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历史观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2022-03-17 20:13杨世潇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温 静,杨世潇

(1.宁夏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1;2.银川科技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1)

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借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的大历史观最为显著的理论特质。他曾多次强调,只有认真学习和总结、科学地对待历史,才能在历史提供的经验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提升。四史学习教育中,在准确把握和科学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的逻辑梳理、内涵解读、实践落实的同时,还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其所提供的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即整体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这是提高四史学习教育成效十分关键的一环。

一、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逻辑

(一)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时产生的思想洞见和方法指引

以解决时代之问为目标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最科学的、最具革命性的理论体系,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什么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这一从未中断过的、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广袤大地上落地生根,又能如此深刻的指导与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除了其理论特质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的部分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转化。马克思经典作家力求从现实出发看待人类历史发展,从而找到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深刻领会这一内核,在自力更生、勇于探索的百年历史中,以实践为基础,立足中国现实,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指针,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切实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大踏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意味着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坐标轴上。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是这一新的时期指导中国实践的明灯,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视域涉及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中发展的理论、关于事物发展矛盾运动的理论、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理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等等,将哲学层面的发展运动放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更好地挖掘了社会发展中蕴含的价值性、进步性;将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实现了对重点与两点的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路线和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形成了新的理论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蕴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运用,致力于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的统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力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但是没有办成的事,致力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提供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

(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实现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当时我国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论断和新观点。比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精准揭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实际要求上,更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具体解决人民的新需要,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创新性提出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构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理论等等。这样一些观点和认识,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我国发展过程出现的新的实践也提供了指引。

(三)是源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担当

近代,我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普通民众生活异常艰难。中国人民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为拯救彼时之中国应运而生。这从客观上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带领当时的中华民族进行伟大复兴的使命。建党之后,坚持遵循马恩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理论原则,以中国方案建设社会主义。经过百年实践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能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终于从落后挨打走向自立自强,开启了新的征程。中国不仅在广阔的时空中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问题,也在不断探索着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时代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发展的挑战。中国该向何处去、中国该如何选择?坚持多边还是单边?坚持开放还是回到封闭旧路?坚持合作共赢还是选择对抗博弈?对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意志坚定,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党的十八大以后逐渐明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帮世界寻找解决时代问题的答案,解答我们到底该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如何建设这样一个世界。

(四)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坚定并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魄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1]正是源于我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自我革新的能力,才能坚守住、捍卫住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不断为实现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和使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旨归和实践路向。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全面从严治党,为的是能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这为我国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提供了遵循和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整体性思维:四史不是四个阶段的简单叠加

1945年毛泽东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告诫我们不仅要懂希腊历史,还要懂中国历史;不仅要懂外国革命史,还要弄懂中国革命史。对于中国革命史,也不能仅看今天,还要回头看昨天和前天。历史只有在时间的长镜头下,拉长去看,才能看得清其全貌。每一阶段的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性也有共性,下一段历史是上一段历史的继承物,而不是对立与割裂。我们今天学习的四段历史,有其内在关联性。它们是奋斗和建设统一的历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史,是守正与创新一脉相承的历史。它们彼此之间有继承、有联结,也有创新。

大历史观之谓“大”,正是在于时间之长。时间是构成历史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学习历史时,首先要把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放到长远的时间纵轴上去考察分析,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全面把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看起来似是面对过去,实则是为了观察当下、面向未来。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考察历史,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俗基础,并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出发去考察社会发展。把历史建立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之上,指明了人类历史是过去、未来、现在的有机统一。其次,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现阶段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既是对以前各代历史的继承,又是对以前各代历史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不受人类意识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用实践告知当下的人们,前段历史走过的路就是下段历史的经验和积累。人类历史发展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都继承了上一个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想要抓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锚定发展的方向,就要做到穿透整个人类历史,扎实进行理论阐释,符合实际地进行实践探索。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大历史观正是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法观点,主张历史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贯通性,反对碎片化、割裂式地学习历史。比如,我们在研究和学习党史时,不能仅思考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创立、奋斗、发展的这100年,还要将视角拓宽至更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间纵轴上去把握。放在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这180多年的近现代史中;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至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型社会形态在这个世界中挫折前进的500多年;放在中华民族从未断流的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不懂这些,如何能够看清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百年?又如何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临危受命,带领中国人民敢为天下先,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及其中的艰巨与伟大?这不仅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也为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也与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紧密结合,将理论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具有特色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同样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开始的探索、试错,到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对古老文明的历史传承中,在对革命经验的不断总结中,在艰苦卓绝的建设与改革中,在面对着中国到底走一条什么样道路的时代之问所提供的既定历史条件与历史素材下开辟建设出来的。

今日之中国,新问题、新观念和新理论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历史有其自己的方式。如以百年、千年为计铭记历史,要正确的面向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极目标,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不断制定符合实际的阶段目标,逐步达成。这些思路皆为我们研究四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开放性思维:在国际分析比较中学习四史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面对开放的世界,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全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无法单打独斗。习近平总书记以开放的思维审视中国发展,特别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2018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做的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融通的世界,这一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世界早已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加快融合发展,共同繁荣。“融入世界经济上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3]这种开放性思维,不仅仅是在历史领域,在社会经济运行领域一样需要。在我国面临到底社会主义社会该用什么力量、通过什么方式来配置资源,组织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是单靠行政权力通过计划来配置,还是用货币力量通过市场来配置?在这样的时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发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的中国。1992年,他以全球视野,站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高度,作出了计划和市场都只是保证经济运行的手段,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原则性标准的论断。实践证明,“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4]观大势、谋全局,才能真正把握住我国事业发展进步的历史主动。

从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还未结束,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联系愈加紧密,彼此之间影响更为深刻,各国命运相连、利益相融。由此,更应注重在中西比较中看待历史。大历史观,就是用一种开放的国际视野交流互鉴,了解世界为中国发展带来了什么,也要一体两面地看到中国的发展进步为世界能够贡献什么,从而深刻洞察时代变化潮流,因势利导。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开放之视角,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让中国从原先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也没有采用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征程上一个阶段的目标,在这条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中国用实践成果向世界有力证明,资本主义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也为各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三)逆向性思维: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四史

马克思对于分析历史有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从后思索法。即从时代的、先进的实践出发反过来思考之前较为落后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只有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找到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回溯以前,逆向思考,从结果找到原因。历史的车轮虽然滚滚向前,但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由果溯因,坚持历史回溯的思维方法,从后向前思考,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分析历史发生的原因、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6]厘清历史发展的原因与结果,由果溯因、由今溯往,能够帮助我们在理解历史时,增强调控性和预见性。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一个“世界少见”到两个“世所罕见”的转变,深刻把握“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罕见的”[7]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8]学会运用由果溯因的逆向思维学习历史,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方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这百年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地原因,方能认清中国由若变强,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奇迹,铸就新的历史辉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搞教条主义,坚持与时俱进。这里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思想的扬弃与借鉴。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追求,还有衷心拥护的广大的人民群众。

大历史观之谓“大”,在于视野之长、在于视角之广、在于层次之深。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是帮助我们走正确的路,抓准历史发展的主题,总结历史诉于现实的经验,以史为鉴、推动四史学习和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指导社会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厘清历史脉络,理解“三个为什么”的深刻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顺势而为;如何能够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发展?我认为,就是要遵循大历史观为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准则。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理解历史的科学指引,也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科学对待历史,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9]这些蕴意着深邃历史思维的重要论述,为科学对待历史,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指导。

(一)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创新四史学习方法

事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坚持在统一性的基础之上,承认多样、尊重差异。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适宜、因时制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10]

1.以内容建设唱响四史学习教育主旋律

当代中国,网络成为了各种社会思潮与个人利益诉求的汇集地,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对于其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他们感性、简单直白的爱国情感非常容易被社会上多元化的思潮所影响容易呈现出非理性化和片面化的现象。因此,要深入研究学习四史,课堂教学、主流媒体主阵地的作用当然不能被替代,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从而发挥对青少年舆论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强网络空间的四史学习教育,实质与一般意义上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在内容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要用党带领中华民族所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说话,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说话,用在新时代这一方位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要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纵横对比中,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互联网中开花结果。

2.以形式创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加强四史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内容建设,但是一定程度形式上的创新,重要性毫不亚于内容建设。从哲学层面看,我们讲内容与形式它是高度统一的,黑格尔指出:“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内在。”[11]。也就是说,如果内容脱离一定的形式,就是一堆凌乱的材料,一定的内容决定一定的形式,但是在不同的形式框架之中,相同的内容也会表现不同。因此,强化内容建设是推进四史学习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形式创新与内容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

历史学习无止境,但是有门槛。学习历史,要从年代、地理、职官、目录等维度深刻领悟。才能正确地发现历史中的存在着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不断提升应对挑战与机遇的能力。

要以大历史观,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和把握历史规律,指导实践。一是要看的全面。既要总结奋斗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所带来的正向经验,也要总结经历挫折与失败之后梳理的反面教训;既要看到某个具体事件的影响,又要把它带回时间横轴中进行宏观总结。二是要有重点地学习。以正在发生、正在做的事情作为中心,精准掌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主题和本质,加强对于四史的教育和宣传,强化历史意识,提高政治定力。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客观认识和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三)因地制宜,增强四史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对于四史学习教育,要因地制宜、贵在有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丰富,其生动性、故事性强。所以,选好、讲好故事是四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做到讲事实,以情动人、以事化人,不能所有故事都讲,而是要选能讲出党的形象、讲出道理并且能够共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能打动听众、感染听众,才能让人爱听、能听、想听,并能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获。

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定期开展党史的专题理论学习、定期组织培训与专题宣讲等活动,这些都是学习四史的有效途径;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基地、重走红色道路、瞻仰革命遗址等,增强体验感,让四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师资培训、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定位,加快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积极拓展四史学习教育新途径。

猜你喜欢
四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