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以《诗经》为例

2022-03-18 01:59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张榕
成才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诗经文学作品政治

■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陆张榕

如今,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青年大学生拥有无限的活力和可能,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不久之后,他们就将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愈发被重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耳提面命地灌输陈旧的知识,早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新形式、新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如果将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比起原本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容易让青年大学生产生兴趣。而且文学拥有深厚的内涵,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广泛的素材,让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1 优秀文学作品界定

文学作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基本上是一个共识,但是文学作品的水平良莠不齐,只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那么教育者如果要利用文学作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就有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公正的评判,那么评价一个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虽然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知识分子,但是文学却离不开广大体力劳动者,因为“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无论文学作品的目的是表达作家个人情感,还是真实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即使是超越现实的科幻小说,归根结底都与社会生活有关,所以没有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就无法创造出任何文学作品。因此评判一个文学作品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否能“受得住人民的检验又能带给人民群众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总之,文学作品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服务于群众,“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诗经》一直被认为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它成书于春秋中晚期,作者有下层人民也有大小贵族,历经了千年仍被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曾在《论语·为政》中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以看出,《诗经》对人们起到了教化作用。其中的处事原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举动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例如“以和为美、美善相兼”思想演变为现在的“和谐”思想。所以《诗经》虽然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生活,但是并没有过时,其中被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已经融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今仍具有难以忽视的价值。当这些高尚的伦理品德以文学的形式出现,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急需要这样一个引路者,培养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照亮内心的黑暗,激励他们往光明的地方前进。

当然,我们探析文学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让文学作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认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唯一作用,而是希望文学作品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帮助到受教育者。文学作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必须要坚持下去。新形势下,正确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营造出人文感化情境,帮助大学生们求美、求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2 《诗经》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诗经》无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以四言为主,多使用复沓手法,反复吟咏,不仅达到了回旋跌宕的效果,还体现了民歌的特色,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另外,“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实,《诗经》不仅在于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效。

2.1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唐的韩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文以载道”,所以,在他们眼中“文”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诗经》的“传道”作用,则是早在春秋时期就得到了确定,如《论语·阳货》中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汉代的《毛诗序》也称赞诗经能够“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丰富的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利用常见的场景,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同时,统治者可以通过它,进行自上而下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有助于国家的稳固,很好体现了儒家提倡的“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到了近代,毛泽东主席也十分重视文学的作用,他认为文学可以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后来更是把文学当成“阶级斗争的晴雨表”。如今,党仍在不断强调文学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些都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一直发挥着教化的作用,并且一直为社会所推崇。作为经典,《诗经》具有深厚的内涵,在古代它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在现代,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利用它去向大学生们宣扬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利于人民发展的“道”。

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总给人留下刻板枯燥的印象,因为它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直白的说教无趣沉闷,让不少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习热情较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诗经》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它拥有一定的审美性和娱乐性,更能激发大学生们的兴趣,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虽然《诗经》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但是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是不一样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原则,不仅要求作品有现实主义精神,还要保持冷静、客观,尽量掩藏作者的个人情感,而现实主义精神体现的是作家面对现实时的姿态。可以看出,《诗经》一方面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有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例如《国风》中主要是地方民谣,表现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这些百姓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遭遇,他们或是欣喜、或是忧伤、或是愤懑;而《雅》的作者主要是贵族,他们通常会表露出对政治的看法,有些甚至会直白的讽刺和控诉,很少会描写客观事实;《颂》则是歌功颂德,夸大祖先的功劳,溢美之词难以避免。无论是《国风》、《雅》还是《颂》,都是着重于感情的抒发,而不是客观的叙事,所以《诗经》具有的是现实主义精神,侧重于抒情,它追求的是作者的心境与社会存在统一。通过阅读《诗经》,大学生们既能被其中丰富的情感所感染,又会觉得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容易理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

总之,比起“填鸭式”教学,大学生们通过阅读《诗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渴望拥有健康精神生活。同时,“抒情”与“现实”相结合,也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培养高尚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教化的作用。

2.3 重视人文精神教育

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许多人都认为科技无所不能,轻视人文学科的作用,认为人文学科只是死记硬背,无需多费工夫。这导致人们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没有人类应有的道德情操,一切都以是否能获得利益为基础。大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成长,很容易迷失自我,变得冷漠势力。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将通过考试当成教学目标,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的。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制。在那个时代,人们尚未觉醒,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对祭祀十分狂热,但《诗经》中还是反映了“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物质利益?”,这类“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例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斯干》),通过竹林和松林说明兄弟间的关系应该是友爱的。随着人的觉醒,“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大雅·云汉》),人也敢于向上天提出质疑,不再只有敬畏之心,人文精神也随之发展。《诗经》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人文精神,但是其中的诗篇却反映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大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欣赏《诗经》的篇章,当自己的情感与文章一致时,就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3 《诗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上文所说,孔子对《诗经》十分推崇,将它作为儒家教材,可以对人们起到教化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则可达到《毛诗序》中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效果,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能接受伦理道德教育。那么《诗经》中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3.1 修身正己

中国士大夫讲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修身”为基础的,所以正己修身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诚实守信,“信”是立身的根本,孔子将“信”列为教学四大科目和五大规范之中。《小雅·鼓钟》中提到:“淑人君子,其德不犹”,“犹”是“欺骗”的意思,“熟人君子”应该做到不欺骗。《诗经》中还展示了当时社会“诚信”缺失的状况,君主是“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如果君主道德沦丧,失信于民,自然会“民之罔极,职凉善背”(《大雅·桑柔》)。

勤奋谨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小雅·庭燎》)此诗描写宫廷早朝,表现出宣王的勤勉,政治稳定,百官不敢怠慢。《大雅·云汉》的“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形容做事认真、勤勉。至于强调谨慎,则是在《大雅·抑》中提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之圭有了污点,还可以把它打磨掉,但是人说错的话是无法挽回的。

节俭正直。《召南·羔羊》中的“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则是讽刺身穿羔羊皮袍的官员尸位素餐,在百姓的血汗之上享受。

进退有礼,中国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人如果没有“礼”,甚至连动物都不如,所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墉风·相鼠》)

《大学·礼记》中强调想到达“平天下”的终极目标,最开始要做到的就是修身,在现在也不例外。大学生们尚未进入社会,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想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教育者有义务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

3.2 孝悌伦理

家族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之一,为了保证一个庞大家族的稳固和睦,就必然需要制定一些规则,这样由无数家族组成的社会也会变得井然有序。

孝顺长辈,百善孝为先,《孝经》中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更是将“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出发点,《诗经》里也多次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小雅·蓼莪》)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父母的恩情子女无以为报,文中的行役之人想要终养父母,却不得不离开,内心悲痛万分。当然,为人父母也要对子女慈爱,《小雅·斯干》表现了父母对未出生的孩子的殷殷期盼,“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但也有父子失和的事情发生,例如《小雅·小弁》中就描写了上层贵族家庭父子矛盾,作者遭到父母抛弃,对父母无情的控诉,充满哀怨之情。可见,父慈、子孝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家庭和睦。

兄友弟恭。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兄长的地位仅次于父亲,谈论兄弟关系时常用“友”与“悌”,兄弟之间“友”,弟弟对兄长“悌”。《小雅·棠棣》这样写道:“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手足之间要至亲至爱,不能因为一些利益而骨肉相残。有一些关系不睦的兄弟,因为受爵一事,互相嫉恨,甚至争斗致死,“不令兄弟,交相为愈……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小雅·角弓》)

夫妻伦常。在五伦之中,夫妻关系十分重要,但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妻子只能服从丈夫,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无疑给丈夫移情别恋提供契机。对于婚后的相处,《周南·卷耳》中有体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采卷耳的妻子思念丈夫,外出的丈夫期盼着归家,夫妻之间感情深厚,但也有丈夫背弃妻子的,《邶风·谷风》就描写了一位弃妇的悲惨遭遇,令人唏嘘。此外,《诗经》中反映的不仅是夫妻关系,还有未婚男女思慕的情况,例如《周南·关雎》就描写了主人公对一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家庭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只有家庭幸福,国家才能稳固。现代早已不提倡愚孝,但是必须大学生需要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于婚姻爱情而言,结婚和离婚自由目的并不是双方冲动行事,是希望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是在婚姻出现不幸时能够给予双方保护,大学生们不能把婚姻当儿戏,要建立在充分的思考上。

3.3 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文学作品体现了爱国情怀,《诗经》中也有不少爱国主义的诗句。有的凸显了保卫国家的士兵和敌人英勇作战的场景,例如《秦风·无衣》读起来慷慨激昂、激情万丈,表现出将士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士气。也有的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希望国家能恢复和平,《豳风·东山》中的战士东征归来,悲喜交加,抒发对家乡和妻子的思念。无论是英勇作战还是厌倦战争,他们都希望给国家带来和平,都有着一定的爱国情怀。《诗经》中也塑造了女性爱国者的形象,《秦风·小戎》中的女子怀念出征的丈夫,除了表达思念之情外,她也为丈夫为国效力、抗击敌人而感到自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弥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爱国情怀一直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古代爱国青年渴望戍边从戎,在新时代,大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参军,还可以在科学、文化等多方面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理论。

3.4 天人合一

《诗经》反映了现实社会面貌,上到贵族的统治情况,下到平民的日常生活,风俗、天象、地貌等都有涉及,值得后来的社会学家、天文学家、农学家仔细研究。《豳风·七月》开头从七月开始写,第二段按照季节顺序,从年初写到年末,从蚕桑写到凿冰,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忙碌、有条不紊的生活。《七月》中展现的是一种理想模式,人人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符合自己阶级身份的事情,表现出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虽然现在科技有了巨大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之分,但是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大学生们也应该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保护环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 意义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读者,只有经典作品才能跨越时间,带给一代又一代人享受。《诗经》正是这样的作品,它的价值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作为文学作品,《诗经》拥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用优美的诗篇作为教育的素材,比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材,更容易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而且阅读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将《诗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创设出人文感化情景,一定能够更好的影响大学生,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诗经文学作品政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