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辨治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2022-03-18 22:56朱小东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1期

朱小东

摘要:《伤寒论》中厥阴病的条文争议历来较多,但在病机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的认识上则比较一致,因其证情的复杂性,且常常出现在疑难病例及重症中,因此掌握厥阴病的辨治很重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病后失治、误治,或过用攻伐,常使病陷厥阴。

关键词: 厥阴病;寒热错杂;乌梅丸

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在《伤寒论》一书六经中是公认比较难理解的,篇中大部份条文伴以“厥”字行文,却字里行间与“热”纠缠不清,令人疑窦丛生。完全不像阳明病单纯属热,清法、下法可解;太阴病单纯属寒,理中四逆辈温之则安。而是看着是热却还藏着寒,如治“蛔厥,又主久利”的乌梅丸证;“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的麻黄升麻汤证;或者看着是寒但却是如假包换的热,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或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的真寒假热。于是两千年来争议不断,厥阴病到底讨论的是什么病?病位在哪?病机又是什么?笔者比较赞同病位在半表半里间,有阴证机转,并不固定哪一经哪一脏。因此在临床上只要排除表证和性质上单一的里证,病机上只要具备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的就归为厥阴病,治从厥阴法。厥阴病篇中其他条文字面带“厥”,实质上纯属寒证、纯属热证的条文都是为了鉴别诊断而出。

病案举隅

案例一:

王某,女,11岁,2019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腹泻半月余。现病史:患者为本院同事小孩,半月前饮食不慎后出现腹痛伴发热,粘液脓血便,每天腹泻七八次,里急后重。急诊考虑为感染性腹泻,立即予以头孢他啶输液三天,脓血便消失,就自行停药。哪知一天后上述症状复作,又继续输液五天,大便虽然有黏液未转正常,但大便常规检查未见脓细胞,停消炎药,继续口服双歧杆菌。不料两天后粘液脓便又现,肛肠科会诊后认为细菌已发生耐药,更换另一种抗生素继续治疗。三天后复查大便常规:白细胞2—3个,并且出现了霉菌(+),已经出现了菌群失调。只好停用抗生素,寻求中医治疗。查体:T37°C,神志清,精神稍萎,全身皮肤无皮疹出血点,头无畸形,咽不充血,唇不绀,颈软,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心脏未及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肿大,脐周轻压痛,麦氏點压痛(—),肠鸣音活跃,神经系统未及异常。辅检:粪RT:白细胞2—3个,霉菌(+)。刻下:无寒热身痛,头部有汗,手足凉,口干欲饮,食欲正常,但食后则腹胀,不多时就腹泻,每天3-5次,有粘液无血,小便稍黄,舌红,苔薄黄腻,脉细弱。中医诊断:泄泻—上热下寒属厥阴,方选乌梅丸加减。

乌梅18g     白芷6g     桂枝6g     黄连6g

黄柏6g      当归6g     党参8 g     干姜3g

附子3g      煨木香6g   炒白术10g   川椒3g

三付水煎100ML  日二服

因方中黄连太苦,患儿艰于服药,无奈学肛肠科之灌肠法,早晚一次,一剂后腹泻即止,三剂用完诸症皆失。患儿苦于用药太久,坚决不肯再巩固治疗,遂停药,随访至今未发。

按:本案患者病因饮食不洁,感受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腑,导致腑失通降、气血壅遏、运行不畅,酿腐成脓,进而发生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初始西医用消炎药治疗正确,效果亦不错,可惜未能规范治疗,用足疗程,致病情反复,死灰复燃。之后虽西药未断,但半月之后除粘液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这些原有的阳明湿热证外,又增添了食后不久则腹胀、腹泻,手足凉,脉细弱的太阴病症状,况且粪检中又出现了霉菌。此时如果再一味使用苦寒抗生素则脾阳越伤,泄下症状必迁延不愈,必须虚实兼顾,寒热同调。方选乌梅丸加减,药用黄连、黄柏清阳明上热,燥湿止痢;附子、桂枝、干姜、川椒、党参、炒白术温运太阴脾阳;当归柔肝和血,行血则便脓自愈;乌梅收敛止泻。仲圣选用的乌梅丸未用一味杀虫药,却能安蛔、下蛔,无它,调寒热,平虚实,断其生存根本而已。一如本案,抛开细菌、霉菌不谈,只要方证、病机相应,复其脏腑功能则安,疾病自除。

案例二:

李某,男,7岁,2016年05月16初诊。主诉:发热咳嗽一周,腹泻两天。现病史:患儿一周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热峰40°C,伴咽痛,咳嗽,自服感冒药及消炎药三天未见好转,于于本院中医诊断:咳嗽----肺热脾寒属厥阴,方选麻黄升麻汤加减。

麻黄4.5g     升麻10g      生石膏30g        知母10g

麦冬10g      炒当归6g       炒白芍10 g      干姜4.5g

炙甘草3g       茯苓10g      炒白术6g        黄芩10g

杏仁10g

三剂   水煎100ML  日二服

按:明代医家万全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本案患儿肺炎为感受外邪,闭郁肺气,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痰热蕴肺,气机上逆,而发热、咽痛、咳嗽、咳痰不止。初始治疗西医用头孢抗生素和阿奇霉素常规消炎并无多大不妥,但阿奇霉素最常见的副反应就是胃肠道的不舒服,无论静滴或口服,损伤脾胃功能时有发生,常使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如无支原体感染证据,不建议轻易给患儿使用。

结语:

“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除上述典型厥阴病的上热下寒手足逆冷外,儿科常见的还有乳蛾所致的手足逆冷,伴精神萎靡貌似少阴病,但同时高热,唇红,咽喉肿痛,此为论中提及的“厥深者热亦深”,病机为表闭热郁,而非上热下寒的厥阴病。治疗当以辛凉清解,当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必要时合用凉膈散以泻代清,可以很快截断扭转病势。随着机体正气的恢复,病毒也好,细菌也罢,失去生存的土壤,就容易清除了。《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厥阴病排在全书最末,不只是传变的顺序,更是其病变的复杂使然。

参考文献:

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北京:中国军医出版社,2011:30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

224550170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