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2022-03-18 02:31余倩倩
成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助力职业院校农民

余倩倩

黄石艺术学校(艺术高中)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2021 年以来我国的扶贫任务重心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推进减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平稳转型。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乡村人才振兴,乡村地区的高素质劳动力对经济的转型发展起着“杠杆”作用。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类型,它是提升农民素质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 年10 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办好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功能的价值

1.1 有助于明晰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

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有助于明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责任。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针对不同地区经济、不同人口素质的实际需要,以适合的办学模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确立其价值能够进一步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为培养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平稳过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现代职业教育注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现代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为广大农民打开了成才之门,改变了农村孩子的命运。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农村家庭“一人职教、一人就业、一家脱贫”。确立其价值有助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产技能,帮助农民获取致富方式,推动乡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能够促进乡村地区社会融合,实现社会稳定,有效防止返贫。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生产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能够使普通人口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2 有助于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有助于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消除农民的精神贫困、文化贫困、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等一系列的作用,且由全体社会公民所共同享有,这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得以彰显。具体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公共需求性与三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公平性是社会公正的前提,体现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继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立奖、助学金制度,不断完善免费中职业教育等政策给现代职业教育公平性创造条件。现代职业教育的普惠性使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广泛的接受教育机会。给予社会弱势群体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取职业技能,提升生活质量与社会地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现代职业教育的公共需求性表现在教育事业应由全社会共同管理与监督,全社会共享教育成果。当前,经济发展目标调整,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新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全新局势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全新的使命,现代职业教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亟需的基本公共服务。

1.3 有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有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层次、办学类型以及职业培养模式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在更有需要的乡村地区办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内部开展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工作专长技能。在办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技能类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本。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能够充分带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积极建立各级政府、龙头企业与社会民间力量共同办学机制,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可通过增加非全日制培养模式的比重,发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视频课程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灵活的学习机会。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完善职业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多方面的有效衔接。在职业教育中,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需求的教学内容。发展面向乡村经济、社区服务、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领域,培养兼具高素质与专业性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分解

2.1 普通农民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的功能

作为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主要基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实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能够增强自身的内生动能。加大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本土人才,激发活力,才能从根本上去破解乡村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农民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素养,培育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振兴。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之间存在着极大不平衡。目前,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中农民占半壁江山。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必然会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得劳动力向人才的“高质量转移”。现代职业教育为乡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开展相应的培训,使农民增强职业的适应能力,使其有充足的能力进入到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更高的劳动效益。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可以由体力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优质人力资源。

2.2 心理贫困的消除功能

乡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的特点是依赖自然,农民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思想相对保守,这种生活状态制约着农民的心理发展,表现出盲从的心理状态。现代职业教育关注到农民的积极因素,让农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信心。通过挖掘农民潜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克服盲从依赖心理,实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消解农民的自卑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为农民提供心理咨询,排解其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融入社会大环境。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自强拼搏、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让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通过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增强农民致富意识,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劳动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来创造更多财富。

2.3 乡村地区文化困境的消解功能

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能够发挥文化滋养、精神支撑的作用,彰显出文化精神力量,激发农民致富的追求。现代职业教育用文化滋养农民,提升其文化资本。各地方政府与当地职业院校联合出版当地乡土教材,使得农民接受本土化教育,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结合农民的文化资本现状,深入剖析其文化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相应培训需求,让其有机会可以接受与其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有技术、有知识的准劳动力。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为农民提供精神支撑,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改善农民的消极心态、固式思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为乡村地区夯实经济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基石,进一步实现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绿色可持续目标。

3 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功能定位的实现路径

3.1 多元主体协调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需积极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多元主体协调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激发乡村地区活力,吸引更多社会优质资源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整合各自区域内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着力建设区域性职教集团。依托职教高考,把中等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培养方式上有效衔接起来,同时办好区域发展有需求、农民就业有保障的优势专业,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充分调动各级职业院校的科研与技术资源。同时通过系统化、多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全方位帮助农民实现美好生活。企业应积极提高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企业主动地参与乡村发展,在挖掘商业机会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企业积极与致力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农民自主选择所需的职业教育类型。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获得劳动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助力弥合社会分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依托企业为乡村学生提供创业见习、实习和兼职岗位。经济发达地区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来。“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用实际行动来落实,国家也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建立与农民劳务对接机制,多层次、更深入地到乡村来助力乡村振兴。

3.2 开发精准定位于个人需求的培训课程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培训优势,开发精准定位于个人需求的培训课程,使农民接受系统扎实、高级实用的职业培训,才能真正做到“送一程”。建立城乡互动互补的格局,为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打造“双师型”教师。院校对农民的需求的精确分析是开发个人需求培训课程的前提。对于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目标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来设置相应培训课程。让农民可以接纳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形式。针对已经务工的农民,提供关于职业素质和从业能力提升,以及提升文化心理融合,自我能力提升等继续教育课程。结合所在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针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农民予以大力扶持,对创业知识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引导与指导,在创业中期提供参考顾问。针对社会不利人群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教育培训。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极为困难的群体,应得到更多的政府以及社会的援助。为其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不仅是政府应尽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3.3 开放灵活多元的培训方式

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其发展形式也需灵活多样、适时而动,这也给多元的社会力量提供了施展的巨大空间,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乡土人才,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要把本土劳动力当作重要支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搭建合作平台、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多元方式,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统筹区域管理和资源配置的职能,建立起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主体,地方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协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各类职业院校要积极采取特色办学、集中实训、现场实操、远程教育等形式,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广泛开展培训服务。奖励表彰业务精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技术老师到乡村地区开设流动课堂,实施现场教学、即时答疑,使农民更加直观有效的提升技能水平。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资源跨地域、跨行业、跨空间共建共享,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互动的远程教学,助力职教培训有效推进。确保宣传到位。通过传统媒介、电子媒介方式,加大对职教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3.4 忠于实效的过程评价标准

乡村振兴的成果在短期内难以突出,需建立忠于实效的过程评价标准,对乡村振兴成果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价。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需建立动态跟进的长效监督评价机制。明确各方主体的职权范围,针对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效,引入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估与农民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各级政府要基于国家政策方向,评估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合理性。企业要根据市场脉络和行业标准,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效进行动态实时评估,能为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提出意见。第三方则要从职业院校、企业和农民自身进行多角度评价。始终坚持“市场满意”的原则,及时反馈培训效果。另外,重视过程中职业教育注入乡村振兴的资金管理使用,设计标准化、制度化的资金监察机制,避免将资金投入到与乡村振兴项目无关的“形象工程”中,导致国家资金严重浪费的现象。农民职业化是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农民自身的评价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环节。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是考察乡村振兴实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它能够切实反映出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情况。总之,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动态的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成效,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准落落地,提升效能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助力职业院校农民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助力成功七件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