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在大学精神中的融入路径探究

2022-03-17 22:56金梦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求真红船民主

陈 卓,金梦柳

(1.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基地,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一、红船精神与大学精神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阐述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创新精神、求真精神与民主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红船精神在内涵上高度契合。当前,我国的大学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创新精神薄弱、求真精神不足以及民主精神欠缺等问题。红船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在新时代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大学精神,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顺红船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契合逻辑,弘扬创新精神、求真精神与民主精神,有利于在未来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者。

大学精神是大学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在,是大学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从普遍意义上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韩延明将这四种精神解读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的自由与大学的学术自由,即教的自由、学的自由、研究的自由和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第二,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第三,追求真理、推动科技进步的探索精神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协调和统一的大科学精神;第四,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常为新”“常向上”精神[3]85。其中,科学精神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可用“求真精神”一说替换之。上述精神在大学精神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具有一定的主次性。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公理:“其一,存在一个客观知识王国,且真理可以被认识——可以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并期望他们能树立某些信念。这是认识论的公理。其二是社会学的公理:只有在相对自主且其学术共同体成员比较自由的高等院校,客观知识才能最有效地保存和传播。”[4]巴尼特所强调的两条公理,分别对应求真精神和自由精神,它们可以被概括为大学的“原生精神”,指的是大学最原初、最根本的精神;与之相对,在原生精神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大学精神可称为“次生精神”,本文主要讨论两个主要内容:创新精神与民主精神。

在大学的原生精神中,自由精神涵盖了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所谓学术自由,是指在大学里,任何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都有权按照他们认为正确的传统和法则,自由地进行知识探索和学术研究[5]236。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对于校内事务具有相当的决策权、执行权和奖惩权。大学自治是确保学术自由的重要手段;学术自由是大学自治的具体体现[3]274。自由精神作为大学的根本精神之一,对创新精神、求真精神与民主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内部,弘扬创新精神的目的在于扩大人的自由和保障人的权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自由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6]。自由为创新提供活力,在大学内部,弘扬创新精神要以扩大人的自由为前提。另外,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3]238,只有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和教师才能勇于讲真话,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追求真理。正如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所言:“科学不应屈从于任何外部的权威,也惟有在精神的完全自由状态和氛围中,科学才能达到其自身的目的。”[7]大学的民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只有自由的人,才有底气讲公正、谈平等。大学也应致力于使学生和教师在大学教育中获得“民主的自由”,即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以促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弘扬创新精神、求真精神与民主精神,都应建立在坚持自由精神之上。探讨如何赓续红船精神,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精神,需要始终把握作为大学原生精神的自由精神,在改革中进一步保护并不断扩大大学的自由,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更不能背道而驰。从这一点看,大学精神有其独特之处,需要特别注意。

二、当前大学精神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充分肯定我国大学精神正在不断丰富完善,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大学在创新、求真与民主这三个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代大学正面临着“科层化”“市场化”与“泛娱乐化”等各方面的挑战,加之教育的“内卷化”、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致使大学场域内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以红船精神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精神的构筑,推动大学制度的完善。

第一,大学创新精神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传统“灌输式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大学创新精神。“灌输式教育”以外部力量影响学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甚至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8]。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不同思想的交锋、多元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开拓性受到限制,更别说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另外,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有的大学片面强调学生在各类考试中获得的卷面分数,忽视了学生除课本知识外的其他能力。部分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于书本的理论与教师固有的价值观中,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缺失。其次,缺少相对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是大学创新精神薄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学长期处在政治化的大环境和行政化的小环境中,导致不同程度地缺乏学术批判和学术精神[5]237。受管理的行政化与模式化的影响,大学在迎合与讨好权力的过程中,思想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被大大弱化。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少相对科学的标准。在现有课程设置标准下,课程门类的持续增加与课程体系的不断膨胀,导致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越来越多,有些毫无意义的课程极大程度地耗费了学生本该用于专业学科纵向发展与深入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泛娱乐化”的时代,部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在无形中发生消极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体验更偏向于平面化与即时性,通过感官享受来满足心理需求。大众娱乐放逐了学生对生活的反思,乃至遮蔽了其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9]55。部分大学生受低俗娱乐影响,政治思想意识被淡化,社会责任感被削弱[10],沉溺于无意义、无深度的娱乐中,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世俗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禁锢、变得麻木,创新精神也日渐消解。如何培育大学创新精神,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第二,大学求真精神建设面临的问题。大学求真精神的不足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大学场域中功利主义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和拉里·莱斯利(Larry Leslie)称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为学术资本主义[11]。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功利主义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精神及经济理性的影响,原本应有的求真精神被极大削弱。放眼当今中国大学,导师们多以“老板”“项目负责人”自居,学生则戏称自己为“打工者”。法兰克·纽曼(Frank Newman)等提醒人们,要注意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日益渗透,使得昔日对真理的追求让位于今日对收入的贪求[12]。大学求真精神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的内卷化。大学中的内卷化是指大学场域的各类群体内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而固有的学术资源有限,由此造成了更激烈的竞争,导致行动者个体消耗加剧,却依旧处于原定地位的一种现象。处于内卷环境中的学生或教师面对加分、评奖、晋升等压力,争先投入到“量产学术成果”的浪潮中。为了使发表论文更容易,学生和教师不得不迎合杂志社的喜好撰写论文,重视写作技巧多于重视论文质量,致使文章多了几分“匠气”而少了几分“灵气”。受此影响,大学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有不少人并非出于对真理的追求,而是出于对名利的追逐。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容易引发各种“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负面现象。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博士毕业生翟天临,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是什么,经相关部门细查后发现其学术论文涉嫌抄袭,未达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却能如期毕业[13]。翟天临事件暴露出部分大学人三观不正,面对外界各种名利的诱惑,弄虚作假,完全忘记了大学人的使命——追寻真理。这种问题在学术界具有典型意义,需要大学和全社会引起重视。它不仅揭露了功利主义环境下大学生的浮躁之气与虚荣之心,也反映出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学求真精神的进一步构筑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刻不容缓。

第三,大学民主精神建设面临的问题。伴随着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大学的民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仍存在大学管理者漠视师生利益、大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等问题。从宏观层面上看,这一现象受到大学普遍存在的科层制的影响。我国大学具备现代科层制的共同特点,与此同时,更多的是建立在具有浓厚“官僚体制”色彩的科层体制基础上[14],因此又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特色”。一方面,部分行政人员的形式主义倾向使得大学生和教师受烦琐行政程序的约束,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在某些大学中,教职工大会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教师权益相对而言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例如四川某高校教授拉横幅讨薪事件[15],就体现了当下部分大学民主精神的欠缺。如果教职工大会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践行民主精神,充分保障教职工权益,发生此类事件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相比之下,美国教师联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行为影响教育政策,为教师谋利益,改善教师的经济保障和工作条件,进行集体谈判,支持学术自由,有效保障了教师的民主权益[16],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大学的民主化建设与之相比仍有可提升的空间。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方面,部分大学对学生在课堂之外有着各个方面的硬性考核指标,例如强制“志愿”服务、强制参与讲座以及学院的各种其他活动。在此环境下的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迫参与一些琐碎的、于专业及自身发展无益的活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干部沾染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民主权利;由于个体行政地位的差异,每个人享受到的学术资源也有所不同,显规则与潜规则交织在一起混合发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缺少相对的公正与平等。

三、红船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契合逻辑

大学精神中的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及民主精神,在内涵上与红船精神存在着诸多逻辑上的契合性。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大学的创新精神相呼应,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大学精神,只有敢于创新,独辟蹊径,才能突破现状,走在时代前列和学术前沿;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大学的求真精神相契合,当前大学中的急功近利之风、弄虚作假之气愈见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弘扬求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大学的民主精神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精神中的民主精神是“大学人本位”精神,强调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关注个体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

第一,首创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契合。首创精神是保证中国共产党能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前列、保持先进性的关键因素[17]。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首创精神的体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另辟蹊径的精神与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在积重难返的旧社会,中国共产党不是在原有社会体制中寻找现成的道路,而是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所产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革命,并创造性地与当时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独特的救亡图存之路、独特的中国发展之路。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言:“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18]大学的创新精神与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高度契合,当前的大学正需要有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冲破常规束缚的创新批判精神。面对旧有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模式,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敢于解放固有思维、敢于革新,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大学组织这一宏观层面上看,大学组织自身弘扬创新精神,意味着大学在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要以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从学生群体这一微观层面上看,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创新精神,意味着培养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其以理性的方式审视问题、以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只有具有创新批判精神,个体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才能不断逼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奋斗精神与求真精神的契合。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不乏奋斗者,其中汲汲于功名富贵者不可胜数。与之相比,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却有着更为高远的境界,他们是为了追求真理。红船精神中的奋斗精神,是历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追求与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仰而英勇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为了捍卫真理,团结和带领人民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才有了长征胜利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向世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年代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如今也依旧鼓舞着一批批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实质就是弘扬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与求真精神密切相连,不可分割。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曾言:“惟有求真理心切,才能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19]这句话道出了奋斗精神与求真精神的联系,揭示了奋斗精神与求真精神的契合逻辑。追求真理的道路是坎坷的,需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以及敢于同谬误与权威抗争的决心。只有坚定追求真理之心,才能无惧奋斗、不畏牺牲。在学术弊端时有发生的当下,继承与弘扬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弘扬求真精神,就是要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是与谬误斗争时不惧困难,不屈从于外界压力。就是面对名利等外界诱惑而坚守初心、不弄虚作假,永不放弃求真之志。

第三,奉献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契合。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公”与“民”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人民性[20]。中国共产党的定纲施策,无一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21],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就是为了实现广大苏区农民“耕者有其田”,最终建立了属于劳苦大众的人民政权。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这一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形式,既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能够当家做主,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才能换来如今人民的民主生活。由此可见,红船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最终指向是人民,它是为了人民而奉献的精神,这与大学精神中的民主精神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学生和教师是大学的主人,大学精神中的民主精神,最终指向是学生和教师,强调对师生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大学继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弘扬民主精神,就是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立场上看问题,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要紧紧依靠学生和教师,体现师生意志,维护师生权益。

四、在大学精神中融入红船精神

探究红船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契合逻辑,理论意义在于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为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红船精神作为先进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它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形成的,是革命先辈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形成的,是当代大学需要坚持与弘扬的主流精神。从现实的角度而言,目前大学在创新、求真与民主这三个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完善大学精神方面,红船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首创精神促创新精神。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Hutchins)认为:“大学具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使命,这就是思考。大学是一个思想的中心,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22]只有在大学中弘扬创新精神,才能保证大学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首先,大学师生应当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强化“启发式教育”。正如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搬照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意义。教师要以协商性的启发式教学代替强制性的灌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应以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为引领,培养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对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而非以教材和教师的观点为绝对真理。其次,大学应当继续深入探索去行政化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于学术制度环境建设。中国共产党于成立初期就在实践中认识到当时中国问题的根源,以创新批判精神为引领,明确了革命的方向。赓续红船精神,完善大学精神,在课程改革上,一方面要扩大教师“教”的自由,将制订课程的权力交给教师,确保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来根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另一方面,要扩大学生“学”的自由,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此寻求独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此外,大学还应组织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最后,克服大众娱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倡学会思考,开拓进取,发现并解决问题。就大学层面而言,应当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远离低俗娱乐。例如可适当地增设早晚自习或自习课等,使学生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以有意义的学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防止日常生活被低俗娱乐所填充;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通过优质课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保持理性,让娱乐回归娱乐、教育回归教育,才能让大学有效抵制大众娱乐的侵袭[9]97。

第二,以奋斗精神筑求真精神。胡适认为“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23]。对于大学而言,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因此,弘扬大学的求真精神,最关键的途径在于加强大学的独立性,即推进大学自治。对于当下中国的大学而言,弘扬求真精神,首先要确保大学的自由。除此之外,大学正处于物质利益至上的“消费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下的大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来激励、感染大学人,以此培育求真精神。其次,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政课中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的合理比例及相互关系,探寻“灌输-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学会处理物质利益与理想信念的关系。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定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总体上提高校园求真氛围,净化校园精神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警惕功利主义对学习和研究的不良影响,认清“利益至上”等错误价值观的危害。另外,处于内卷环境下的大学,更需要重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内卷是一种被迫加入的竞争,使参与者被禁锢在特定的、资源有限的领域中,不仅失去了一定的自由,也减少了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时间、精力与潜力,最终导致既不“自由”也不“全面”。大学应推动相关制度和政策上的变革,取消不合理的加分、晋升制度,制定合理的激励标准,使学生和教师化被动的内卷为主动的理性竞争,以实现“自由”地发展。只有拥有“自由”,大学才能心无旁骛地追求真理。与此同时,大学也应扩大教育资源,使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空间促进自我发展,这是发展的“全面性”。只有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才有可能踏上追求真理之路。

第三,以奉献精神强民主精神。红船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奉献自身一切的精神,值得当下大学各类行动者总体借鉴、抽象继承。从宏观层面上看:首先,兴利除弊,完善大学科层制。改革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更新校园政务服务平台,精简校园的行政流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其次,权力下放,改进管理形式。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倡“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他将“教授治校”作为主要的管理形式。这种管理方式今天仍可以借鉴,让教授更多地参与到大学事务中,既能进一步提升大学民主,也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最后,有效监督,保障民主权利。大学行政体系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充分保障师生的民主监督权;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从微观层面上看:首先,改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大学管理者们也应秉持这种精神,将为学生和教师谋福祉为己任。大学管理者们应当改进观念,强化为师生服务的意识,重视并采纳师生的合理建议。其次,积极参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应当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主动了解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例如各项规章制度、未来发展目标等校务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营造适合自身学习、生活与发展的环境。最后,相互尊重,营造和谐氛围。大学场域中有各种不同角色的行动者,尽管分工不同,但各个个体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应当在课堂内外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位,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学生也应敬爱师友,认真投入课堂,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处于“强势”地位的行政人员,更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对师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同时获得师生们的尊重。总之,只有个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

五、结语

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特殊社会组织,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大学的生存与长远发展[24]。大学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内生的过程,建立在一定传统基础上的大学制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基于传统历史和文化差异的路径依赖,导致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大学制度变迁路径上的差异[5]108-114。红船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甚大。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红船精神与大学精神在逻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以往的研究者对此重视不足,甚至还有一些错误观点,将两者对立起来,对此必须予以澄清。第一,自由精神与红船精神的最终指向都是人的解放,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在宗旨上高度契合。弘扬创新精神、求真精神与民主精神,都应以自由精神为前提。第二,以首创精神促创新精神,有利于大学跳出思维定式,突破既定框架,敢于批判现实,勇于自主创新。第三,以奋斗精神筑求真精神,有利于当前功利主义下的大学向理性回归,有利于大学在教育内卷化的形势下坚守初心,更有利于大学在浮躁纷扰的环境中对社会有清醒的判断。第四,以奉献精神强民主精神,有利于大学坚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克服诸多来自体制的困难,进一步促进人的解放。第五,红船精神与大学精神两者在逻辑上的契合,不仅是指前者对后者的促进,还意味着大学精神为红船精神的充盈与完善提供了思想源流,可以进一步促进红船精神的传播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文采取了立足红船精神审视大学精神的视角,是对两者关系的一个初步探索。总之,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学在平庸时代的浪潮下,保持对灵魂卓越的追求与守候[9]11,促使当代中国大学成为一批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的成才沃土,也成为每个大学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求真红船民主
红船
雕红船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张锦绣
阎生德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