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17 15:33天津市北辰区杨嘴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意象思政融合

■天津市北辰区杨嘴小学 王 娜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来说明教育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各个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因子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精读文本,依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找准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素质。

一、以意象为融合点

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作者选用的意象,这些意象显然不是作者随意、无目的选取的。它们的出场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身份和意义。教学时教师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写”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挖掘意象的特殊意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材《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中,作者就选取了几个意象,比如: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教师教学时抓住这些意象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回答:“南泥湾开荒”是当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件,作者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是在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毛主席在“杨家岭讲话”,传达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作者追寻“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就是追寻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进行总结:“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能不能说一说现在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什么还需要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请简单谈一谈作为学生,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做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或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师从意象入手,挖掘意象背后的内涵,最后由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以描写为融合点

“文章要生动感人,要描写不要叙述”,这句话虽说夸大了描写的作用,忽略了叙述的作用,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作者往往通过一种或几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来传达文章的主旨。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品词析句,对于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通过品析文中的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为例,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部分动作描写充分地展示出主人公对于祖国的热爱。学生领悟了文中教师的爱国之情之后,教师开始引入思政教育:“爱国不单单体现在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它更多地蕴藏在微不足道的言行中,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在平时的言行中体现爱国之情?”这样通过品析描写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

三、以中心思想为融合点

有些文章往往直接以议论或叙述的方式阐明中心思想,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部分议论或叙述,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类文章有很多,笔者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圆明园的毁灭》两篇课文为例,来说明如何以中心思想为融合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作者直接叙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中心思想,抓住中心句,学生不难感受到周恩来从小热爱祖国,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结合起来。教师提问:“虽然我们的国家已经非常强大,但距离世界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我们现在读书是为了让祖国更强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为了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残败进行对比,让我们在感受侵略者的强盗罪行的同时,更为当时的中华不振而痛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作为学生,我们能为祖国的强大做些什么?”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从小立志,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两篇文章,教师都可以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论证的方式引入思政教育,非常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四、以背景为融合点

作者写作时所要传达的主旨往往不会浮于文章表面,这就需要教师深挖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经历和社会的大环境往往影响着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而这一情感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好融合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诗中就有这样的融合点。在理解诗意后,学生明白作者在诗中传达了“愁”字,这时教师就要深挖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的资料。教师可追问:“作者因何而愁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诗中有一个字交代了诗人愁的原因之一,请把它找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客”字,明白了第一层次的愁,是因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愁、孤独之愁。第二层:教师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的资料,“当时的张继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学子,他得到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于是进京赶考。他想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心中的理想,报答家人、朋友的帮助。可是事与愿违,他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失败。”教师抓住这段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张继的仕途失意之愁。第三层:教师让学生分享搜集的有关当时社会的资料,“天宝十四年(755)一月,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弃国而逃,张继也开始逃亡避难。”这样学生理解了诗人是为国而愁。教师紧紧抓住这三个层次进行引读全诗,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文的主旨。引读完,教师总结:“作者所愁的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所倡导的‘家国情怀’,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爱祖国、爱家乡、爱小家的家国情怀。生活中有许多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你能选一个人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事例吗?”教师从诗的主旨理解自然过渡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这种以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找融合点的方法常用于古诗词的教学,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清平乐·村居》等都可应用此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不只适用于古诗词教学,在记叙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五、以人文主题为融合点

在开启单元课文教学之前,我们要通过单元导语来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导语中包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人文主题往往是一句名言或诗句,它是整个单元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因此,在教学单元导语时,借助人文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为例,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拆字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家国情怀,此时学生对家国情怀虽理解不深,甚至还有可能比较狭隘,但是这也是后面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的一块基石。

再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它的人文主题是艾青的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很显然,这一单元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同样让学生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初步感知爱国情感,也可进一步谈谈自己在学习本单元前对于爱国的理解。这样本单元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再次谈对于爱国的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反映本单元思政教育的效果。

以上五种方法是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本特点,合理地使用这一套方法,就能有效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小学语文学科和思政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意象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