用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而课堂列举活动与课后调查活动,可覆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所有内容。这样的编写意图,教师在课前是可以也应当预见的。

第二,生成。该“探究与分享”的学习任务在具体开展时,可能会出现诸多复杂情况,比如:学生因生活储备不足导致的无效列举、列举出现负面素材的问题,疫情之下的走访安全、调查报告撰写的时间成本等此类生成性的问题。这些都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所面临的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在运用“探究与分享”时需要提前预判并尽量做好应对预案。

四、“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编制建议

新教材设置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也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资源。但从教学实践的反馈来看,也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改进与优化的空间。

(一)增加探究情境的普适性

我国幅员辽阔且地域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在学情、课程资源和教学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全国统一的部编教材,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探究情境选取上,选材类型和选材来源等方面还应更广泛、更丰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这一课时共5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其中两个以天安门广场为场景,再加上教材中浮雕插图,情境显得较单调且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距离有些远。

(二)提升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

少部分栏目的探究问题设置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教材第19 页的“探究与分享”,探究问题二“进一步访谈或查找资料,列举人们实现共同愿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落点是个人,而教材文本对应的是党和国家,出现了探究问题与落点不匹配的问题,操作性难以保证。

(三)更新探究案例的时效性

与鲜活的生活相比,教材作为文本材料,在呈现方式、时效性等方面存在缺陷。以教材第15 页“探究与分享”为例,通过“探究纪念物”这个案例来感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其实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学生的感触更明显、体验更真实,这启示该栏目在接下来的编制中,可及时更新探究案例。

(四)减少探究任务的重复性

部分章节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探究任务的设计上,存在任务重复、思维训练单调的问题。如第七课共7 个“探究与分享”,其中“理解类”探究任务就有4 个,这样的重复性任务削弱了该栏目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广度的培养。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体现了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下育人方式新变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运用教学的智慧与创新性策略对其进行有效落实和持续完善。

猜你喜欢
栏目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于栏目的要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超学科”来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