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2022-03-18 00:40李佳璠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4期
关键词:相关因素不良反应

李佳璠

摘要: 目的 探究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肺结核治疗患者14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治疗期间抗结核用药不良反应情况记录分析,并分析上述患者基线资料,探究引起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结果 145例患者中,68例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占比为46.90%。对145例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中得出,HbsAg、ALT、AST、BUN、SCr存在差异性(P<0.05),是导致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较多,需依据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患者基本情况,有效制定出抗结核方案,密切观察患者治疗情况,以便减少、防止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4--02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人数高达1000万,死亡人数200万例。中国结核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二位[1]。结核病治疗上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用药原则。不间断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长达半年以上,患者会合并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中止治疗、复发、产生耐药,对结核病防治造成影响[2]。研究指出[3],抗结核药物出现不良反应中包括尿酸增高、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过敏以及粒细胞减少等。具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低报道各异。诱发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药品方面、患者方面。当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种类越多,轻则为患者造成痛苦,重则会危及生命安全。本文就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作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肺结核治疗患者14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符合结核病诊断标准,初治或复治肺结核,正规、足量、联合治疗;②患者一般资料完整者;③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④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因所致治疗中断、失访等;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③哺乳期、妊娠期患者。其中男86例,女59例,年龄18~37岁,平均(29.63±4.15)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临床不良反应情况详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饮酒等;临床资料: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病史;记录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治疗过程中,及时分析抗结核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估抗结核药物与不良反应关联性,关联性结果分为:肯定、很有可能、可能、可能无关,本次研究中对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记录为抗结核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依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将其分为不良反应组、无不良反应组,并分析影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5例患者中,68例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占比为46.90%。关联性评价肯定3例,判定为很有可能15例,判定为可能为50例。其中肝损伤比例最高,为36例(52.94%),其次为胃肠道反应,为11例(16.18%),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肢体麻木感、白细胞减少、肾功能指标异常等21例(30.88%)。

2.2一般资料分析

对145例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中得出,HbsAg、ALT、AST、BUN、SCr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1。

2.3影响因素

將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HbsAg、ALT、AST、BUN、SCr均是导致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结核病为临床常见慢性传染性疾病,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当患者发病后症状表现为盗汗、乏力、低热等,当病情严重时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临床对患者需开展及时有效治疗,常见治疗方法为抗结核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联合、全程、足量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症状,达到治愈效果[4]。

由于化疗过程中,不间断联合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长达半年以上,期间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当前我国文献报道显示,其不良反应率占比高达12.6%,包括胃肠道反应、肝损害、骨关节损害、血液系统异常、过敏反应及神经损害等。而胃肠道反应占比最大,肝损害最值得关注。异烟肼、利福平以及吡嗪酰胺均具有肝毒性,三药联合应用需警惕肝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促使患者更换药物、终止治疗、复发、产生耐药等,会对最终治疗效果造成影响[5]。当前抗结核药物中吡嗪酰胺可杀灭酸性环境中巨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但胃肠道反应较重、肝毒性较大且与使用剂量呈现正相关。针对肝病史、酗酒史、营养不良患者服用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会造成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并引起肝损害。不良反应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分析原理并制定相应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收入145例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患者,其中68例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占比为46.90%。对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得出,HbsAg、ALT、AST、BUN、SCr存在差异性(P<0.05),均是导致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BUN、SCr水平升高提示患者合并肾功能损害,成为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独立危险因素。ALT、AST提示患者肝功能受损,作为目前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以治疗后2~3个月多见。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发生率加高,会引起暴发性肝衰竭[6]。当患者ALT低于正常值3倍,保肝治疗下监测肝功能,当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则需要停用相关抗结核药物[7]。而预防及降低常规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对合并慢性肝病患者实施抗结核治疗方案尤为重要。胃肠道不良反应者可调整服药时间,腹饭前服用改为饭后服用,适当岔开服用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严重胃肠道反应者应当停用抗结核药物,等待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后,重新调整化疗方案,应用胃肠道反应较小药物或应用其他方式给药[8]。部分肝损害患者,首先表现为胃肠道不良反应,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鉴别。对一旦确诊为严重不良反应者,如视神经损害、耳毒性损害者,应当立即停药,予以相应治疗。肾功能损害轻度者,停药后可恢复;严重损害者,停药后应当积极接受保护肾功能治疗[9]。同时,依据患者体质情况及耐受性个体化给药,不同患者确定不同服药剂量及服用方式,进而降低服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0]。

综上所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中,肝损伤及肾功能损害最为常见,HbsAg、ALT、AST、BUN、SCr均是导致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治疗中应当选择相对安全药物,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减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石芸. 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系统医学,2020,5(10):57-59,62.

[2]谭芳廷,王荣侃,李正添,等. 我院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8):177-181.

[3]张素娟,韩彦周,李华,等.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42(5):536-540.

[4]张竞美,赵鹏,王超,等.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213-215.

[5]梅珍珍,黄剑波. 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剂每日疗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6):94-96.

[6]阮锦达. 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30-133.

[7]邵根霞,甄利波,金露青,等.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120-123.

[8]李雪秋,李红秋,刘健雄,等. 261例结核患者抗痨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20,20(6):803-805,819.

[9]党配英. 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113-115.

[10]陈慧军. 抗结核病药物在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3):13-14.

3782500589243

猜你喜欢
相关因素不良反应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剑杆织机设计与人机工程相关因素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